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序言“康熙于《春秋》,独服膺朱子之论。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谊,据实书事,使人观之,以为鉴戒,书名书爵,亦无意义”,但不明朱子不求《春秋》之义的苦衷,仍执意寻求孔子的笔削微旨。虽然此书未作义理的深入阐发,但执意寻求微言大义的态度,却代表了一种强势话语。放弃在《春秋》中寻求微言大义,可以是学术主张,但不可能成为施政纲领,因为放弃了对孔子微言大义的披寻,便意味着封建帝国意识形态的没落。
17.王源《左传评》十卷康熙居业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王源(1648-1710),字昆绳,一字或庵,康熙举人,直隶大兴人。少喜任侠言兵,从宁都魏禧游,为古文,规抚秦汉。晚岁与李塨师事颜元,客游四方以终。一生笃守经世之学,著《平书》十卷,《易传》十卷,《兵论》二卷,《或庵文集》十六卷,以《文章练要》三十卷行世。《左传评》为《文章练要》之第一部,最先刊出。前有程城《文章练要序》及自序。程序承师意旨,曰:“文章练要,分六宗百家。六宗曰《左传》、曰《孟子》、曰《庄子》、曰《楚辞》曰《战国策》、曰《史记》,百家之类三:《公》《穀》《管》《韩》诸家,一也,《汉书》以下诸史,二也,汉魏诸名家集,三也,六朝而下不与焉。”“先生尝谓六经者,文之祖,六宗者,别子为祖,而各立门户以为宗,百家不能出六宗范围,六宗不能出六经范围,而究莫出乎一阴一阳不可测之道。”自序云:“予幼读《左氏传》,疑之。疑其美句字焉,已尔读诸家评,疑愈甚句字焉已尔。……吾于《左氏》,不得其意者思之,思之不得又重思之,得一意焉,以为是矣,又非也。何以知其非也?不能贯也。……何以知其是也?曰贯矣,贯则无不贯。”可见作者欲以一种宏通的眼光评点《左传》,使《左传》评点摆脱支离破碎之境,在评点中寻摸出文章之道(章法),以与圣贤之道相符配。作者所云“不得其意”,针对《左传》的义理而言,《左传评》亦欲沟通《左传》解经语与叙事的隔膜,善于在变动中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章“奇正”之法,颇为生动。如《郑伯克段于鄢》“此篇叙庄公,残忍人也,乃未写其如何残忍,如何阴贼,先写其仁厚,而既写其仁厚,而既写其如何残忍,如何阴贼;又另写一孝子,如何仁爱,如何笃孝,因写庄公如何念母,如何见母,如何母子如初,且曰纯孝,曰爱其母,曰孝子不匮,与前文固秦越不相侔也。”因为《左传》难懂,所以有作者眼中的文章之奇,《左传》描写战争的文字因其简明精备,深得战争虚实分合之术,尤其为作者景仰,云:“千古以文章兼兵法者,唯《左传》;以兵法兼文章者,唯孙子。……虚处用实,实处用虚,法也。”文章之道除了奇正、虚实之外,另有“直序”之妙,如“骊姬之乱”,作者于此提出作文以传情达意为主的“达”的准则。
18.方苞《春秋直解》十二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方苞(1668-1749),字望溪,号灵皋,桐城人。从史传评点中抽绎出古文义法,为桐城派始祖。受万斯大影响,开始全力研究经史,一以程朱为宗。程颐只作《春秋》二卷、朱熹对《春秋》未曾著书,元明两朝奉程朱理学为官学,以程朱理学试科举士子,《春秋》经用程子、朱子的弟子胡安国和张洽的传,后张洽传因繁复被罢,只用胡安国传。清代从事理学的人都有志作《春秋》传。方苞不满于说经者屈折经义以附传事,执旧史之文为《春秋》之法,仍袭宋儒弃传讲经之风,抹煞史事在经说中的作用。于是在传注肴乱、经文相诋中自寻孔子笔削之旨,一切以义理为权衡。程朱未敢胜任的《春秋》经义,是否能被人炮制出来,这一直是个悬念。现今来看,于《春秋》随事而记的记事体裁中寻求完整有系统的《春秋》精义,是不可能的,而在“月日、爵次、名氏、或略或详、或同或异”中寻求褒贬,也是一厢情愿。方苞所做,只不过为宋学挽留最后一点阵地,但终抵挡不住清儒据传讲经的历史趋向。方氏以义例说经,以一字褒贬说经,使他的经学成就远不及同时其他人。
康熙乙未、丙申年间,方苞《春秋通论》成,因其不符章句体式,遂将《春秋通论》九十七章散布于各条目之下,康熙丁酉(1717)成《春秋直解》,变《通论》的通讲形式为《直解》依经立目的章句体式。
19.盛大谟《于野左氏录》二卷字云巢遗稿本,课花别馆藏板,同治五年(1866)重刊
一函十册,《于野左氏录》占其中两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半页9行21字,小字双行21字,无行界。此为三刻本,前有潮洲吴东卧鲁吴序、康熙六十一年(1722)壬寅冬饶州徐耕天(字怀仁)徐序、自序,后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王子音后序、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初夏二刻曾侄孙盛恢颢跋、同治四年(1865)乙丑季春族孙盛宝跋。吴序、徐序出自盛大谟的同学、朋友,王序出于盛大谟的乡人。卷首列“读意”四十条,“附书”六条,多是批评当时评点学,表明自己的态度。于野批评选家评《左传》,“类多褒贬前人是非,自矜才辨,喇喇不休,腐烂语非唯无益,并令《左氏》精气光怪,湮没于故纸堆中”(《读意》),“或曰叙事好,或曰词令妙,或曰句调佳,读古人书,既不能取古人神妙,又不肯留古人本色,只向此处赞他好处,不可解也”(《读意》),申明“读此书者,当有巨眼,非训诂家所晓也”(《附书》),“《左传》当全读,然不可不细读,此书为文人选开奥窦”(《附书》)。
盛大谟(1699-1762),又作盛谟、盛謩,字于野,号字巢,江西武宁人。《武宁县志·艺文》卷二十九《盛仲子传》称盛大谟“幼随父读书官署……深有得于《左氏》,手《左氏录》一卷,学者珍为奇书。”《于野左氏录》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于野年十九岁时,《左氏录》初刻时,“成钞者殆遍,一时纸为之贵……好购者无间远近焉”(盛恢颢跋),流传久远,历经康熙、乾隆朝,至道光、同治年间仍有流传,后经族人刻印,放入祠堂供子孙后代拜祭。《于野左氏录》评点隐、桓、庄、闵、僖、文六公事,尽文公三年“晋人及秦人战于令孤,晋先蔑奔齐”,卷册虽小,但许多论点在《左传》评点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独步。《左氏录》成于与同学朋友共同读书的时期,最初在同学之间发表,书冠以“于野”之名,可知其为于野自发机杼。于野读《左传》,常以胸中豪迈之气主之,在剖析《左传》的篇章结构的同时,佐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于野评点《左传》舍弃春秋时代的背景,不言文字训诂,不讲微言大义,大段跳过礼乐教化的言辞,名之曰“不死于有字句处”;纯从文字着眼,对《左传》中广为人熟知的人物如郑庄公等人物性格,体会得深彻透辟;善于抓住起承转合处的关键字,体会情节曲折迂回之处语辞之死、滞、活,有助于帮助读者疏通文意,了解《左传》精微深刻之旨。《左氏录》卷首“附书”所谓“《左传》当全读,然不可不细读”,可以视为于野评点《左传》的纲领。“全读”使他有整体结构的分析,这是当时《左传》评点的重点,“细读”使他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创获,使于野在篇章的开合、人物的理解上特异独出。《左氏录》还保留了当时民间评点人的评点,可见当时民间盛行评点,出版便利,消息灵通,互通有无,所录唐锡周、余仁石等人俱名不见经传。
20.冯李骅《左绣》三十卷步月楼二刻《左绣》原本,道光十二年(1832)新刊
晋杜预撰,宋林尧叟注,唐陆德明音义,清冯李骅增订。一函八册,共两函十六册。本书分上下两栏,上栏为冯李骅评注,小字,行15字。下栏为杜预《春秋经传集解》,8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有朱笔圈点。首列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轼序,次为康熙五十九年冯李骅之师张德纯序,后列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原序,三序字体由大变小,版页行数由少增多。三序之后、正文之前,是《刻左例言》、《读左卮言》、《春秋时事图说》,以及《春秋三变说》、《列国盛衰说》、《鲁十二公说》、《周十四王说》等四篇论说文,时文体式,似有意招徕顾客而设,这四篇文章皆从冯李骅单独发行的《左贯》(时文选集)中选取,以明读《左绣》可以为文的实际功用。
《读左卮言》申明不论《左传》的经义及叙事,专论《左传》的文辞。于《左传》的文辞中寻绎散中有整、相反相成的对偶,总结《左传》有二十七种叙事方法:原叙、顺叙、倒叙、实叙、虚叙、明叙、暗叙、预叙、补叙、类叙、串叙、摊叙、簇叙、对叙、错叙、插叙、带叙、搭叙、陪叙、零叙、复叙、间义叙、驾叙、代叙、滚叙、提叙、结叙,声称可为初学者提供可循之阶。二十七种叙事法徒有名目之盛,而无实际内容和功用,甚至将经文与传文的间隔也当成某种叙事法加以欣赏,未免死于字面。时人讥冯李骅“以时文为古文”,即用时文之法阅读古文,殆是实情。《左绣》琐细的时文章法让人生厌,但是《左绣》从《左传》的整体结构对《左传》一书线索的把握,以及某些随文评注中对人物言行的解读却很讨好,时时被人提及。如“《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公、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读其文,连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技乃如此。”“(《左传》)有绝大线索。于鲁则见三桓,与鲁终始,而季氏尤强;于晋则三晋之局早定于献公之初,于齐则田齐之机,早决于来奔之日。三者为经,秦楚宋卫许曹邾等纷纷其纬也。洵乎鲁之《春秋》,其事则齐桓晋事。”(《读左卮言》)
21.何焯《义门读书记》之《左氏春秋》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何焯(1661-1722),字屺瞻,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江苏长洲人。康熙二十四年充拔贡生,后赐举人,复赐进士,选庶吉士,直南书房。寻命侍读皇八子允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负天下文章之盛名,方苞视其为畏友,每做文章,必问左右何义门读之未否,云义门先生能纠其文之短。因义门曾选刻《四书文》《行远集》《历科程墨》,精谙时文之道,又为皇上一再垂青,其文更为海内读书人所重。义门先生博览经史,其生前所作笔记曾被人窃用。其从子裒集各书笔记而成《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何义门在《左氏春秋》每条史实之下所列的读书记,多体小而微的政论文。其知人论世,洞悉时势人情,旨在总结历史经验,发掘论点,为文才思横溢,一气呵成。如从为政的角度,对隐公被桓公所弑不予同情,说他“不早归政于桓公而启羽父之谋”是一错,“不明告羽父之恶于国,执而戮之”又是一错,以致“进退无据”,为人所灭。这种批评与经学家在“弑”字上大做文章迥异。又如,论阴饴甥的才智,惜其所见不远,提出论点:“故处世当先经后权,用人当先仁后智也”,则具有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口吻了,与贾谊政论文的格局相仿佛,亦与宋时流行的策书文相似。
何义门对《左传》人物、史事的评论,超出经学的褒贬范畴,而以文人之情与笔对之,读《左氏春秋》二卷,实为读书过程中随文而生的杂感,似文人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而无经学义理的阐发,很少经学的考证,如疑“郊”为地名,亦无具体地点的考证,与清代的考据学相距何其远。《四库提要》以义门的《两汉书》及《三国志》的读书记为乾隆五年朝廷校刊经史时采用,故说《读书记》一书“考证皆极精审”,实是以偏概全。义门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多字词考证,又博采汉唐旧说,断以己意,可谓考据之作,而读《春秋》三传则不然。何义门读《穀梁》《公羊》各一卷,主要重义理的阐发,与读《左传》作文人的议论又不相同。于《公》《穀》与《左传》不能协通之处,两存其说,可见在经义的取舍上无所偏倚,何焯不是经学家明矣。
22.李塨《春秋传注》四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前有雍正四年(1726)李塨自序,后有同治八年(1869)李继曾跋。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康熙举人,官通州学正。博学工文辞,其学以实用为主,师颜元,又师毛奇龄论乐律。著有《大学辨业》《圣经学规》《小学稽业》《易诗春秋四书传注》《李氏学乐录》《瘳忘编》《习斋年谱》《恕谷后集》等书。谓儒家经书中,惟《易》与《春秋》最难。而《易》参照孔子《易》传亦能得十之八九,惟《春秋》不可解。至晚岁始晤《春秋》是史书,直录事实而褒贬自见,以此视《春秋》则一切迎刃而解,可谓善于读书。认为贯穿《春秋》之中的是礼,王迹,天子之事,以“礼”考《春秋》事实,陪臣执国命,朝聘会盟多有之,这都是礼义缺乏的表现,所以孔子于此等处示贬意。又《春秋》所载多朝会、宴享、搜狩等天子之事,表明了孔子维护东周礼制,万事升太平之意。认同宋人邵雍说《春秋》是“孔子之刑书”,其师颜元《春秋》是“孔子经济之书”的说法。多采《左传》杜注孔疏、其师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及《春秋条贯》,亦多引“铁壶氏曰”,不明所指,间引《穀梁传》、《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