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龙舟运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76年,香港举办了首次国际龙舟比赛。1991年,在香港成立了国际龙舟联合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来自欧、美、亚、非、澳洲五大洲的6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随着龙舟运动在世界的传播,各国人民也都纷纷被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吸引,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喜欢。1995年,由国际龙联在湖南岳阳市主办了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以后的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二、三、四、五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分别在中国香港、英国诺丁汉、美国费城和中国上海举办。另外,世界龙舟俱乐部锦标赛,也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龙舟锦标赛的举办,标志着龙舟运动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弘扬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龙舟运动在国内外的群众性和竞技性的提高和并存发展的趋势。
2004年10月,中国大学生赛艇与龙舟协会在天津成立,推动了龙舟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二、龙舟运动的健身价值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力量、速度和耐力于一身的竞赛项目。它要求参加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很强的协作和竞争意识。因此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首先,有节奏地转腰顺肩、伸臂下压,可以提高人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再者,龙舟运动又是一项在阻力下完成动作的运动,所以龙舟运动还有利于提高人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同时可塑造出健美的体形。最后,长时间的参加龙舟运动,还可以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培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向上和协作精神。
三、龙舟的基本技术
龙舟运动是一项协作性很强、人数较多的集体项目。在学校开展龙舟运动主要是以娱乐性、健身性为主,竞技性为辅。
龙舟运动基本技术的学习方法包括水上和陆上两种。陆上的练习有划桨模仿和身体素质训练;水上的练习有划桨技术和掌舵技术。
(一)陆上划桨技术
龙舟划桨技术很复杂,在学习中分步骤进行。首先了解划桨的运行轨迹、发力顺序,通过弓步站立方式,进行低位手拉桨学习。当练习者伸臂、转腰动作做得较为顺畅时,加上高位手拉桨的学习。当队划桨技术逐渐熟练时,通过从分解到完整、速度由慢到快进行握桨的练习。当左右划手的动作都较为规范时,让练习者按左右顺序对称站好,用吹哨或击鼓指挥陆上划舟练习,使划桨的频率由60桨/分钟提高到120桨/分钟。
(二)水上划桨技术
在陆上掌握了龙舟划桨技术,不等于在水上能划好桨。因此,在学习水上划桨技术时,教师要在固定舟上进行分解示范,让练习者从桨的入水角度、拉水前半部分、拉水后半部分、起桨、还原等,体会完整动作的运行轨迹、发力顺序及作用,以及水阻力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练习者完整地掌握水上划桨技术后,有鼓手、舵手配合进行行进舟划桨练习。左右划手分单双数进行划水,单数划水双数观摩,双数划水单数观摩,待技术动作非常熟练和节奏整齐统一后,进行集体练习。
(三)舵手的练习
舵手对一个队的成绩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舵手需要有高度的集中力,较强的观察力,以及反应灵敏和熟悉水性,对风向辨别能力强,熟悉各种风向对龙舟行驶方向的影响,了解每个队员的技术与力量的状况,稳重踏实,善于用脑和积累经验。练习时,一般从拖桨技术到拨桨技术再到点式技术的顺序进行练习。
四、龙舟技术的练习方法
龙舟运动是一项对身体素质有很高要求的运动。因此在练习时,要先从身体素质的锻炼开始,再到其他的划桨技术。
(一)耐力素质练习
1.1500米-10000米计时跑。
2.2分钟到5分钟拉橡皮筋练习。进行练习时,要求心率控制在24~28次/10秒,注意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要协调一致。
(二)划桨练习
1.徒手练习
(1)照着镜子做弓步站立,右弓步为右划手,按照划桨用力顺序转腰、伸臂、拉水做低位手练习,每次练习3~5组,每组2分钟。
(2)高位手配合做完整的徒手划桨练习。每组练习3分钟,练3~5组。进行练习时,在自己或同伴的口令声下进行练习,还原放松。
2.陆上划桨练习照着镜子,弓步站立,握桨进行划桨练习,每次练习4~5组,每组2~3分钟。进行练习时,抽桨时桨杆与地面成45度,拉桨后低位手不能超过同侧髋。
3.水上划桨练习
(1)泳池边划桨练习,要求抽桨要干脆,拉桨要稳稳地抓住水。
(2)固定舟水上划桨练习,要求腿、腰、肩、臂用力要协调、连贯,拉水速度要快。
五、龙舟运动的基本规则
(一)龙舟的竞赛形式
1.直道竞速赛:是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1000米以内的标志清楚而无任何障碍的直线航道。
2.环绕赛:是指在半径不少于50米,直线距离不少于500米的人工或自然水域所进行的多圈赛事。
3.拉力赛:是指在自然环境水域,但必须是在封闭的航线上进行的长距离的赛事。
(二)比赛场地
1.赛场应设在静水水域,各航道都应是同样的宽度,航道线必须与起航线和终点线相垂直。
2.航道本身所需要的长度、宽度,必须是经过专业人员测量的,并有精确的平面图纸。
3.根据报名队数和场地条件设4或8条航道,每条航道的宽度至少12米。航道的编号以最接近终点裁判的航道为第1道,其余依次类推。
4.禁止使用固定的木桩、竹竿和类似的东西标在航道上,航道内不能有水草、暗礁和其他障碍物,航道边应各留有6米以上的安全警戒水域。
5.航道内最浅的地方水深不得少于3米。
6.航道应设有浮标,航道浮标间距不得大于50米,应使用黄色浮标,每250米处使用红色浮标并设定分段距离标志;距终点100米的范围内的前2米处,浮标的直径为0.35米,它的表面应较薄软,浮标颜色选用红色或黄色。
7.起点线和终点线两端的延长线上(6米外),必须设有高出3米清晰可见的标志杆,终点线远端则应设置高出水面3米、宽0.5米(中间0.1米为黑色,两边0.2米各为黄色)的终点瞄准牌。
8.起点、终点必须列明每一道航道的编号。
9.航道的一侧要留20米以上的水域做副航道,供龙舟划至起点、终点做准备活动使用。
10.根据航道全长,在起点、终点线后至少留100米的准备区域和缓冲区域。
11.航道两侧若离岸较近应有消浪设施。
(三)比赛器材
1.龙舟总长:18.40米(含龙头、龙尾),允许误差在正负5厘米。舟长:15.50米,允许误差正负3厘米。舟宽:1.10米(中舟仓最宽处),允许误差正负1厘米。重量:因龙舟制作材料不受限制,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但要求同一次赛事使用的所有比赛龙舟最重与最轻的不得超过5千克(含龙头、龙尾和舵桨)。每条龙舟必须配有规格一致的龙头、龙尾、鼓和鼓架。龙头和龙尾的造型可自行设计,但必须与龙舟接口严合。鼓面直径48厘米,高度45厘米,设在第一划手面前,面对舵手。
2.舵桨
舵桨采用固定式,固定装置设在尾舱左侧船体上。舵桨总长2.50米,其中桨叶长75厘米,桨叶前沿宽20厘米,上端宽16厘米,弧形斜口延伸15厘米,允许误差正负3毫米;桨叶的边缘厚度为0.7~1厘米。桨竿直径下端5厘米,上端3.5厘米,桨柄长15厘米,直径3.5厘米。
3.划桨
划桨长度为105~130厘米,其中桨叶长48厘米,弧形斜口延伸12厘米,其中距末端36~48厘米处是桨叶的肩,桨叶前沿最宽度为18厘米,长12厘米处宽16.75厘米,长24厘米处宽15.4厘米,长36厘米处宽14.05厘米,允许误差正负1毫米。桨叶的边缘厚度为0.4~1厘米。桨杆直径2.5~3.5厘米,桨柄长57~82厘米。
(四)运动员
1.运动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在没有辅助救生设备的情况下,能穿着比赛服装游泳100米以上。
2.参赛选手为24人,其中登舟比赛队员划手20人,鼓手1人,舵手1人,替补队员2人。若是参加传统龙舟赛,每支队加锣手1人,共25人。
(第六节)毽球运动
一、毽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毽球运动,俗称“踢毽子”,又叫“打鸡”、“攒花”等,是一种用鸡毛或鹅毛等插在以橡胶或纸片等为材料的圆底上做成的一种器具游戏,是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毽球运动在我国由于不受场地限制、简单易行、运动量可大可小,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的项目。1913年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的一个东汉墓中,出土了23块画像石,其中有一块是蹴毛丸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蹴毛丸的基本姿态与现代踢毽子的盘、拐、绷、嗑以及手心、手背等踢毽子的基本技术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毽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汉代,由当时蹴毛丸球运动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元朝隋唐时期。
在我国历史上和民间中,毽子的花样踢法也很多,有一些已被人遗忘,有些是知其名而不知其动作要领。踢毽动作名称的由来,也都是早期各地区的善踢毽者将其所踢动作加以命名而传承下来。各省市流行的踢毽子名称各有不同:如湖南和湖北踢毽子要分大门和小门。小门分踢、捧、挺、平、约五种技法。大门比小门运动量大,动作难度高,分跳、撑、跬、杀、拉、扒、踩七种技法,有丰富多彩的技术技巧。再如侗族的哆毽,壮族的手毽,也都有其独特的风采。
毽球运动在现代也得到了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广州火车站周边的三轮车工人,经常在空闲的时候以绳为网,进行“网毽”游戏。这项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用鹅毛做的毽子耐用易带,比赛时每边2~3人对踢,不使毽子落地,落地为败。以后这项运动逐步推至广州市的其他工厂和学校以及其他行业中,并随着华侨的归来,将这项运动逐渐的推广到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中。
20世纪50年代初期,广州市体委制定了第一部《网毽竞赛规则》,并且每年举行全市性网毽比赛,因而网毽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竞技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年底火车头体育协会在北京市举行了全国职工毽球比赛,深受广大基层职工的欢迎。国家体委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草了全国第一个《毽球竞赛规则试行草案》。1984年3月3日,原国家体委拟定了《关于把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的文件,并在《体育报》上正式公布《毽球竞赛规则试行草案》为毽球的开展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毽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踢毽子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运动量随个人的不同特质来做确定,因此是一项适合男女老少各个年龄阶段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健身锻炼的运动。踢毽子的健身效果表现在除能全面性地发展人的律动节奏感、全身协调性和灵活性之外,还能使肌肉、韧带及关节等运动组织也变得更为柔韧有力,并大幅度地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的活动,尤其是脚部的控制能力以及肺活量的提升,能使经常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感觉身心舒畅,活力十足。但要注意的是踢毽子虽然可以使身体更健康,但是若未留意到应注意的事项,反而会让身体产生不适,甚至造成运动伤害。
三、毽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一)准备姿势
毽球运动的准备姿势主要有平行站法和前后站法两种形式。
1.平行站法
基本动作:两脚左右自然开立,两脚间的距离约比肩宽,两脚站位几乎在同一直线上,两脚尖内收呈“内八字”形状,后脚跟向上提,脚拇指扣地,着力点在脚掌内侧,身体重心向前倾,大、小腿约成110°角,膝关节面稍超出脚尖,肩关节垂直面在膝关节之前。
2.前后站法基本动作:两脚前后自然开立,左脚稍跨出一只脚的距离,右脚在后,两脚跟向上提,
其余的动作与平行站法的基本动作基本相同。
(二)起动和脚步移动
起动是移动的开始,也是关键;移动是起动的继续。起动的快慢、取决于准备姿势的准确与否。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必须根据来球方向、幅度、速度和落点,及时地向前后左右起动和移动,转移重心,使身体尽快接近来球,并处于适当的击球位置,然后采取相应的击球技术。
(三)发球技术发球的技术动作主要包括抛球、击球和击球后随球三个部分。
1.抛球抛球是整个发球动作的基础。抛球要抛准、抛稳,将球垂直抛于体前固定的高度和位置。
2.击球
击球要有力,教法固定,击球点准确。在熟练的基础上,对不稳定的抛球,做适当的调整。
3.击球后随球击球后,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性以及保持球的运行方向,身体重心要随球的方向倾斜,
击球脚顺势向前送。
(四)踢球与触球
踢球是指运用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击球,是运动员用脚的某一部位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技术动作。触球是指用膝关节以上除手臂以外的其他部位击球。
踢球和触球的方法很多,动作关键和技术要领也不尽相同,但整体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助跑、支撑脚站立、踢球脚摆动、脚触球和踢球后的随球向前动作5个部分组成踢球动作的完整过程。这5个环节中,以支撑脚站立、踢球脚摆动和脚触球3个重要环节决定踢球的力量、性质和准确性。助跑可以调整人与球之间的位置,使踢球时找到一个合适的支撑点,并使身体获得一定的速度。
四、毽球运动的基本方法
(一)踢球
1.脚内侧踢球(又称盘踢)
基本动作:左手持毽子于胸前,然后将毽子垂直向上抛起,下落至膝部时,右腿屈膝外展并正摆,用脚内侧中上部向上击毽子。
2.脚外侧踢球(又称拐踢)
基本动作:毽子下落到膝部外侧时,右腿屈膝、屈踝,小腿向右侧上摆用脚外侧将毽子向上踢起。
3.头部起球基本动作:两脚蹬地,同时需头部稍紧张向前摆头,用前额起球。
(二)发球
1.正脚背发球
基本动作:正对球网,右脚前后分立,左脚在前,持球抛于右脚前,右腿由后向前摆动,伸腿绷脚面。抖动加力击球过网。
2.脚内侧发球基本动作:准备姿势与正脚背发球一样,只是在击球时是发球脚踝关节背曲腿弓内侧中部把球发入对方场区。
(三)起球
1.脚内侧起球基本动作:身体重心前移到支撑脚上,击球脚大腿带动小腿由后向前上方摆动。在向上摆腿的过程中,髋关节外张,膝关节弯曲外展,踝关节内翻击球。
(四)传球
1.正面传球
基本动作:传球时,找好支撑点,当球落于脚前时,大腿带动小腿,用脚内侧将球托送出去。
2.背向传球基本动作:背向传球时,要判断好球的飞行方向,迅速移动到球的落点处,背对出球方向,找好支撑点,大腿带动小腿用力上摆,用脚背将球向后上方抬送。
3.侧面传球基本动作:向侧面传球时,找好支撑点,把球让于体前;如向右侧传球,用右脚外侧或左脚内侧击球,用大腿带动小腿的侧摆力量将球传出。
(五)毽子的踢拿
1.准备动作: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毽子放在五指的掌缝中,不要用手指抓,而是用手掌将其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