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当官,是一个人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展示自身抱负、施展个人才华、进而报效国家的重要平台,因而是许多人向往并为之奋斗的一项光荣职业。
但是为官不仅是一种职务、一种权力,它同时是一项责任,一项使命,也是一门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朝这个方向发展。为官不仅要有政治操守,要有管理能力和从政技巧,同时机遇也不可或缺。
当今社会,商潮滚滚,物欲横流,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官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沉渣泛起;公器私用、权力寻租、渔利猎色、腐化堕落……比比皆是。江泽民同志曾告诫从政者“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慨莫能外。”由此可见,为官者不仅要珍惜自己的职业,更要用好手中的权力,接受人民的监督,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干事。
古代圣贤之人,向来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三者之中,“修身”排在第一位,足以显其重要程度。修身不仅仅包括苦读、立志、惜时、勤勉、仁教、宽容、节俭、自律等个人修养,而且包括社会交际的掌握,识别敌我的能力和防患未然的准备等等。
为官者要修身,是为了健全自己,健全自己是为了立身于社会。须知在世间法则上,往往是对外容易对内难,修身容易修心难,做官容易做人难,读书容易明事难。“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官者,如果连自己都约束不了,又怎能成功地影响别人,如果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又怎能成就大业。
“任凭风浪起,就是不开船”。只要修身有道,就能立身于百姓之中,献身于事业之中,面对异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不管怎样波诡云谲、惊涛骇浪、都可以稳坐钓鱼船。
第一节 做人与做官
“人品是为官者成事之基,立身之本。”“做人一世,做官一时。”做为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在群众眼里都是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有一个正确处理做人与做官的问题。“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乃民情所系,民心所向,是共产党人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
好人未必都做官,做官必定要好人
做官者做人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凡有志者,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不求赚大钱,但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然而,要想成就人生的梦想,就要从学做人开始。诚然,我们不能断言,做个好人未必都能成为好官,但我们可以断言,当个好官必须首先做好人,正所谓做人不成功,做官难好官。
做人的标准很多,尤其是做好人的标准尤其多。从2500年前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做人标准,到汉代开始至今仍被称作传统美德的“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再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标准等。这无疑都是做好人至高无上的境界。但实际中,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也只有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实质上,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是很值得赞成的,他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达到这个标准已是十分难得的好人了。这是因为不企望回报的助人者是真正的道德者,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先替别人着想,能伸出援助之手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考虑别人多一点,考虑自己少一点,比起那些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漠然视之的人要道德得多,高尚得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我来说,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可见,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的人,实属难能可贵之人。
做好人是为官者的起码标准和底线。领导干部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和管理者,在新时期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其“职业道德”水准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政者如果自身不正,形象很差,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权威令人畏,使人不敢违,而领导干部人格的力量更令人敬。它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要素。
一、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从政之魂,是信仰建设的顶层设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把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确立了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信仰充实的民族,是崇尚理想信念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形成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理想信念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孔子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文天祥的“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还有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精髓,构成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其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斗终生。
当年贺龙元帅,从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贺氏家族中的烈士就有2050人。当年贺龙率军起义之后,敌人出于对贺龙的仇恨,对其家乡进行了疯狂的烧杀屠戮。在“诛灭贺龙九族,鸡犬不留”的叫嚣声中,“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所到之处十室九空,贺氏族人仅一次就被杀戮180多人。然而,对这些情况,贺龙元帅却认为,满门英烈都是为国家而献身,那是战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不必提及。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然而,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却经不起执政和改革的考验,信仰缺失和价值观的剧变,使他们背离了党的宗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谋取私利不惜挖地三尺,严重玷污了党旗,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的形象,最终在千夫所指之下,受到法律的严惩,成为历史罪人。相比之下,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劣,奉献与贪婪,是如此的经渭分明,黑白两见。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缺什么不能缺信仰。人的生活中,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崇尚拜金主义同样也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市场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变。坚守理想信念,同一切腐朽低俗的东西作斗争,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党员干部当为之努力。
二、道德情操
人生以德为本,为官更要重德。《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人有德,可以福荫家人;为官有德,则不仅可以造福一方,而且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气。
好的官德有多方面德行,最主要的,一是好官要有好品行。好的品行,从根本上讲,是通过内在的自律,来强化自身的道德良知,以逐步养成道德的责任感和评判力,核心是为政勤廉,甘做人民的公仆。过去做官与发财连在一起,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而当年吉鸿昌将军将其父亲的遗嘱“作官即不许发财”的名言,亲笔书写,烧制在瓷碗上,分赠给部下,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官德意识”。曾有一位老干部在位时很有政绩,深得人心,离休十年后重回单位时,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动人场面犹如“孟尝君就国于薛”,他感慨地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位时,一定要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这是最好的官德。”二是好官要尽好责任。为官一任,重在“责任”二字。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把权力的每一次运用,当作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都会把责任的每一次承担当作为社会尽职的最大快乐。《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委书记,虽然去世了30多年,但他的名字却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然而,“政声人去后,丰碑留人间”,矗立在茫茫林海中的“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和全县4万多人捐资为其建造的半身雕像毅然屹立在东山大地。每到清明时节,全县男女老幼都会不约而同地云集到谷文昌的墓前,“先敬谷公,再敬天公”,表达了人民的深深思念。他和全县人民创造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导干部的官德,就是干好事、办实事、抓难事、管坏事,就是让人民群众富起来,让社会风气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百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干事,以自己人格道德的力量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从而成就自己一份可贵的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三、诚实守信
诚实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守信指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诚实守信,主要指一个人做人处事要讲诚信、讲信誉、敢担当。诚信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这是古代诗人王安石的名句。自古就有“诚信守国,失信败政”之醒世警言。因此,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信是共产党人的最大定力。民无信不立,这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经典,也是奋斗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人赢得全中国信赖、全世界尊重的根基。
对一个人而言,诚实守信会换来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会得到人们的帮助和支持。汉朝的季布,正是由于他的“一诺千金”,才得到旧日朋友的拼死保护,在汉高祖刘邦的悬赏捉拿下幸免于祸。而不讲诚信,就会被他人鄙弃甚至抛弃。《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说的是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落水,他许赏百金求救,但被救后不认账只给10两金子。不料想后来那商人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被他骗过的人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狼来了”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正如此,古语才有“人无信不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感慨。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治者以诚信对待臣民,国家就兴盛,反之,国家就会败亡,所谓“诚信守国,失信败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在统一中国后,请丘处机讲治国养身之道,丘处机说:“治国之道,在于诚信爱民;养身之道,在于清心寡欲。”这个诚信爱民在封建社会指忠于君主,热爱臣民;在今天指忠于党,热爱人民;这个清心寡欲,在封建社会讲就是不占不贪,清正廉明;在今天讲就是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几千年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政时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者何先,去兵,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坐吃山空,食再多也会被吃空;一盘散沙,兵再强也会溃散。民之有信,缺食,可努力丰衣足食;弱兵,可逐步富国强兵。所以,“民信”乃国家强盛的第一要件。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诚实守信更为重要。为政者是普通老百姓的管理者,是国家统治力的执行者。为政者是否诚实守信,直接关系到能否凝聚民心,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以诚实守信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坦诚待人;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做到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济人所难,助人为乐;做到言必信,信必果,话出算数,办事扎实,让人瞧得起,信得过。民无信不立,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让人民信,让人民立。
有一篇当下小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父亲跟儿子在户外活动,儿子爬上了墙头想往下跳,让父亲在下面接住他,当准备跳下来时,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富翁和儿子同样的情况。富翁的儿子爬上墙头往下跳,富翁张开双臂在下面等着接住儿子。可是当他的儿子跳下去的时候,富翁却闪身躲开了,儿子重重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困惑地看着父亲。这时,富翁对儿子说:“我让你摔这跤,是为了让你上到一课:这个世界上连父亲有时也未必信得过,何况是其他陌生人!”
讲完这个故事,父亲伸出双臂对儿子说:“来,跳下来吧,我会接住你。”这时,儿子的心已经不安起来,那个故事使他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和恐惧。可是在父亲的连声催促下,儿子还是咬咬牙闭上眼睛跳了下去。他以为自己会摔在地上,但他睁开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躺在父亲的怀里。父亲对他说道:“我也让你学到一课:有时连陌生人你也可以相信,何况是你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