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
裴秀,字季彦,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尽管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他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为我国的地图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秀自幼好学,小有才名。裴秀之母原是婢女。裴秀青年时就有一定名望,被称为“后进领袖”。他的嫡母很妒忌,仍将秀母当奴婢使用。家庭大宴宾客时,秀母往桌子上端菜,众宾客见了,都肃然起敬,起立拜见,她答谢说:“我出身微贱,岂当如此,是因为小儿之故吧。”此后,嫡母再不敢役使秀母了。
34岁时,裴秀随司马昭到淮南征讨诸葛诞,因为他出谋划策有功,被任为尚书,不久又升为尚书仆射。晋武帝司马炎伐魏称帝后,裴秀又先后担任尚书令和司空(相当于宰相),在他担任司空后,除在朝廷中负责其他政务外,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并使他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了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
我国地理学起源很早,远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川地名已经有很多变更。裴秀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形势和疆域沿革的基础上,以《禹贡》作基础,并结合当时晋朝的“十六州”分州绘制的大型地图集,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图上古今地名相互对照,它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详细的地图,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裴秀在完成这本地图集的绘制以后,把它进呈给晋武帝,被当作重要文献收藏。裴秀在图集的前面写了序言,详细谈到了他绘制地图所运用的方法。这是一篇很有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这篇序言后来被保存在《晋书·裴秀传》里。
早在1700多年前,裴秀不仅已经认识到在地图上表现实际地形的时候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方法,这在地图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成就。他创立“制图六体”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制图六体是很科学的,可以说,我们现在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裴秀几乎都已经提出来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据史书记载,裴秀除了绘制《禹贡地域图》以外,还曾经绘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对后世地图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非常宠大。但是这幅《天下大图》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大约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分之一)把它缩绘成《地形方丈图》,并且把名山、大川、城镇、乡村等各种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标示在地图上。
裴秀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制图六体为我国制图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有些西方学者对于裴秀的成就也给予高度评价,说他完全可以和古代希腊著名的地图学家托勒密(公元2世纪左右)相提并论,而立于世界著名地图学家之林。裴秀创立的“制图六体”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为我国的地图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裴秀以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我国古代地图学之鼻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西行求法的法显
法显是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但他又是少数几位称得上著名世界旅行家的人之一。
法显是“十六国”时代人,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他对佛教极为虔诚,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跨国旅行,佛教都是他的精神法宝。他历尽艰辛,周游数国完成的《佛国记》不仅是佛教经典,也是不朽的文化遗产。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他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法显幼年时,3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唯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3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他在寺院中一边参加劳作,一边刻苦学习修行,培养了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对佛教极其虔诚的感情。
有一次与同学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伙饥民前来打劫,同学们都奔走逃命,唯有法显镇静自若,留下来向抢谷的饥民们宣传因果报应的道理,然后才安然回寺。抢谷者听了法显的说教,害怕来世受苦报,也弃谷而去。这件事表现出法显为法忘身的精神,一寺僧众数百人无不感动叹服。
当沙弥期间,法显的父母相继去世。法显料理完双亲丧事,了却了尘世牵挂,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习佛法,终于获授大戒,成为正式僧人。法显在长安游学期间,见到不少僧徒,仪容不整,遭到社会上的尖锐批评。这些情况使他痛心疾首,认为是佛法之累。为了佛教的顺利发展,他感到迫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戒律,用来统一僧众的行事,因而发愿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
法显约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由长安出发,取道河西走廊,行到张掖。适逢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殷勤挽留,竭诚护持供养他,法显因而在此结夏安居。在张掖期间,一行人中又加入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人,彼此结伴,向西前进至敦煌。后经鄯善国(今新疆鄯善)、乌夷国(今新疆焉耆),与宝云等一行人相逢。法显等人得到符公孙的供给,又继续向西南方前进。一行人艰难行进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阗)。法显等人滞留在于阗国3个月,然后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到达麾国过夏。其后,法显等人再翻山越岭,经过了25天,到达与印度接境的竭叉国,参加了国王所举行的五年大施会。
接着,法显等人向北印度前进,到北印度境内的阮历国后,一行人又沿着葱岭向西南行,越印度河,到达乌苌国,然后南下,历宿呵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到弗楼沙国,其间,僧景、宝云随慧达回国,慧应在此病故。法显独自前往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并在这里度过严寒的冬天。
法显一行越过雪山,又先后经历三十余国,印度已在望。他们抵达王舍城后,打算前往城东北的灵鹫山礼拜,却遭一僧规劝:“路况不佳,噬人黑狮经常出没,不可前往。”法显独自上山,并感化了黑狮。法显在印度停留期间,用心学习梵文与梵语,抄得经律等,达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与愿望。停留两年之后,法显从印度返回。
不久,法显即搭乘商舶启程归国。那时在大洋中航行有两大困难,一是风浪险恶,船小,无通讯、导航设备,完全依靠观察日、月、星际辨别方向,遇到阴晦天气,只能随风飘荡,听天由命;二是在今马六甲海峡的航路上,海盗猖獗,海舶航行,多改道绕过印尼苏门答腊之南而东进。法显附载的商船,容纳了200多人,在当时算是大船了,为了避海盗抄掠,向南绕大圈子。但船行仅两日,船就漏了,备用的小船又被人砍断了绳索,大家十分恐惧,纷纷把粗笨财货抛弃海中以减轻船的负载。法显也把水瓶等物丢入海中,而把经、像视为命根子,生怕商人要他掷去经、像,一心默念观世音并归命于汉地众僧,反复祷告道:“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小船在大风中漂流了13昼夜,到达一岛,待潮退后补好船漏处,又开始继续前进。在茫茫大海上艰难航行了几十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或爪哇岛)。在此国停留5个月,换搭另一艘商人大船归国。
出发时刚好是4月,法显就在船上度夏安居。路上遇狂风暴雨,经过3个月的搏斗,始得靠岸。到了青州长广郡(治今山东崂山县北)牢山(即崂山)南岸。当时青州已在东晋的控制之下。长广郡太守李嶷敬信佛法,听说有沙门持经像航海而至,即派人把法显接到郡治。在李嶷和青州刺史刘道怜等人的协助下,在彭城(今徐州)度过一冬一夏后抵达东晋都城建康。
法显西游往返历时首尾15年,游历了将近30个国家。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是60岁左右的“耳顺”之年,一路西行,经6年到达印度中部,停留6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3年才回到青州。法显把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
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他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国记》全文9500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法显的取经之行不可不称之为壮举,60岁的高龄仍能下决心去走连壮年之人也未必敢于挑战的路,不能不让人敬佩。法显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敢于去做的勇气。如果你想要做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下定决心,只要从现在开始,就一定可以成功。
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是我国北魏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是当时最著名的地理学家,而他的著作《水经注》则是当时最杰出的地理著作。
郦道元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努力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并使他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亡佚了。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他研读了古代的地理书——《水经》,《水经》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137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四百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那时候,交通不便,路途险峻,但他不畏艰难,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岩洞、土质等。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原苏联咸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地理学的总结。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6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郦道元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因此遭到朝廷权贵的忌恨,他们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到发生叛乱的地方当关右大使。在赴任途中,郦道元和他的弟弟及两个儿子一起,被叛将萧宝夤杀害。尽管他过早地逝世,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伟大的著作。
《水经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它同郦道元一样,将永远被载入史册。
矿物岩石学家——杜绾
杜绾,我国著名矿物岩石学家,他编写的《云林石谱》是宋代内容最丰富的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