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孔子说:“孝悌达到极致,即可通于神明。”
【感悟】只要你用恭敬的心爱父母、爱亲人,老天爷也会感动和关照你的。
1.17子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孔子说:“双亲在世时要以爱敬之心奉侍,去世时则怀着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尽到人生应尽的本分。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感悟】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老年人问题,就是因为做子女的缺少了对老人家的爱敬。家庭养老是最和谐、最温馨的,当我们在努力让孩子获得较好的成长空间时,是否也应让父母有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呢?须知,每个人都是要老的啊!
1.18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译文】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者光父耀母,其次是不辱亲名,再次是赡养父母。”
【感悟】曾子说得真好!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当然,能让父母留下美名更好。
1.19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译文】孔子说:“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功业。”
【感悟】如果只是让父母日子过得好,这只是小孝。若能够实现父母的愿望,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女子汉!
1.20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译文】曾子说:“身体是父母所生的。珍惜自身就是爱敬父母,敢不恭敬吗?平素处事不庄重,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对待工作如儿戏,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诚信,是不孝;亲临战阵不勇敢,是不孝。这五样做不到,会祸及亲人,敢不恭敬吗?”
【感悟】如何做到爱亲?这里给出了主要路径。首先是珍惜身体、珍爱生命,人身难得!随意糟蹋自己的身体,是严重的不孝!其次,做人端庄大方,做事竭尽全力,对待朋友要讲信用,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如果能做到这些,这个人肯定不简单。
1.21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译文】曾子说:“树木要按时令砍伐,禽兽要按时令捕杀。孔子说过:‘砍断一棵树,捕杀一只兽,不按时令,是不孝的。’”
【感悟】不仅要珍惜自己的身体,要推己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珍爱芸芸众生,也是大孝。这是很多人没有领会的。
1.22子曰:“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其美德却牢记在心。”
【感悟】人非圣贤,父母难免有缺点,不要天天惦念父母的不足,而是要善于发现父母的优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1.23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译文】子路问孔子说:“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栽植,手脚磨出老茧,以此来赡养父母,却没有孝顺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大概是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吧!古人说:‘给我穿给我吃,若不恭敬不靠你。’这人早起晚睡,耕地栽植,手脚磨茧,赡养父母,如果没有这三种行为,为何会没有孝顺名声呢?或是他所交之友非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说:“仲由记住,我告诉你的话。即使有大力士之力,也不能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因此,君子在家须品行忠厚,出外则与贤人交友,怎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感悟】这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虽然很辛劳,养好了父母,但是别人却认为他没有孝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恭敬之心。给父母东西吃,脸色却很难看;在外边工作,一年四季没回去探望父母,电话也不打一个。即使是给父母锦衣玉食,这样哪能行啊?
1.24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戈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译文】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扛着手杖问:“你的爷爷身体好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你的父母身体好吧?”然后拄着手杖问:“你的兄弟身体好吧?”最后拖着手杖转过身去,问道:“你的妻儿身体好吧?”
【感悟】孔子是现身说法,学生从远方回来,孔子都会详细了解其家人的情况,并且通过手杖的动作,阐明了孝道的重要性。我们是否也该多了解一下父母及家人的健康呢?
1.25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译文】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了,五十岁还那么思念父母。”
【感悟】我们的老祖宗舜是孝道的楷模,到了知天命之年,还能这么思念父母,请问我们能做到一天、一月、一年吗?
1.26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
【译文】曾子说:“一去而不复返的是父母,节限到了而不能增加的是年寿。所以,孝子虽想多奉养父母几年,但父母年寿却不等人,如同树木想长得更直一些,但成长时机已过而不再回来。”
【感悟】这一条,是本篇的核心。须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爱父母,要从当下做起。现在没条件不怕,能爱敬父母就行。否则,即使你将来条件再好,父母不在了,每年清明祭拜大猪大羊,又有什么用呢?
1.27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感悟】本篇结语,爱亲即孝道的基础是珍惜身体。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人格、明确的目标、持续的努力,加上一点点运气,你就成功了。你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
【点睛之笔】
时代呼唤,倡导“爱亲”文化
这个时代发明了很多新词,其中有一个很无奈,就是“空巢老人”。
顾名思义,“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很多家庭的孩子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剩下老人家守住了空空的“巢穴”,就产生了一个个的“空巢老人”。 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空巢老人”的现象更加突出。今天我们是别人的子女,明天我们都会变成“空巢老人”,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
由于受到西方家庭文化的影响,很多孩子独立或成家后,都习惯于独立自主的居住,不喜欢与老人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家庭责任是养好自己的孩子。当这个社会都以养好自己的孩子为己任、为真理时,家庭老人的问题就日益尖锐和突出。
现阶段,很多本来应该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变成社会的责任,出现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机构。一方面,社会养老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另一方面,这却也无疑成为催化剂,促成更多的老年人问题。
无论从任何角度上来说,家庭养老无疑都是最经济、最温馨、最有效的办法。国家在大量建设社会公益养老场所的同时,能否将政府的资金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支付给家庭成员,让某些家庭成员不需要上班,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岂不是两全其美之策?
老人家能得到照顾,是基本的要求;让老人家老有所养、老有所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更需要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做到这一点,必须倡导“爱亲”文化。爱亲,首先是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身边的长辈,爱子女兄妹,从身边的人爱起,由此爱社会、爱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先贤抓得很准,这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让国民热爱这个国家,忠君爱国。按照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真诚奉献。
“移孝作忠”,将“爱亲”文化提升为爱国文化的基础,不是很值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