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子对于穆斯林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十分敏感,情绪难以控制。霍梅尼在11月底便开始号召穆斯林发扬殉道精神,用鲜血换得伊斯兰政权。于是,1978年11月底,伊朗全国50多个城市爆发了游行和骚乱。12月到来之后,对信仰忠心耿耿的穆斯林们浩浩荡荡走上德黑兰的大街小巷,尽管军队的子弹迎面而来也毫不退缩,他们就是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服务信仰。12月开始的几天就已经死伤千余人。
伊朗国内逐渐呈现白热化状态,军队这几天都杀红了眼,他们本来应该在战场上跟敌人拼杀,却把平时练的那点本事都用在了自己本该保巴列维青年的时候毕业于军事学院,在国家的重大场合他常常都穿着军服,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伊朗军队。
护的人民身上。当然,军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残忍,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对国王不满而且十分同情霍梅尼,可惜职责在身不得不服从命令。
12月10日,德黑兰爆发了百万人的大游行,军队无计可施。第二天,游行队伍扩大了一倍,近200万人聚集在一起抗议,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农村地区的支持者,霍梅尼的宣传见效了。
这次大游行具备了成熟的政治经验,游行队伍不再像从前一样提出类似“增加工资”、“处死国王”的口号,而是把要求做了统筹规划逐条向政府声明。这些要求包括结束君主制,建立伊斯兰政府并由霍梅尼领导,保护各种信仰,恢复农业,让流亡者回国。这些颇具政治色彩的要求已经显示出了霍梅尼的领导才华,巴列维的失败已成定局。
巴列维如坐针毡,那个价值连城的孔雀宝座此刻坐起来如此难受。
游行队伍势不可挡,巴列维所能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派兵镇压。伴随着镇压的枪声频繁出现在伊朗各地,民间的怒吼声愈发高涨。12月18日,霍梅尼导演了一出全国总罢工,整个国家机器停止运转。这次总罢工让巴列维极不乐意地解散了军人政府,并找来一些温和的反对派重新组阁,表示可以接受君主立宪制,只要能保住王位。
然而,革命洪流已经决堤而下,势如破竹。巴列维的那些小把戏根本无法安抚人们躁烈的心情,多少年制造的恶果终于要自己吞下。一场“白色革命”差点要了伊朗的命,经济每况愈下;一个王位让伊朗全体民众失去了民主权利,巴列维一次次向民众许诺,又一次次食言,民众像玩偶一样被他左右。那些毫无含金量的承诺最终变成了人民向国王讨要权利的利剑,巴列维彻彻底底变成了孤家寡人。
截至1978年底,巴列维当权也有25年的光阴了,这25年留给人民的是太多惨烈的回忆。巴列维根本不知道,他在实行屠杀的时候也在屠杀自己。
在迎来1979年的时候,巴列维身边除了军队外再没有为他效忠的机构。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处于瘫痪状态,这是罢工带来最有威慑力的影响。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壮大,就连军队内部也出现分裂倾向。在镇压1978年12月底发生的几起罢工时,军队不少人都不愿意开枪鸣警,而且还有几百名军人干脆放弃政府跟示威人群走到了一起。
不得不承认霍梅尼是个天才政治家,他从来不主张直接跟军队对抗,而是让军队对自己的错误忏悔。用霍梅尼的话来说,军队想杀多少人就让他们杀多少人,直到他们从心里对自己的屠杀行为感到羞愧,到时候他们就会自动解除武装转身倒向革命的一边。事实证明,霍梅尼的方法灵验了。
巴列维王朝大势已去,除了国王本人外已经没人看好伊朗的君主制。看着摇摇欲坠的孔雀宝座,大家一哄而散,就连那些所谓的王室成员和贵族高官都抛下他们的身份地位拿钱走人了。伊朗中央银行的雇员们曾经发布了一系列数字,统治阶级内部人员向海外转移了大约20亿美元的资产。这些数据意味着口口声声热爱王室的人最先背叛了国王,巴列维背后的支柱在一根一根地倒塌。
到了1979年初,巴列维在国际上也算是臭名昭着了,原先支持巴列维的美国也想赶快从这趟浑水里抽身。美国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见缝插针、唯利是图的性格,当初巴列维上台的时候美国美滋滋地表示要对国王一挺到底。掌握伊朗一直是美国的梦想,卡特总统不止一次说过美伊两国友谊长存。就在1978年11月的时候,卡特总统还打了个越洋电话给巴列维,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还同意建立一个军事政府来镇压革命。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美国的态度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卡特总统曾在12月的记者招待会上坦言巴列维国王前途渺茫,能否保住王位要看伊朗人民的意思。
美国必须深思熟虑,伊朗大规模的革命对巴列维不利,而老对手苏联很可能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支持“伊朗革命”。这样一来,美国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苏联将成为伊朗人民心中的大救星。为了防止苏联介入,卡特总统派特使先到伊朗鼓励军队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国家,然后跟霍梅尼的主要助手见面会谈。显然,美国决定扔掉巴列维去寻找新的利益合作伙伴,巴列维王朝的根基即将土崩瓦解。
五走向共和与最终的落魄流亡
1979年初,变成光杆司令的巴列维对伊朗现状彻底束手无策了。由温和的反对派组建的新政府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无法力挽狂澜,霍梅尼在巴黎否定了所有国王扶植起来的政府,尽管这届政府查封了国王的部分财产,释放了政治犯,削减了军火合同。
巴列维还是不明白,人民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做表面文章的政府,而是要结束君主制。陷入权力中的人是盲目的,巴列维根本看不到自己统治的弊端。他以为换个政府就能显得自己有诚意改过自新,他以为用一点苦肉计就能激发起大家的同情,巴列维过于小看人民在推翻苦难方面的毅力和决心。那些受尽压迫和凌辱的人们根本不会为其所动,他们要的很明确:国王滚蛋,霍梅尼回国。
美国作为巴列维曾经的支持者也认为他的离开可能会平息伊朗人民的愤怒情绪,会保证它在伊朗的权威性。美国是个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盘算的国家,巴列维的存在显然已经变成了它的包袱。当然,霍梅尼的上台对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于是美国希望找到一个折中的方式,譬如让巴列维暂时待在国外,然后借机扶植新的君主制控制的政府。然而,霍梅尼根本不给美国任何实现心愿的机会,他战斗了这么久就是为了推翻君主制。
看着巴列维迟迟不肯动身,霍梅尼立即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国王还不离开,就会换一种斗争方式。不难想象,这些不怕死的人会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抱复。经过一番左思右想,巴列维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出国“度假”。名义上是“度假”,其实就是远渡重洋的流亡。
1979年1月16日清晨,巴列维夫妇在首相、宫廷大臣以及几位内阁成员的陪同下来到德黑兰机场。巴列维仿佛一夜间老了许多,目光中的神采全然不见,换之的是一副呆板木然的表情。这恐怕是此生最后一次站在国土之上,今后的“度假”生活会是怎样他无法预知。巴列维满腹愁肠,当他要登上专门为自己和妻子准备的波音707专机时,两名将军上前试图挽留,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可惜,君主制王朝油尽灯枯不是两句挽留之言就能留住的,巴列维此刻才明白君主制的一去不返。他拒绝了将军们的挽留,毅然登机。
这一走就成了巴列维在伊朗国土上行使的最后一个权力,除了离开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国家利益。巴列维过去所做的种种都在避免自己落得跟父亲一样的下场,可没想到一切的担心焦虑最终都变成了事实。
身边的法拉赫王后早已满面泪水,她一度拥有一段美满的感情和令人称羡的王宫生活,可这些都变成明日黄花。
巴列维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他的国王生活,也结束了伊朗2000多年来随着国王流亡海外,他的宫殿被开放给伊朗人民。此照片中,伊朗群众正在试着前统治者的金色电话。
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于王室来说,巴列维的离去有些许的伤感;对于伊朗人民来说,他的离开绝对是个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果然,当伊朗人民得知国王离开的消息后心潮澎湃、欢欣鼓舞,纷纷冲向街头进行欢庆。
这个时候,最为春风得意的就是远在巴黎还没回国的霍梅尼,他遥隔万水千山却成功操控了一场革命,成为这次战斗名副其实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