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间文化人才的保护扶持力度不够。民间文化人才是我们挖掘民间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人才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珍贵。统计的数字显示,我们的民间文化人才是260人,但这些人才中,真正有一定水平的民间文化人才应该不足50人,甚至更少。如果现在不对这些人才进行保护利用,几年以后,随着这些人的过世,一些民间文化将会自然消失。现在关键是没有一套科学的保护措施和扶持方式,民间文化人才自身也没有看到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样阻碍和影响了民间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三、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几点建议
民间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栖霞民间文化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一目标,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积极挖掘保护文化资源,打出我市民间文化的特色品牌,全力提升栖霞的城市品位。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弘扬民间文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民间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思想教育功能、审美净化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正在日益凸现。但是,由于社会的加速转型和激烈变革,民间文化的传承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随着许多民间文化艺人的离世,一些民间文化门类将会日渐埋没、消亡。如果不及时挖掘,这些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将会流失殆尽。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整理,让民间文化焕发生机活力。
1.民间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艺术基础。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民间文化的要素和功能而言,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同时,由于它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因而也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朴素的艺术表现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生活素材和艺术养分,是先进文化的艺术基础。近些年来,栖霞市正是以民间文化为艺术基础,对地方特色民间文化进行加工提炼,最大限度地注入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推出了《栖霞民间故事》、《栖霞历史人物》、《牟氏庄园史实写真》等一批代表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可以说,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和基础环节。
2.民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文化从属于意识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我们在旅游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中注入民间文化的因子,赋予了山水名胜以灵魂,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围绕中国苹果第一市和生态示范市建设,我们举行苹果艺术节、秧歌大会、剪纸比赛、花饽饽比赛、花边表演等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展示了栖霞人的新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做了积极贡献。栖霞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这与全市整合利用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无形资产,改善发展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
3.民间文化是武装群众思想的有效方式。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现实矛盾有所激化,思想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而民间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是新形势下武装群众思想不可多得的好形式。比如: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贯彻中,借助民间文化特点,宣传部编写了道德组歌和公民道德教育卡,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另外还有亭口镇编写的《邻里歌》,司法局编写《“非典”防治歌》,既引导教育了群众,又丰富了群众生活。运用民间文化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是进一步深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有效载体。
(二)建全队伍,搞好规划,不断加大挖掘保护力度
基层人民群众是民间文化的创作主体,田间地头、村庄作坊是其生成流传的大舞台,因而民间文化具有日常性、自发性、广泛性、分散性、简朴性的特点。民间文化作品如同一颗颗未加磨制的珍珠,散落在基层群众生活的广阔海洋,迫切呼唤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及时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
1.制定整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民间文化流派复杂,门类繁多,挖掘抢救是一项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阶段性和突出性的挖掘抢救工作,更重要的是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常抓不懈。我国从今年开始实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栖霞作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大市,要抢在前头,制定民间文化挖掘工作的整体方案,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建立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抢救挖掘的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加强指导,使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作扎实有序进行。
2.广泛布点拉网,坚持常年搜集。广大农村是孕育民间文化的主要场所,哪里有人群生息和劳作,哪里就有民间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要充分发挥文化馆、乡镇文化组织和村级文化中心户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建立民间文化搜集点,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进行拉网式搜集,并及时研究、整理和运用。对于那些我们独有的、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门类,要荤素兼收,雅俗并蓄,原样原貌、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作为日后甄别、选择、提炼和创作的丰富源泉。
3.保护优秀艺人,蓄养传承源头。民间文化大都是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授而得以流传扩散的,往往是不立文字、即兴创作的产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民间艺人就是民间文化传承的活水源头之所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护优秀民间艺人,要对优秀民间艺人采取重点保护措施,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创作上大力扶持,对其代表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宣传推介,极大地改善民间文化的传承条件。
(三)面向市场,整理推广,走资源开发的路子
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不是为挖掘而挖掘,而是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离不开从民间文化汲取文化积淀的养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离不开发挥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要开发利用好民间文化资源,重点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民间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受社会文化风尚、群众文化素质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加工提炼,以及流传中的扭曲变异,往往存在菁芜相杂、瑕瑜互见的现象,思想上艺术上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发利用一定要用去粗取精的方法,抓住资源对象的主流和合理因素,努力凸现民间文化的先进性。要科学分析,有所选择,通过修改整理,提炼升华,转借有用的,发展健康的,弘扬优秀的,剔除封建的、迷信的、颓废的、低俗的,从而进一步提高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
2.“搭台唱戏”,普及推广。许多类型的民间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封闭性,往往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地方长期地、反复地流传,很难跨区域传播,得不到更广大的人群共同欣赏和广泛传承,致使部分民间艺种止步不前,难以发展,一些艺种甚至逐渐埋没,濒临灭绝。挖掘、搜集、整理是一个取之于民的过程,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宣传文化部门的自觉组织和引导,运用多种有效载体,用民间文化的优秀作品反哺社会、回报群众,让民间文化植根于更加深厚的群众土壤,结出更加丰饶的果实。要通过“搭台唱戏”,为民间文化的普及推广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设立“民间文艺创作奖”、“优秀民间艺人奖”等形式,对民间文化创作和传承进行鼓励和奖掖。要积极开展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秧歌大会、民间庙会、艺术节、民间故事大赛等,集中展示我们的民间文化。宣传文化部门应常年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专业剧团要坚持下乡巡演,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拓开广阔的空间。
3.面向市场,促进繁荣。民间文化作为特色文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人才和资源优势,具有广大受众的基础,发展潜力很大,极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从我市的情况看,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挖掘,其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明显。如:牟氏庄园民俗表演已经成为庄园旅游文化节的保留节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说明民间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其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取向,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大力培植,形成全市民间文化产业的雏型,不断壮大全市宣传文化事业的实力,进一步推动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2003年6月刊于《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