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表现。珍爱自己、与人为善,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人生在世,烦恼诸多,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人到朋友家做客,他向朋友诉说生活中的烦恼、压力,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羡慕,说要是自己是一个孩子该多好。不想那位朋友,也就是孩子的家长却说,别看孩子年龄这么小,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也不比大人轻松多少,学习的压力、小伙伴间的纠纷和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确实人世间不存在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如何去面对这些烦恼,积极地应付,或是淡然处之,化腐朽为神奇,化烦恼为乐趣,达到超脱的境界,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电影《芙蓉镇》里造反派在秦书田、胡玉音的家门口贴上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对联,男主人公秦书田却乐呵呵地对妻子说:“他们终于承认我们是夫妻了。”略显辛酸的幽默中却包含着凡人的乐趣和超然的大度。“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官时,收到一封家书,内称家人正因为一墙之地的纷争要和邻居打官司,郑板桥见信后赋诗一首,托人带回家里:“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种大度的气魄感染了家人,让出了三尺地面,感动得邻居也让出了三尺地面。”如今,不但秦始皇不在了,郑板桥也不在了,但一个“六尺巷”的佳话却流传下来。
2.快乐的溯源
说到幽默就不能不说笑,尽管两者还不能完全划等号,笑是一种洗却痛苦和烦恼的的高效清洁剂;哭是一种缓和矛盾,协调关系的润滑剂,使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鱼得水的不二法门。人类是惟一会笑的动物,尽管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大猩猩也能作出类似于笑的表情,但是很难证明它们此刻有着欢愉的内心体验,而人类的婴儿出生后一周就会对他亲近喜爱的人的高频语言报以会心的微笑反应。到第三周,这种可辨认的微笑反应就十分明显并且更多出现。研究指出,婴儿出生2~12小时内,面部就出现了类似微笑的运动,它发生在不规律的睡眠和困倦时,这种反应被确定为自发的与内部状态相联系的反射性释放,也就是说,人类的快乐是天生的。五周以后的婴儿对视觉刺激,特别是人的面孔发生微笑反应,从此以后,最有效的引起微笑的单一刺激就是人的面孔,婴儿的这种社会性微笑在2~5个月之间可由不分化的成人面孔所引起,4个月以后,婴儿对熟悉的面孔(如母亲)比对别人发出的微笑更频繁。这些现象表明:愉快的情绪对婴儿的一般发展,身体活动效应、知觉、记忆、观察或理解起先导作用。婴儿的微笑行为对他们的健康发育有重要意义,它给母亲和周围人带来欢乐,增加了婴儿生存的机会,快乐对于儿童的生活也同样有着很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自我满足,得到欢愉的生理体验,而且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和最普遍的社会性刺激,它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快乐又是一种松缓状态,它在神经激活得到释放时产生。在疼痛,高驱力(如饥饿)及其他负性情绪(如发怒)下降后,愉快就可能随之而来,快乐有助于依恋的产生,承担义务去做点什么事,或致力于降低痛苦的事情中去,快乐的这种有助于依恋和社会反应的功能,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例如,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欢乐,使他相信成人,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这对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此为,快乐使人试图占有期望的和喜爱的物体和对象,快乐和成就感直接联系,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体验,因此,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是利于个人生长的,例如,儿童总是在做成了什么事中得到快乐和信心,这种信心像是一种自我肯定,并蕴含着力量和魄力,游戏和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的喜悦是儿童继续学习和做事的真正动力。快乐的儿童被一种自我满意和满足所伴随,快乐使儿童感到轻松自如,是益于身体健康的。儿童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形成乐观的个性,而那些由于某些原因限制了他的自我满意,压抑了其创造性,过度受到控制的儿童总是体验到快乐少而苦恼多。当今社会的儿童,在享受到充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却过早地承受了各种竞争的压力,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快乐的天性受到压抑,“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一度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情境,包括人为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人的活动具有复杂性的动态性,交织着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往往因其过于庞杂而在数量上和性质上难以计数和简单归类,因此,想要在人和环境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是否产生某种情绪或产生哪一种情绪之中理出头绪或找到某种必然性,实在是一项纷繁浩大的工程。然而,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交织中分离出快乐的情绪发生的某些条件,却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快乐,作为人类基本情绪之一种,它的发生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条件为依据,心理学家将其作了如下的分类:
(1)感觉愉快。人们在某种情境某些场合下产生的某些感觉可以引起愉快:疲劳之后的一个热水浴能产生一种舒适感,人们从中感觉到愉快。引起感觉上愉快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在持续一段的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后,于周末和家人朋友离开拥挤嘈杂的城市奔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郊区山村,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而在优雅的美术馆中欣赏绘画、雕塑或是在音乐厅中欣赏一场音乐会,感受到的是艺术之美……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而美感、快乐的起源就在于这种感觉上的愉快。
(2)驱力愉快。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快感,称之为驱力愉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了人类的两大基本需求。从心理学上讲,内驱力产生于维持有机体体内平衡的生物周期的循环过程中,生物节律产生缺失,一般均激活内驱力,特别是在某种生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导致体内的平衡出现严重失调时,有机体急于寻找满足生理需要的条件,从而内驱力激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例如,长时间空腹之后的一顿美餐,特别是在对水的需要缓解之后,内驱力激活下降,需要导致的紧张得到释放,从而产生鲜明的轻松愉快的感觉。人类传宗接代本能的背后,是性驱力的释放和对性爱快乐的追寻。驱力的紧张与释放常常并非单纯出于生理需要这一因素本身,而是掺杂着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例如,产妇分娩一般要经历一个持续的、艰难而痛苦的内驱力紧张和释放的过程。婴儿娩出后的母亲,从疲乏进入休息,从疼痛进入舒适,然而这时由驱力释放而引起的轻松感还渗透着看起来更重要、更复杂的社会内容。此时,年轻的母亲既可能因为自己的小宝宝的顺利降生而由衷地高兴,也可能由于重男轻女的社会压力导致痛苦的焦虑,但无论如何,分娩后驱力的释放是产妇产生愉快感的来源之一。
现实中的愉快。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会产生快感,以搞笑逗乐,给人以轻松消遣的娱乐业已成为当今社会许多人士的专职工作。节日的晚会,朋友的聚会或家人的团聚也常常包含着娱乐和消遣的成分。这类场合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心理学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生活享乐和感情享受。晚会上的相声、电视里的幽默剧使观众哈哈大笑,餐桌上、办公室里的一则诙谐、幽默的笑话可以引起欢快的情绪,密切彼此间的感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使人在紧张之余得到松弛,在平淡之中加入兴味,甚至在痛苦之中找到欢乐。这样的娱乐和玩笑对于身心健康均有益处。
上述几种快乐,在人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并起着调剂生活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轻松愉快,生活将变成一件无法穿着的紧身衣。但是,许多研究也指出,这些类型的快乐不能代表全部。作为社会化的人的真正快乐,那些纯粹的、典型的持久而又深切的快乐是在人事建设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是在人的活动获得成果,增强自信,得到自我满足的时候产生的;是在完成了任务、履行了诺言,达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后产生的;也是在得到他人的承认,被他人所接受,从喜欢上证实自我肯定的时候出现的。所以,一场演出的成功,体育竞赛中的获胜,科学试验的成功,或是考生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这些除了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外,还为成功者、获奖者带来真正的快乐。
快乐还在同他人的良好关系中产生,在人际间的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中得到。人作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自己能满足他人的需要,从而得到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认识和信赖;自身在需要时能得到他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从而产生对他人和集体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人将感觉到快乐。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集体、社会当中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而自私、冷漠、敌意、攻击等也在时刻威胁着现代人对于快乐的体验。
从根本上说,需要的满足是激发快乐的源泉,因此,安全和舒适感是快乐的最初来源。人类祖先的群体生活为他们带来生存和安全,小鸭对母鸭的追随,幼猴对母猴的依附,这些全部的趋、避反应,在前人类阶段时转化为怒、怕、爱三种基本情绪。在婴儿身上,饥、冷、痛等引起痛苦,温暖饱则引起舒适,婴儿的痛苦和快乐把母婴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生物——社会反应模式,母亲的出现是婴儿快乐的先天激活器,对母亲的依恋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情绪和情感联结伴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丰富,老年依恋伙伴,青年男女互相吸引并产生爱情。这种特殊的生物——社会性人际交往的良好作用贯串影响人的一生。
3.快乐情绪创造美好人生
高情商的人总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而那些严肃古板、郁郁寡欢者常常难以得到他人的接受与喜欢。快乐能够增进人际间的社会性联结。在生物一社会性联结的建立过程中,母亲和婴儿双方都享受着快乐。但是母亲和婴儿建立依恋性感情联结的质量却有不同,这依赖于婴儿先天的“情绪阈限”的高低和母亲的敏感性,母亲方面的情绪敏感性除决定于同婴儿一样的先天阈限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参与其中。一般说来,婴儿同成人之间的社会性联结是母婴双方明显情绪互相感应的结果,母亲和婴儿快乐的面孔是最有效的建立社会性感情联结的激活器。
快乐情绪和社会联结关系的建立,是互为利用和彼此影响的。一个生性快乐的人总是能够感染周围人,有着良好的人际联系,反过来良好的社会交往也会增进人的快乐感受。难怪有人说天下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没有朋友的孤独者。在成人社会,人们的快乐面孔也是人际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最普遍最实用的社会性刺激。一个人的微笑有利于增进社会性反应,因此有助于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助、谅解和互相信任的机会。它还促使人们勇于承担社会义务。总之、情绪心理学家愿意将快乐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即:快乐有利于使成长中的人受到熏陶,并拥有充分的心理功能。经常处于快乐状态的儿童最善于同他人相处,交更多的朋友,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也最善于探索,冒险和进取。因此,创造人际间良好关系的环境,为儿童、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个性和智力的充分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儿童有权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得到快乐这一享受本身,而且是为了他们在最优的心理环境下成长,为日后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成人社会,快乐的社会交往已经远远超过生理驱力的满足,而包含更多的心理的、社会的内容。如果和谐的互相宽容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良好感情状态感染和充满整个社会,给人提供的心理环境将是人们力量的无尽源泉。人们在物质上富足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是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社会的标志,如果社会所造就的人只知道追名逐利,则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将充斥整个社会,这样的社会无论创造多么辉煌的财富也是可悲的。精心培育人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使人快乐而达观,从而更能够同情和宽容他人,并更能克服困难,勇于进取奉献。倘若忽视这一点,“精神危机”的产生将是不可避免的。
快乐还能激励、增强人的力量,魄力和自信,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能使人精神开朗和乐观,快乐情绪同建立具有自信的个人品质之间要经过两种途径。第一,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在完成任何任务和学习时能坚持不懈。因为快乐状态能够使人勇于承受生活的负担和压力,并且提高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第二,通过快乐的激励使人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快乐能够给人以确立远大目标的勇气,以及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人的意志易于实现。个人的实践通过这两次途径——坚持并达到目的——可意味着通向一条自我塑造的宽广道路,最终建立自我信赖、自我依靠、自信心和独立性,这些都是对适应社会生活极为重要的个人品质。
经常不快乐的人缺乏自信,进而难以激发勇气,郁郁寡欢、愁眉苦脸,生活对他们来说仿佛成了难以承受的重负。他们容易气馁,在困难面前易于退却,也难以经受挫折,并且缺乏应付痛苦境遇的能力。不快乐的人不会,也不愿意去同情别人,不向别人施以爱,因此也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极度自私的人常常是不快乐的。他们的情感反应淡漠,行为孤僻,如果这些发生在成长过程中,最终将导致适应不良个性的形成,日后也较难以更改和矫正。
学者们对于快乐的意义和作用有过许多研究,其中有些是涉及快乐与个性物质形成的关系。例如威斯曼(Wesswan,A)等于1966年制订了一次个人感受量表,它具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几个分项目,在被试成人中得到了以下可靠的结论:快乐被感受为生活中裕的体验。在“欣喜—压抑”量表中、测量结果表明,欣喜表征为;高能量、自信、安静、爱、社交性,同伴友谊和可接受性等。威斯曼用该量表对25名女大学生、18名男大学生进行了测量,按照所得结果把人分为快乐的,不快乐的,心境稳定的和心境多变的四类,这四类人对欣喜分别表征如下:
快乐者:热情、精力充沛、开朗、有兴趣、活跃;
不快乐者:最佳心境也只达到放松暂时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