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产生浮躁或者挫折感。由此我们想到一位隐士,是三国时代的人,他与诸葛亮交情甚厚,名叫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是否总能保持心明如镜,而且是水镜般明澈,无从查考,但他有句口头禅,就是“好,好,好”。罗贯中对这位满脸安详的奇人有生动的描写,令人慕其风度。水镜先生字德操,请注意,这可是句谶语,后来司马氏果然灭了魏国,得到曹氏天下——此乃插话。
水镜先生挂在嘴上的话,耐人寻味。怎么干什么都好?他就没有烦心恼人的事吗?对于讲进取讲修炼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必然的,因此就自然地对待之。事情再多再急再累,也沉下心来不瞎忙,自己的看法再正确再有远见,也不强加于人。过去了的事再不顺心,也不抱怨。再大的失误只要牢记教训,也不后悔。功夫修炼再苦,也不贪求。处境再恶劣,也不泄气……不浮躁、不抱怨、不后悔、不贪求、不泄气、不慌不忙的人,该是多么令人敬重,容易使事情往好转化啊!这大概就是水镜先生总是一句“好,好,好”的奥秘吧?这种生活态度,难道是消极避世的吗?他遇惊不惊,遇怒不怒,受荣不荣,受辱不辱,还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吗?真的修养到这一步,会有说不尽的美妙与智慧,自然如意,如意自然。
让我们再一次把心深深地沉静下来,心明如镜地思考,思考关于自然的三个层次的问题。
自然是什么?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春去冬来,生机盎然,自然是变化。生化光电,粒子质子,自然是本源。总之,我们实践、思考的一切对象,都是自然。
自然是什么?有天就有地,有阴必有阳。要进一步就须先退几步,破坏了才有建设,有修心重德才有功夫精进……自然就是各种关系,关系之中的对立,对立之中的统一,统一之后的总关系。万千关系之关系,归于自然归于零。
自然是什么?甜酸苦辣咸,五味要尝全。东西南北中,天眼在太空。软和硬、冷和暖,动和静……都是自然。一切特点都是自然的。自然是一切过程一切事物之总特点。
如果舍弃自然,我们还向什么学习,依什么而动,奔什么回归?真正高级的修炼正是也必是自然大道。一切功法尊重的,正是顺其自然。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庄子《大宗师》中这样描述:鱼适合在水中游,人适合在道上走。适合在水中游的,能在池中游就快活;适合在道上走的,能无事就安闲了。所以鱼在江湖中就忘掉一切而悠哉游哉,人在道路上走就忘怀一切而逍遥自在!
常人心中只要有烦恼,就会终日不得清闲,为了生存,东奔西走,忙得哀声叹气,好像永远没有止境。若我们再去看看深山茅蓬的僧人、樵夫,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竟是何等的无忧无虑;为什么会有东奔西走谋求生存、无忧无虑享受清闲的现象发生呢?说穿了,前者忙忙碌碌,乃是不安于现状,追悔过去,图谋将来,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和蒙蔽,因而哀叹人生苦恼太多。而后者与之恰恰相反,所以落得一身清闲。
禅家有言:“邪正俱不用,清静至无余”;“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菜根谭》中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蒙我。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经常吵架。有一天,郭暧脱口而出:“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就觉得了不起!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升平公主听者有意,气得乘车快赶回皇宫拜见父皇。
代宗听了升平公主的哭诉,反而平静地说道:“你有所不知,你公爹确实不愿做皇帝。要不然,唐代天下早就是姓郭的了。”代宗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叫公主快些回到婆家去。
郭子仪听说后,气得浑身发抖,命人将郭暧五花大绑,自己带他到朝廷向代宗请罪。代宗赶紧将他请进内宫,安慰道:“俗话说,不痴不聋,难做大家庭的老翁。小夫妻俩在闺房里说的话,你作为国家重臣怎么能去追究呢?”代宗对郭子仪奖赏了一番,便送他回郭府了。
唐代宗不计较郭暧的妄言,的确是一种“身放闲处,心在静中”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佛家主张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虚无,就好像金圣叹在《临江仙》一词中说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境界当是多么的美妙。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凡是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有贪恋功名利禄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孟子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阳都是常新的。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一般来说,事业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伟大的精神才万古不朽,至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换,忠臣义士的志节却会永留人间。可见一个有理想的君子,决不可贪利逐名,去换取随身销毁的东西。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要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还就得这样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一个人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即和过去比,和自己比,而不要和高于自己、强于自己的他人比。“知足常乐”多数情况不是指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人不可物欲太强烈,有了星星,还想要月亮,有了月亮还想要太阳,乃至于恨不得把整个宇宙都抱在怀里。不知足就必然贪心,人一贪心就容易生出许多恶行,不顾廉耻,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最终不但挖了社会墙角,损害他人,也害了自己。“知足者常乐”这个原则在你忧愁烦恼之时,会让你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欲望,特别是物欲。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切莫对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才是恰到好处。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而结果却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
淡泊利欲之心,保持平淡心态,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至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生活上知足常乐,才能使自己拥有无尽的乐趣,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大凡贪图物质享受的人,其生活往往容易陷于糜烂,而精神生活空虚不堪,同时也不会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就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名利,甚至摆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态度也在所不惜。为人处世,如果不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而过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会做出无耻的行径,还会触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祸。
因此,控制欲望,保持淡泊人生、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到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气定神闲,心平气和。
数千年来,人类过度强调未雨绸缪,过度渲染忧患意识,夸大失败的消极意义,而使得人类普遍染上一种不安的意识。其实,对于失败可以预做准备,但不可以滋蔓成惧怕的心态,因为它会使我们变得不安。这其中的心理变化完全决定于自己是否被消极的思想所牵引。而这些消极的惧怕和退却,却源自与事实无关的过虑和担忧。这个虚幻不实的担忧,使许多人一蹶不振,使许多人无病呻吟,使许多人终日忧郁难安。
只要我们懂得使自己保持和谐的艺术,那我们就能千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力量。
一些伟大的音乐家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演奏一件失调的乐器,或是与那些没有好声调的人一起演唱,更能迅速地破坏听觉的敏感性,更能迅速地降低一个人的乐感和音乐水准了。一旦这样做以后,他就不会潜心地去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差异,而是很快地去模仿和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他的耳朵就会失灵,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养成一种唱歌走调的习惯。
在人生这首大交响乐中,你使用的是哪种专门的乐器,这无关宏旨,但是,在没有使这些“乐器”定调的情况下,你不能在你的听众——世人面前开始演奏你的人生交响乐。
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都不要玩得走样,都不要唱得走调或工作失调,更不要让你失调的乐器弄坏了耳朵和鉴赏力。即使是世界着名钢琴家,也不可能在一架失调的钢琴上奏出和谐、精妙的乐章。
心理失调对工作的影响是致命的。有些极具毁灭性的情感,比如担忧、焦虑、仇恨、嫉妒、愤怒、贪婪和自私等等,都是工作效率的致命敌人。一个人受这些情感的困扰时,就不可能将他的工作做到最好。这就好像一块具有精密机械装置的手表,如果其轴承发生摩擦就走不准一样。而要使这块表走得很准,那就必须精心地调整它。每个齿轮、每个轮牙、每根石英轴承都必须运转良好,因为任何地方出现了摩擦,都将无法使手表走得很准时。人体这架机器要比最精密的手表敏感得多。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人体也需要调整,也需要保持非常和谐的状态。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能使一个思想状况不佳的人烦恼不已,但却很难影响一个思想沉着、镇定自若的人。即使是出了大事,甚至各种各样的灾难,都很难使他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支点——心理平衡。
和谐是一切效率、美好和幸福的秘密所在。和谐意味着一切心理功能的绝对健康。沉着、安定、和蔼的情绪,往往能使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所有的身体器官与新陈代谢过程保持协调,但这种和谐往往因摩擦冲突而受到破坏。
人体像一部无线电报机,根据思想和理念的性质,不断地发出平和、有力、和谐或混乱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光速飞向四面八方,这些信息往往也能找到它们自己的知音。
一个处于永恒和谐之中的心灵平静的人,不可能恐惧灾难,因为他是按照永恒的真理立身、行事、处世的。这样一个极其平静的心灵宛如深海之中岿然不动的一座巨大冰山,它嘲笑洋面上击打它身侧的汹涌波涛和狂风暴雨。这些汹涌的怒涛和狂风暴雨甚至连使它产生恐惧也不能,因为处于深海之中的巨大冰块是平衡的,这种平衡能使它平静地、不受阻碍地稳稳漂流。
生活的艺术就是不要太在意,而生活的本质则是自然,而不是刻板;是自在惬意,而不是苛刻造作。对待别人,心平气和,别太挑剔,只有这样才能内心无忧。
一个人只有学会不在意,才能做到气定神闲,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