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与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格非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中国是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中唯一发展传承延续至今的国家,国人在经历了最近一百多年的东西方文化冲撞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逐渐从文化迷茫走向文化自觉和自信。2011年我国就将建设文化强国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复兴是中国崛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光大、传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知识精英肩负的历史使命。
姚余栋博士是一位充满激情和历史使命感的学者型官员,他勤奋研究,笔耕不辍,令人钦佩。其《重燃中国梦想》和《梅花与牡丹:中国文化模式》两本着作分别从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表达了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梅花与牡丹》这本书独创性地提出以梅花和牡丹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他回顾和审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中华文化的起源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推论,用“塔斯马尼亚岛效应”解释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停滞不前,以“盛世悖论”警示了大国的兴衰。
读完本书,我觉得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如何认识我们的文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时代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一定带着当代的精神和新的视野。今天我们更需要从文化复兴的高度和国际视野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形象化符号化的表达,使其易学易诵易传播,是认识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捷径。本书对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梅花和牡丹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形象化体现,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均有典型的代表,如唐代的两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两大诗人杜甫、李白,宋朝两大词人李清照、苏轼等。
二、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哪些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前如佛教的冲击、游牧民族的冲击,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被汉文化的主流文化吸收和包容,形成儒释道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冲击则是最为严峻的一次,中国几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扬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种文化困境也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制度的基础和灵魂是文化价值观体系,而我们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了我们将来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方向。100多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未来改革的目标仍是希望能找到一种大家都能认同的完美制度。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在重塑之中,文化传承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提出的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就是我们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创新中国文化使其发扬光大。今天的中国处于全球化、网络化的环境中,是一个富有活力、经济繁荣、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纷纷出现。只有通过文化创新,中国才能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才能无愧于世界文明大国和这个伟大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正在走过其巅峰时代,也需要新的主流文化来推动世界的进步。英国的汤因比和日本的池田大作曾预测,21世纪要避免世界性的危机和混乱,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的复兴已关乎全人类的未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下,更要坚持梅花和牡丹精神,积极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阅读本书有助于更好地在国人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今天我们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既需要梅花精神的勤勉坚毅也需要牡丹精神的包容创新。我们也需要用这两种精神来重塑国人,只有有精神、有信仰、有文化的中国人才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关心、研究、传承并创新中国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8090后书评四篇
梅花与牡丹蕊里的中华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宇芝
作为一名赶上80后末班车的青年,身处这个最为朝气的年龄,自然渴望在追梦中走马仗剑,跨越一切艰难险阻,譬如一剪寒梅笑傲风雪;也渴望在征程中永驻青春,始终不懈锐意进取,一如锦绣牡丹大气脱俗。这样的情感,面对这样的着作,自然会平添几分亲切。也蓦然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追梦中的不惧艰难、永葆活力,若能汇聚一起,点点滴滴,便是未来数十年回首,自己也会震惊与自豪于这有血有肉的中国追梦之旅。
作者自序引用了那句早已激发无数青年学子共鸣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开始了一段令读者本人感到新奇却又似曾相识的寻根之旅。伴随正文的开篇,宛若站在浩瀚磅礴的星空,将焦距对向了欧亚大陆的巨型孤岛,将时光调拨到千年的刻度,遥想天地洪荒之中两个部落是如何将肩膀靠到一起,刀耕火种之下一个民族是如何创造目不暇接的不朽传奇,滔天洪水之间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顽强地将文明薪火传至今朝。这其中,有一种奋斗拼搏,也有一种包容万象,梅牡的历史或许还要在汉唐展开,可梅牡的精神却已在炎黄大禹的年代绽放。
回览上下五千年,每一轮寒梅傲雪,都是一曲自强图存颂;每一轮牡丹竞放,都是一番飞舞盛世春。反之,每一次梅花困厄在“曲欹疏”的病态审美中零落成泥,便是这个民族万马齐喑的衰世长叹;每一次牡丹湮没在大地之下不再为人所提及,便是这个国家内忧外患的黑暗笼罩。她们那么熟悉,因为从大禹治水到白蛇传说,每一段中国人击节称赞流传至今的佳话里,都有她们所包含的无畏、坚韧、包容与创新。她们又那么陌生,因为在千年旅行中,中国人时不时会在颠簸中忽略她们赋予我们的潜能基因。中国人至今没有给自己的文化,没有给我们的民族精神以足够的地位、阐释与发扬。作者“双国花”的倡议,绝不仅仅只是针对两种我们亲切的名花,而正是要让我们自己在国花的标签中,发掘我们自己的基因密码,以无畏的气概创造一个美丽中国,以包容的气宇重塑一番天下大同。
古代的中国人是遗憾的,他们欣赏了几千年的梅牡,依然没有足够重视梅牡精神的内涵,坐拥万里膏腴之地,创造千年绵延传奇,却在“塔斯马尼亚岛效应”中,留下令人扼腕叹息的李约瑟难题。往事越千年,而今迈步从头越,丝绸之路的驼铃已经远去,但横贯欧亚的动脉又出现在东方两河;劈波斩浪的宝船固然已经远去,但五星飘扬的船队又出现在蓝星四海;更有九天揽月的神器圆我嫦娥情结,五洋捉鳖的蛟龙壮我盛世凯歌。当今的中国,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之下又一次开进历史的拐点,该靠什么拥抱并永葆这一轮华夏的春天?我们期待梅花与牡丹,梅花与牡丹也正期待着我们。
梅牡芬芳,盛世永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苏晗
起初拿到这本书稿,以为本书只是意在品析和歌颂诗词文赋中常常提及的梅花和牡丹两种花及她们的品质,可以权当文学作品来读。但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作者其实是以梅花与牡丹的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象征,追溯中华历史源头,进而深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对历史呈现出的盛世消长作出深刻的思考。在惊叹一个经济学人竟有如此高的文史素养之余,我更是被一个经济学人对中华复兴尤其是文化复兴的关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