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勤”,就是要勤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刻也不放弃,一个机会也不放弃地学习,不但自己加强学习,同时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别人休息,你在学习。别人去旅行,你去学习。别人一天只有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你则有十六个小时,那就等于一天当二天用。这种密集的、不间断的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已经高于基准的水平线上,加上你的这种“勤”,你很快就会在所处的团体中发出亮光,引人注意!
还有一种人真是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他的先天资质就是不如他人,学习能力也比别人差,这种人要和别人比较长短是很辛苦的,而应该在平时多多自我反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自我膨胀,迷失自我,否则这种人一辈子最悲哀的事便是:失败、失败、失败!
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也只有通过“勤”才能补救,如果每天痴心妄想,不说出人头地,哪怕连保个饭碗恐怕都很难!对能力真正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饭碗!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即使是聪者智者也不能离开一个“勤”字。在一个团体里,一个始终做到“勤”的人会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
给自己塑造一种敬业的形象——当其他人混水摸鱼而你在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这种敬业精神就会成为他人眼里的焦点,大家都认为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当工作出错时,有些上司喜欢找个替罪羊,如果你很“勤”,别人不大会找到你头上,因为人们一般不会找一个勤于工作的人来替罪;如果你确实做错了事,别人也容易原谅你。
还有,勤劳也容易获得命运青睐,下面是香港钻石大王郑裕彤的故事,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1925年8月,郑裕彤出生在广东顺德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当他呱呱坠地时,父亲看见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冉冉而升,朝霞满天,于是略识些文字的父亲便给儿子起名为“裕彤”,希望儿子富裕、富贵,如朝日东升。父亲的愿望没有落空,郑裕彤后来果然在香港以珠宝起家,成为有名的珠宝大王、房地产大王,亿万富翁。到底自己有多少财产,郑氏本人也说不太清楚。曾有报刊将郑裕彤列为香港第六大富翁,但舆论普遍认为这一座次偏低。他曾经在一次酒醉后吐露了自己获得成功的秘密:“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应见利忘义。”这看起来平平常常的24个字,却是他一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值得人们深思玩味。
一个人的成功,总离不开一定的机会。因此,有些人抱怨命运不公,不肯来惠顾自己。其实,命运并不是乐善好施的大财主,也不是广济众生的菩萨,它只青睐那些刻苦努力、不懈地寻找机会的人。这也就是郑裕彤说的“做事勤恳”。
郑裕彤自小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在澳门度过。15岁时,即辍学到香港打工,来到了“周大福珠宝行”名下的一家金店铺当学徒。他牢牢记着母亲的叮嘱:干活勤快,遵守规矩,多动手,少动口。他爱说爱笑,干活勤快而机灵。正是在当学徒期间,他悟出了一个在其一生中始终遵守的信条:做生意的人不能轻易得罪人。凡是与自己做生意的人,都是自己的顾客,而顾客不应有大小之分,即使只赚一分钱,也不能因此而怠慢了顾客。大生意正是从小生意开始的。黄河不拒细流而成其大,郑裕彤做事能从小处入手,也正是他所说的“处事谨慎”。
周老板见郑裕彤小小年纪,又肯干,又机灵的侃侃而谈,心里不由地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肯动脑的小伙子。认定他长大了肯定会有一番作为。此后,他便有意培养锻炼郑裕彤。等郑裕彤成年之后,将自己的女儿周翠英嫁给他。于是,郑裕彤由打工的徒弟一下子变成了东床快婿。又过了几年,周老板干脆就让郑裕彤掌管起“周大福珠宝行”的全部账务,并负责黄金交易和钻石珠宝生意。这时的郑裕彤,已成为珠宝行的管理者、经营者。像一艘扬起风帆的航船,准备在商海中一展英姿了。
人们都说郑裕彤有运气,有福气,可有多少人知道郑裕彤那些年是怎样地拼命干活的?金店的伙计不少,为什么机遇没有降临到别人头上呢?
1960年,“周大福珠宝行”在郑裕彤的经营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已全部为郑裕彤所掌握。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郑裕彤将珠宝行转为“周大福有限公司”。尽管实际上由自己来掌管,但仍然用了周氏的牌子,这是郑裕彤感激岳父恩德的一种表示。后来郑氏的几个兄弟也加入进来,齐心协力,珠宝业务迅速发展。
如今,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珠宝公司,每年进口的钻石数占全港的(’)。南非、比利时、美国、英国等地都有该公司的充足的钻石货源,郑裕彤还在南非花巨资买下了一家钻石加工厂。炫目的光芒,映照着这位香港钻石大王的背影。
英雄莫问出身。不管你从小有多笨、家境多贫寒,生活多艰苦,只要勤奋努力,只要肯下苦功,天道终酬勤,好运自然来。
5.辉煌出自厚积薄发
海不辞细流,故成其深;山不辞土石,故成其高;主不厌人,故成其众,士不厌学,故成其圣。
成功的故事和传说常常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使一些人相信成功是突发的或偶然的。实际上,那些一举成名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中国人爱看类似穷书生考中状元的故事,从此书中的“万钟栗,颜如玉”都归他所有。这对我们就只看到了光环,光环背后的十年寒窗,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过程就看不到了。而光环中的人却深知那个积累的过程多么重要。
我们的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在领奖台上,面对国歌奏起,国旗升起,他们常常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我敢说,这时他们更多想到的一定是平日训练的艰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那些看似幸运的成功也不例外,
橡胶加工技术的发明就是个好例子。
橡胶从18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一直没有太大用处,开始只做擦铅笔字的“橡皮”。
到了1823年,有人才发明了一种在两层布中间夹一层橡胶而制成的防雨衣,但它还有个缺点:在热天会变得像胶一样的粘,冷天又会变得像皮革一样硬。
美国的古德意尔为了改变橡胶这一缺点,坚持多年的研究,进行无数次实验,始终没在找到奥秘。
直到1839年的一天,他在一次实验中,由于不小心将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偶然跌落在很烫的炉子上,他随即拿起工具从炉子上刮这种混合物,结果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刮下的橡胶虽然滚烫,却一点也不粘,且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性。
他进一步反复实验,改变橡胶和硫磺的比例,终于发明了橡胶加工的硫化技术。这大大提高了橡胶的使用价值,为以后发展的橡胶工业奠定了基础。
古德意尔的成功,看似偶然的、意外的,但如果没有坚持了多年的研究,进行无数次实验的积累,决不会有这一次的“偶然”的成功,不管这个“偶然”多么具有戏剧性。
科学界有一个故事更有戏剧性,那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安东,”门捷列夫叫来了仆人:“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它们连筐一起拿来。”
安东走出来,莫名其妙。
“帮我把它剪开。”门捷列夫在纸上打了很多方格子,然后动手剪着厚纸。“所有的卡片都要像扑克牌的纸一样大小,我要在上面写字。”
一堆整整齐齐的卡片做好了。门捷列夫在书桌前一直工作到深夜。他细心地把每种元素的各种性质,包括元素名称、符号、原子量、颜色、比重、比合价、化合物的化学式及主要特性等等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就像扑克牌一样。
这时门捷列夫的好友,彼得堡大学地质学教授依诺斯特兰采夫来拜访他。
“您在忙什么呀?”依诺斯特兰采夫见门捷列夫手里拿着扑克牌的卡片,神情有些郁闷地站在书桌旁边,于是就问他:“在玩牌吗?”
别人在玩扑克牌的时候,或是兴高采烈,或是漫不经心,可是没有人会像门捷列夫这样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
门捷列夫向依诺斯特兰采夫说起了他的工作,最后,他有点沉痛地补充道:“一切都已经想好了,可还是不能制成表。”
一张小小的卡片在门捷列夫手里就好像一块块铁板一样沉重,他每拿起或放下一张卡片都像要费很大的力气。他先像德贝莱纳那样把卡片按元素的原子量大小分成三组排列起来……可是毫无结果。门捷列夫打乱了这种排法,重新按原子量大小把卡片排成一行,于是就得到了一组新的组合行列。
可以看出,在这一行元素排成的队伍中,除了铍以外,其他元素的确排得很有规律;随着原子量一个比一个增大,化合价从+1逐渐增大,然后又回到+1;元素的性质也是从强金属性逐渐向非金属性过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可惜铍破坏了这个次序,从化合价来讲,在+4和+5之中都插入了一个+3,看上去总让人感到很别扭,不那么完美。是铍不应该在这个位置上呢?还是元素之间并没有随原子量递增而出现性质递变的规律呢?
在19世纪中期,元素原子量的数值等于该元素的当量数乘以该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当量是比较容易准确测定的,可是由于当时的实验技术水平所限,元素的化合价很难确定。拿铍来说吧,它的当量是4.5,当时化学界公认的化合价是+3所以它的原子量是:
4.5×3=13.5
可是又有人指出,铍的某些性质同镁类似,但这一点好像被大家忽视了。
然而,门捷列夫并没有忽视这一点。相反,他死死抓住这一点不放。他发现,如果认为铍和镁是同类元素,它的化合价就是+2,那么它的原子量就是9。门捷列夫俯下身子,全神贯注,他试着把铍按照新的原子量重新排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找到了!就在这儿,锂和硼之间!一向沉着的门捷列夫不禁大声喊了出来:“真是好极子!”经他这么一排,无论从原子量的变化来看,还是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或是从元素的金属性到非金属性的递变情形来看,都是完全合适的。门捷列夫的双手由于激动而不住擅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之间有周期性的关系。”他兴奋地在屋里踱来踱去,然后,抓起一支笔在纸的一角写道:“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及其化学近似性试排的元素表。”这一天是1869年2月17日,一个辉煌的日子。
门捷列夫连续作战,他继续玩他的“扑克”游戏。为了使元素的周期性变化看起来更明显和更清楚,他排出了一个字母的方阵。
但如何继续排列这个方阵,门捷列夫又遇到了难题。按照上面已经排出的方阵,钙(Ca)后边的元素应该是+3价的一个金属,根据元素周期律,它的原子量只应该比钙稍大一点儿。可是,按当时所知道的原子量来说,钙后边的元素是钛。但钛的化合价不但不是+3价,而且原子量也由钙的40突然增大到50(钛的原子量当时测得为50,实际应该是,47.9)如果按照钙后边跟随着钛这种顺序排下去,后面的几个元素的性质也同上一行元素对不上号。这是门捷列夫取得新成果后碰到的第一个困难,该如何解决它呢?
为此,门捷列夫坐卧不安,一个劲地吸着烟斗,紧张地思考着解答的方法。想着想着,他突然醒悟过来:“对了!对了!这当中还少一个元素,一个没有被人发现的元素!它应该位于钙和钛之间,应该是一个+3价的金属,它的原子量应该是45左右。”他飞快地拿出一张空白卡片,记下了这个未知元素的几个重要数据。这个判断在化学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人类肯定地预测出元素的原子量,为人们“有计划地”发现未知元素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当他把这张未知元素的卡片放进方阵里以后,元素的队伍又显得序列整齐了。门捷列夫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把这个未知元素叫做“类硼”,后来,他又预言了另外两个未知的元素,并且较详尽地描述了他称之为“类铝”和“类硅”元素的各种性质。若干年后,这三种未知元素被发现了,它们的性质恰恰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人们无可置疑地接受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周期的发现并不是玩出来的。而是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产生的质的飞跃。
门捷列夫于1834年2月7日诞生在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个中学教员,因患重病很早就去世了。他从小热爱劳动,并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教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的学习热情很高,又注重从实践中学习,他成为伟大的化学家和在化学上的成就都得益于勤奋、好学、实践的积累。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这是恩格斯对门捷列夫的评价。
门捷列夫对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忠告说:
“科学的大厦不仅需要材料,而且还需要计划、需要协调;修建科学大厦不仅需要准备材料的工作,而且还需要砌筑这些材料、制定计划、使各构成部分协调一致……”
“不存妄念,坚持工作,决不徒仗空言,应当耐心地探索神圣而科学的真理。”
“天才是什么?那就是终生不倦地纯朴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