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良史,即优秀的史官,职责是忠实地记录历史,是非曲直,尽在笔下。春秋史官,直笔记史,石破天惊。前有三太史舍命记录崔杼弑君恶行,后有董狐直笔,直哉春秋史官!本篇以“良史”命名,以正直为义,不亦宜乎。主要内容选自《左传》、《韩非子》、《韩诗外传》等。
6.1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直笔记史,刚正不阿。”
【感悟】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晋国赵穿杀死晋灵公,董狐将“弑君”之账记在当朝执政的赵盾身上,赵盾辨明非他所杀。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6.2子曰:“宽哉,不被于利!洁哉,民性有恒!曲为曲,直为直。”
【译文】孔子说:“胸怀宽广啊,不被利益所诱惑!品德纯洁啊,人的本性不变!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
【感悟】做人要像董狐一样,胸怀宽广、品德高尚,不为利益所诱惑。这样才能辨明是非曲直,不为历史迷雾所干扰。
6.3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译文】孔子说:“就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
【感悟】天地日月对待人类,都是无私的奉献。人作为万物之灵长,难道不能仿效吗?
6.4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译文】子贡说:“讲出的话、陈述的言辞,关系到自己得失,关系到国家安危。”
【感悟】慎言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说出的话,泼出的水,是不能收回的。
6.5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跌衽宫壁,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平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
【译文】晋平公讲话不妥,师旷举起琴撞击他,琴掠过平公的衣襟撞到墙上。平公身边的人想修补破墙,平公说:“别补了,留着它记着寡人的过失。”孔子听说此事后说:“平公并非不爱惜身体,而想要用这种态度来鼓励群臣的进谏。”
【感悟】正直的乐师,遇到大度的晋平公,才成就了一番佳话。说话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果所遇非人,那么不如不说。
6.6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译文】孔子说:“善于为官的人树立恩德,不会为官的人树立怨仇。概,这种器物是用来量平斗斛的;官吏,是用来公平行法的。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失去公正。”
【感悟】概是古时量米粟时刮平容器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之过满。它的意义是象征公平。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社会。
6.7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译文】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做强盗。”
【感悟】义的意义:一是正义,即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事情;二是适宜,义,宜也,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如果做人做事,既不坚持正义,又不切合时宜,那么结果肯定就会很糟糕。
6.8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译文】孔子侍坐于季孙旁边。季孙的管家过来说:“国君派人来借马,给不给?”孔子说:“我听说国君向臣子要东西叫做取,不叫借。”季孙恍然大悟,告诉管家说:“以后国君派人来要东西叫做取,不要说是借。”
【感悟】什么叫“曲为曲,直为直”?借马就是“曲”,须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取马就是“直”,取即无须奉还。虽然季孙言不由衷,但依然知道自己是臣子的身份。
6.9子曰:“昔桀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王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译文】孔子说:“过去,桀纣都不能承担罪过,因此他们在一时间就灭亡了。商汤和周文王知道应承担国家的过错,其兴盛都是在勃然之间。犯了错误而愿改正,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感悟】桀纣之所以会亡国,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曲”,什么是“直”。朝代的兴亡是非常快速的,当统治者明白了是非曲直,勇于改正错误,太平盛世也就不远了。
6.10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
【译文】孔子说:“抱着丑恶的目的去讨伐别人,别人即使死了心里也是不服的。”
【感悟】以邪恶之心对付别人,即使侥幸获得成功也是短暂的。
6.11子贡问大臣,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子贡曰:“然则荐贤贤于贤。”曰:“知贤,知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译文】子贡问哪种人是国家的栋梁。孔子说:“如齐国的鲍叔,郑国的子皮。”子贡说:“不是吧?是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吧?”孔子说:“我说的没错!我听说鲍叔举荐过管仲,子皮举荐过子产,没有听过管仲和子产举荐过谁。”子贡问:“那么说,能举荐贤人的人,比贤人更优秀?”孔子说:“知道谁是人才,这是智慧。推举人才,这是仁爱。引荐人才,这是义气。三者都有,不是更优秀是什么?”
【感悟】孔子的眼光很毒,这就是圣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只看到管仲之贤,却未能看到大力举荐管仲的背后贤者。所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永远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6.12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译文】孔子说:“明珠出于水泽,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
【感悟】只要能合适地表现出个人的优秀之处,就不用担心不会被重用。
6.13曾子曰:“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译文】曾子说:“行动不要追求立即有名声,做事不要追求立即成功。自身说了话,为后人所称颂;自身做了事,为后人所秉持。君子应该终身诚惶诚恐地恪守这些信念。”
【感悟】美好的品德、优秀的习惯,是需要时间来展示和证明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不应该刚栽下一棵果树,就立刻想摘到果实的。
6.14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译文】孔子说:“良药虽然很苦,但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刺耳,但对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
【感悟】这句话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是否是孔子原创不敢定论,但孔子是有资格、有能力获得这句话的版权的。良药之所以成为良药,是因为它经常是苦的。
6.15子曰:“君子哉!尹绰,面訾訾[zī]:说人坏话。不誉也。”
【译文】孔子说:“尹绰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当面批评赵简子,而不是当面奉承赵简子。”
【感悟】尹绰是晋国高官赵简子的部下,性格直率,敢于当着赵筒子的面直言犯谏,被称为良臣。好领导必须有好部下,否则,好领导也会变成坏领导。
6.16卫蘧蘧[qú]:姓;惊喜的样子。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译文】蘧伯玉贤能却不被卫灵公重用,弥子瑕不正派反被委以重任。史鱼屡次进谏,卫灵公不采纳。史鱼得病将要去世前,对儿子说:“我在卫做官,却不能举荐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未能扶正君主的过失!生前无法正君,死了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就算完成丧礼。”儿子遵从了父命。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此情景感到惊讶并责问,史鱼的儿子报告了父亲的遗命。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说:“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命令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重用了蘧伯玉,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孔子听到此事后说:“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谏的人,但死了便也结束,未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用忠正感化了君王的人,不能不称为正直的人啊!”
【感悟】春秋大义,是儒家强调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操守。史鱼是卫国的贤臣,孔子曾评价他:国家有道,他的正直像箭一样不会拐弯;国家混乱,他的正直同样如此。史鱼“尸谏”,在不寻常的创意中,彰显他的公道、正直和无私。
6.17子曰:“食其禄者必死其事。”
【译文】孔子说:“享受别人的俸禄,一定为别人分忧甚至是献出生命。”
【感悟】享受了人家的高福利,却背后在骂娘,这种人能算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