但是若在陌生人、客人面前或在比较庄重的场合下,其言有失,恐怕结果没有那么简单。
从前有个叫刘大的人,一天特地邀请了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家吃饭。快开饭时,赵六还没有到,刘大急了,自言自语地说:"唉,该来的不来。"张三听了,心想: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拂袖而去。刘大见张三莫名其妙地走了,着急地说:"唉,不该走的又走了。"李四一听,心想:我们大概是该走的。于是也不告而辞。王五见此情景,便劝刘大:"老兄,你说话怎么不注意呢?"刘大双手一摊,对王五说:"其实我又不是说他俩。"王五一听,叹了口气,一转身也走了。结果,客没请成,相反得罪了人。
那么,出现失言之后该如何补救呢?
1.机智应变《中国人的软幽默》一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一天,乾隆皇帝命他题写纸扇。纪晓岚提起笔,琢磨了一会儿,写了一首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写完后,交给乾隆。乾隆一看,沉着脸道:"怎么丢了一个"间?字?"臣下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要受罚的。纪晓岚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这是一首词。"乾隆惊奇地说:"既是词,你就读读吧。"纪晓岚不慌不忙,把这首词读了一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一听,连声赞赏。
2.据理别解《清稗类钞》中写有这样一件事:仁和人徐敬舆,名敬直。一次,与人闲谈时,把"金尽裘敝"误说成"裘尽金敝"。客人笑他说错了,他解释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是说袭尽了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不是说金敝了吗?"经这样一补,天衣无缝,令人口服心服。
晋代人孙楚年轻时与王济很要好。他想隐居超脱世尘,就对王济说:"我想到深山中,去过那枕流漱石的生活。"他本想要说"枕石漱流",结果误说成"枕流漱石。"王济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捂着肚子说:"只怕你枕不得漱不动哟!"孙楚并未因说错而慌乱,而是更坦然地说:"所谓枕流,是想洗一洗沾满世尘的耳朵;所谓漱石,是想把我的牙齿磨得洁白有力!"可谓以"理"服人,简洁明了。
3.巧妙岔题西汉初年,有一天,刘邦与韩信评论诸将的领兵才能,觉得他们都有不足之处。刘邦问:"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最多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臣则多多而益善耳。"意思是说越多越好。这下刘邦受不住了,勉强地笑了笑说:"既然是多多益善,为什么反而被我捉到了呢?"韩信从刘邦的笑声中,猛然觉得有所失言,刺伤了刘邦的虚荣心。于是,韩信连忙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这就是我被您擒获的原因。况且您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哪是常人所能比拟的?"在这段对话中,韩信先是无意夸下海口,造成失言,当他发现有所不对时,随即将"指挥军队"的话题岔为"指挥将领",避免了矛盾的发生。
4.变换角度明世宗朱厚熄忌讳很多,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杀人。嘉靖初年,讲官顾鼎臣讲《孟子·咸丘蒙章》,讲到"二十八年后,尧死了"时,群臣吓得谁也不敢出声。原来朱厚熄平时自比尧舜,说尧死了有影射他的嫌疑。这时,只见顾鼎臣不紧不慢地补充说:"这一年,尧帝已经一百二十岁了。"经过这样的角度变换之后,群臣才都松了一口气。
5.将错就错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观众的哄笑。就在这样的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一句话,将哄笑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黄石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再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逗得观众捧腹大笑。马季将错就错的补失,客观上起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6.谐音掩饰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旦云]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红云]你想张?
[旦云]张什么?[红云]我仗着姐姐哩。
红娘本想说"你想张生",但在莺莺的严厉质问下,只好将"张"谐为"仗",使自己免遭训斥。7.镇静补漏有一次马如飞弹唱《珍珠塔》时,不慎将…r环移步出了房",唱成…r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哄堂大笑。马如飞知道唱错,但毫不惊慌,镇定自如地补上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听众一听这恰当的补白,报以热烈的掌声。谁知一大意,他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观众不再哄笑,而是静静地听他如何补漏。这时马如飞不慌不忙,以他丰富的舞台经验,补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台下顿时掌声四起。马如飞唱错后赢得掌声,全凭冷静沉着的态度和机灵敏捷的思维。
一般场合,尤其是在熟人、朋友面前偶有失言,恐怕不会引起多少麻烦。但在有些场合,比如在会议上发言、与陌生人交谈、与意见不一致的人说话,失言之后,气氛就会骤然改变,这时你可能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或者还会一时语顿和不知如何择辞。对此,要保持冷静,尽快地恢复暂时中断的思路,继续刚才的话题巧妙地补失,以使自己掌握发言和交谈的主动权。补失的大忌是找理由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是蹩脚的,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别人的反感。当然,失言之后并非都要设法去补失,或者是为补失而补失,那就无多大意义了。恰如一件衣服上破了一个本无多大关系的小洞,硬是要在上面加一块不协调的补丁,那么增加的不是美感,可能是新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