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来探讨‘梅花与牡丹’与中华文化模式,充分体现了文化学者底蕴和严谨、博大胸怀和历史责任。站在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高度,对‘梅花与牡丹’作了精辟的命题和解答,实现了几代人将“梅花与牡丹”誉为国花这一美好的梦想。
——前中国人民文联主席、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初本德
《梅花与牡丹》或可媲美《菊与刀》。
——中信证券副总经理、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徐刚博士
面对即将到来的牡丹时代,如何把梅花精神融入80后的身体里、血液中,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育部综合司副司长 柯春晖
中华民族的identity是在何种条件下,如何逐步形成的?这种民族性和独特的身份认知有何种特点?您在姚余栋先生的这本书中会找到答案。
——中国证券会上市部副主任、中国新供给50论坛成员 周健男
我惊讶作者的才华;我惊讶作者的智慧;我更惊讶作者用梅花与牡丹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良苦用心和伟大情怀!
——人民银行调统司副司长、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成员 徐诺金
把梅花和牡丹,喻作中华文化的象征和特殊符号,反映了作者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家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
——新华社 罗海岩司长
梅花和牡丹精神,流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无法剔除。读懂了这两种精神,便看清了我们自己、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民族的未来。读余栋的书,就像他坐在你面前,娓娓告诉你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归于何处。一本多年未曾读过的佳作,帮我们认清了自己,坚定了信心,拥有的勇气。
——中组部 郭强处长
作者试图以这两种花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以此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内涵,全文立意高远,持论允当,表述有力。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一本好书。此作凝聚了姚余栋先生多年的心血,真是功德无量之事,其精神值得赞叹与肯定。
——可祥法师
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用梅花与牡丹这两种阴阳相对的意象概括浩如烟海、灿若群星的中华文化模式,正是恰到好处,让人禁不住一咏三叹。
——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副总裁 白伟群
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复兴必须要有图腾似的文化标记,以完成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大国之路。余窃以为中国现状类似欧洲文艺复兴前夜的黑暗时刻。我们在不停摸索我们追求的方向,崇尚的精神以及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没有断档的文明古国在上一世纪并没有提出自己文化的标志,提出梅花与牡丹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罗盛咨询总监 张明磊
牡丹,盛世之外皮;梅花,崛起之风骨。
在自信、自尊的仪态下,是自强、自省的架构。余栋先生将两者并列,可谓用心良苦。“中国梦”,自当如此。为此良苦用心,当浮一大白!
——九三学社上海委员会 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