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毛传》曰:“悠,思也。”《郑笺》、《孔疏》皆尊毛说。朱熹曰:“悠,长也。”李冶《敬斋古今黈》曰:“悠,远也。悠哉悠哉者,言所思之远又远,而莫之得焉。悠盖思之意,而非思也。”李说近是。牟庭以为“悠”是古“遥”字,“悠哉悠哉,言夜漏甚长,天明尚遥遥也。”说不可从。“悠哉悠哉”犹“悠悠”,如《泉水》“我心悠悠”,《子矜》“悠悠我心”,《终风》、《雄雉》、《渭阳》皆言“悠悠我思”。《尔雅·释训》:“悠悠,思也。”今考“悠”字,从心从攸,攸亦声。《说文》云:“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秦刻石峄山石文攸字如此。”“攸攸”本为水流之貌,如《卫风·竹竿》云“淇水悠悠”,字亦作“浟浟”,《毛传》曰“流貌”。“攸”加“心”则成“悠”,特指一种心理状态,其本意当是表示愁思如流水一样绵长不断。故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悠从攸声,声亦兼义,谓忧思之长也。”哉,表感叹语气。
【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形容卧不安席的样子。二句言:因刻骨铭心地思念,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按:《孔疏》曰:“反侧犹反覆,辗转犹婉转,俱是回动,大同小异,故《何人斯》笺‘反侧,辗转’是也。”《朱传》曰:“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据陈《简庄疏记》、钟麟《易书诗礼四经正字考》、马国翰《目耕帖》以及陈奂、马瑞辰等考证,“辗”本当作“展”。《说文》:“展,转也。”展转是一个意思,不必强分。“反”、“侧”意亦相近。胡承珙说:“古人名侧多字反,《左传》楚公子侧,字子反(宣十二年),鲁孟之侧字反(哀十年),亦足证反侧之无二义。《朱传》析四字各一义,而语无所本,故不可从。”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举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以笺此句,其说甚善。柳永《御街行》“和衣拥被不成眠,一夜万回千转”,亦可与此相发明。
章评:此章写求而不得之苦。由“寤寐求之”一句生出波澜,委婉纡折,含蓄有情。从不寐光景中,透出苦闷、忧思、焦虑、不安之状。末二句一扬一顿,一曲一直,意味深长。“前后俱是和平调,独此数语,稍露精神。大抵男女之情,亦唯未得时浓。”(孙月峰)
四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长长短短的荇菜,
左采右采忙个不停。
高贵娴雅的姑娘啊,
美妙的琴声才让她动情。
[韵读]采、友,之部。
【采】摘取,这里有象征求女的意思。
按:《说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古文字像以手取果于木之形。先民食蔬,皆由野生植物中采取,故“菜”字从草从采。《说文》:“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声。”段注曰:“此举形声包会意。”汉时称宫女为“采女”,其义或取于此。后世每以“采花”喻求爱,义亦与此相通。
【琴瑟】两种弦乐器名。
按: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有两个出音孔,琴面上古作五弦,后增为七弦。瑟形似琴,二十五弦或二十三弦,每弦一柱,可调音。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五曰:“《琴操》曰伏羲造。《广雅》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广六寸,象六合。又《风俗通》曰:七弦法七星。《礼记·乐记》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旧图云:周文王又加二弦,曰少宫、少商。蔡伯喈复增二弦,故有九弦者,二弦大,次三弦小,次四弦尤小。”又谓瑟曰:“《世本》云:庖牺氏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尔雅》云:大瑟谓之洒。郭云: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旧图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畨。畨,赢也。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疏越。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练朱丝为弦,不练则体劲声清,练则丝熟声浊。越,瑟底孔。熊氏以为瑟本两头,有孔通疏相连,使声迟也。以瑟孔小则声急,大则声迟,故疏之。”陈旸《乐书》卷一百二十谓琴曰:“其制长三尺六寸六分,象朞之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弦有五,象五行也。腰广四寸,象四时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象天地也。晖十有三,象十二律也。余一以象闰也。其形象凤,而朱鸟南方之禽,乐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为上,二为下,参天两地之义也。”
【友】爱。此句指用琴瑟之声表达相爱之情。
按:《毛传》:“宜以琴瑟友乐之。”《郑笺》:“同志曰友。言贤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与琴瑟之志同,共荇菜之时,乐必作。”《正义》:“琴瑟与钟鼓,同为祭时。”《诗集传》:“友者亲爱之意也。”朱彬《经传考证》曰:“《释名》:‘友,有也,相保有也。’《广雅·释诂》:‘友、爱,亲也。’《左氏昭六年传》:‘人亦于汝何有。’杜注:‘言人不能爱汝也。’友之之友,亦当以相亲为义。”朱彬说可从。《汉书·王莽传》师古注“友,爱也”,此处当是亲爱之意。郑玄以为此与以下钟鼓皆言祭祀用乐,似不甚妥。日本冢田虎《冢注毛诗》曰:“求淑女而得之,则如琴瑟相和,将以友之也。”又言下章曰:“得而友之,则如钟鼓相合,将以乐之也。”以琴瑟、钟鼓为比喻,恐亦非。此当指“琴挑”。胡适在《谈谈〈诗经〉》一文中言及《关雎》篇时说:“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希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几个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取欢于女子。至今中国的苗民还保存这种风俗。”此说颇有见地。《风俗通义·声音》篇曰:“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虡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文选·长门赋》注引《七略》曰:“雅琴,琴之言禁也,雅之言正也,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太平御览》卷五七七引扬雄《琴清英》曰:“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婬嬖,去邪欲,反其真者也。”《白虎通·礼乐》篇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乐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白虎通·礼乐》篇引《诗传》曰:“大夫士琴瑟御。”又曰:“瑟者,啬也,闲也,所以惩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据此可注意者有二:一,琴瑟为上古贵族男子携带之物,特别是琴,无故不去其身,可能这本身就是其高贵地位与有教养的标志;二,琴瑟皆有禁邪防淫的功能。所谓禁邪防淫,当是指不合于礼的行为,特别是爱情行为。窃以为此皆为上古人的观念,君子御琴瑟与禁邪防淫是相联系的。在初民社会,男女之间求爱方式多种多样,《诗经·将仲子》所言越墙幽会私通者,即孟子所谴责的“越东墙而抱其处子”,是一种野蛮的方式。而以琴瑟传递爱情信息,则是一种文雅的恋爱方式,且合于当时的礼俗即道德规范,流行于上流社会中。《白虎通·礼乐》篇曰:“夫礼乐所以防奢淫。”《周礼·大司徒》注曰:“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使其行得中。乐所以荡正民之情思,而使其心应和也。”男女相思,发之于琴瑟之声,不为鲁莽之行,此即礼乐防淫之谓。《拾遗记》卷一记神话中少昊、皇娥之恋曰:“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郑风·女曰鸡鸣》篇言男女之相亲昵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小雅·常棣》篇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皆可证琴瑟之意义所在。在今一些民族中,也时可见到以音乐传情相爱的习俗。如布依族青年,常用弹月琴的方式邀请姑娘“囊哨”(谈情说爱)。林谦光《台湾纪略》记土人风俗:“男在外吹口琴,女出与合,当意者告于父母,置酒邀饮同社人,即为配偶。”《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民国二十五年版)说:“苗族之婚姻,为自由结婚,男子于所恋女子之屋外吹笙,发美妙而有趣之音节,如能使女感动,则为夫妇。又于踏月吹笙之夜亦行之。”此外,菲律宾不少男青年在月光下用吉它向他倾心的姑娘求爱;缅甸钦人中,小伙子们常用竹笛向姑娘求爱。在汉族中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张生琴挑崔莺莺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说《万锦情林·张于湖记》、《西湖二集·邢瑞君弹琴遇水仙》、《春莺柳》、《刘生觅莲记》、《意外缘》、《梅兰佳话》等,戏剧《竹坞听琴》、《东墙记》、《玉簪记》等,皆以琴为爱情使者,将相爱的男女结合在一起。此皆可为“琴瑟友之”的注脚。只不过琴瑟之恋,在上古为守礼节情之行,而在后世则为风流佳话。此自然是由于观念变化的结果。总之,“琴瑟友之”乃是指恋爱方式,与上“采”之相呼应,非指祭祀用乐。
章评:此章幻想获得爱情。由牢骚忧苦境况,忽幻化出一个欢欣愉快的光景。笔势腾空,化悲为喜。
五
参差荇菜,
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长长短短的荇菜,
做成菜羹祭祀神灵。
高贵娴雅的姑娘啊,
快乐的钟鼓为她齐鸣!
[异文]芼:《玉篇》引作覒。
[韵读]芼、乐,宵觉通韵。
【芼】做熟的菜。此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菜。此句是指以荇菜为菜以供祭祀。
按:考“芼”之训释,约有十一说。其一,择取,《毛传》:“芼,择也。”其二,拔取,《尔雅·释言》云:“芼,搴也。”搴即拔。其三,“熟而荐之”说,见《吕氏家塾读诗记》及《诗集传》引董氏说。其四,草覆蔓说,《说文》曰:“芼,草覆蔓也。从艹毛声。《诗》曰:‘左右芼之’。”五为“芼为摸之音转说”,牟庭《诗切》曰:“训搴训取者,皆摸之假音也。今俗语取于水中谓之摸,即古读芼之音,诗人之遗言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有同说。六为“鉶芼”说。戴震《毛郑诗考正》曰:“芼,从艸毛声。菜之亨于肉湆者也。考之《礼》:羹芼葅醢凡四物,肉谓之羹,菜谓之芼,肉谓之醢,菜谓之葅。葅醢生为之,是为豆实。芼则湆烹之,芼之言用为芼鉶。”七为“芼之为言冒说”,牟应震《诗问》云:“芼之为言冒也,取生菜覆牲上以荐神,亦取洁清之义。”八为“鸟羽择米说”,桂馥《札朴》卷一曰:“《诗·关雎》:‘左右芼之。’传云:‘芼,择也。’案:《新唐书·韦陟传》:‘穷治馔羞,以鸟羽择米。’馥谓:芼从毛,择物以羽毛,古有此训,故毛公用之。”九为“和羹说”,吴夌云《吴氏遗著》卷一《经说》曰:“《关雎》‘左右芼之’,传笺并云:芼,择也。案:上文既云采之,采实有择义,则芼不合又训择明矣。夌云谓:芼当读如《内则》‘雉兔皆有芼’之芼。郑于《礼》注云:‘菜酿也。’《正义》谓‘皆有菜以酿和之’。则芼之云者,盖谓以荇菜为和羹之芼也。”此说与戴氏略近。十为“芼当作若说”,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曰:“《说文·草部》:‘若,择菜也。’若从口又,古文当作,从又择草。又,即手也。左右字只作又,《毛诗》‘左右芼之’之‘芼’当作‘若’(从吴氏树声说)。许君‘芼’下引《诗》,当本在‘若’下。”十一是芼为菜说。高本汉以为芼指一种菜,是一种蔓生植物。此句的意思是向左向右都把它当作菜。
细考“芼”字之义,当即指菜。《仪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礼记·内则》等郑注皆曰:“芼,菜也。”此可谓确诂。孔颖达疏《内则》以为指“以菜杂肉为羹”,但《内则》分明以芼、羹为二物,不得混而为一。又《内则》曰“雉兔皆有芼”,此是言烹雉兔皆有菜和之,故郑注曰“芼谓菜酿”。《仪礼·士虞礼》言“鉶芼用苦若薇”,此是指鉶中和肉汁之菜言,非谓芼为鉶中和羹。《礼记·昏义》言:“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萍藻,所以成妇顺也。”“芼”与“牲”对言,牲指肉类,芼指菜类,其意亦甚明。《少牢馈食礼》贾公彦疏曰:“芼菜者,菜是地之芼。”此或即造字之义,故古籍言及芼者,多与菜有关。“左右芼之”,当是指以荇菜为菜以祭祀,即所谓“芼之以萍藻”者。《左隐三年传》曰:“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采苹》篇先言采苹采藻,末言:“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所言也是指用苹藻之类祭祀。所谓“左右”者,是由上章“左右”顺势而来,不可读死。陆次云《事文标异》曰:“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之诗观之,则或锜或釜,或左或右,‘左右芼之’之说亦未为不可也。”此亦可备一说。
【钟鼓乐之】指奏钟鼓以欢乐。
按:《毛传》:“盛德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供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郑玄以“钟鼓乐之”与“左右芼之”为一时之事。其说未必。诗每分为两层意,荇菜一层,带有隐喻、象征的意义;琴瑟、钟鼓一层,则是写实。朱熹说:“彼参差之荇菜,既得之,则当采择而亨芼之矣;此窈窕之淑女,既得之,则当亲爱而娱乐之矣。”说较合诗义。或以为乐当读为“撩”,谓挑动淑女之心。恐非。此言既得淑女,以钟鼓相乐,极言其欢乐之甚。
又:古钟用青铜制成,钟悬挂于架上,以槌扣击发音,多用于祭祀或宴享。从今发现的两周钟铭获知,西周钟多为乐神所用,不用于乐人,西周晚期以后始有“以乐嘉宾”、“以乐其声”之类的钟铭。如《儿钟铭》:“自乍和钟,以燕以喜,以乐嘉宾及我父兄庶士。”《王孙遗者钟铭》:“自乍和钟……以燕以喜,以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许子钟铭》:“以燕以喜,以乐嘉宾大夫及我朋友。”《子璋钟铭》:“以燕以喜,以乐父兄诸士。”像此类铭文,在西周是难以见到的。故疑此诗虽可能早有此曲,而其文字改定,当在西周晚期后。或为庙见礼所用乐。
章评:幻想婚礼已成。由奏“琴瑟”而至击“钟鼓”,由靡靡细音而至简简大声,由柔媚友情而至鼓舞乐婚。一事分作两层,两叠宣达一意。“看他‘窈窕淑女’一边说了四遍,重叠反复,有津津亹亹之神。”(牛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