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美国将走向何方
崔楠楠
从2007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美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错位导致,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大力推行金融系统的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将金融过度化的程度降下来,另一方面在紧锣密鼓地出台各项政策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多少亿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也不在于民众消费信心是否得以恢复,更不在于失业率是否有显着的下降,而在于新一轮技术革命何时到来。
在一个资本与劳动力作用都已经充分释放的国家,技术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唯一因素。翻开美国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二战后美国两轮经济增长黄金期都是在技术进步取得重大突破后展开的:20世纪40年代末开启的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带领美国进入长达近20年的黄金增长期(1951-1969年),而80年代逐步兴起的以微电子和信息化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革命带领美国进入长达17年的新经济增长期(1991-2007年)。通常,一轮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期可以延续15-20年,一轮技术革命的孕育需要至少10年。因此,两次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终结看似都由偶发的原因造成,一次能源危机,一次金融危机,但本质上都是由于科技带动作用的消失造成的。而两次增长期中间的衰退时间长短,则取决于新技术的培育发展时间以及相关政策的效果。
当前世界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同时也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孕育期。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许多人曾将其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而笔者认为,当前的美国更像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同样处在经济危机后的缓慢增长过程中,同样是在两轮技术周期之间、要着重培育新的技术,同样需要在通胀和缓慢增长之间小心平衡,同样面对着国际强大竞争对手和有力帮手并存的局面,同样需要外力解决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虽然当今世界在发展程度上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从面临的矛盾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这两个历史时期具有根本同质性。通过深入观察和系统分析可知,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的化解行为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当年的应对思路,基于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本来就不多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美国在下一步也极可能继续遵照这一思路,以求彻底走出危机、实现经济转型——这便是美国转型的基本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认真梳理比较当前的美国和世界形势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形势的异同点,在总结当年美国应对策略的基础上判断未来美国政府各种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的内容和方向,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部分问题的最终结果,同时也为我们合理应对提供先机。
一、同大于异:当前形势与20世纪80年代初比较
通过比较当前和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形势可以发现,尽管已时隔30多年,尽管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社会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都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但是从经济周期和技术周期的阶段来看,两个时期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
1.都属于经济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通胀与衰退两大难题并存
尽管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由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未出现,社会失业率仍居高位,之前积累的各种政策的副作用开始显现——由于缺乏恰当的投资领域,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导致社会通胀水平的上升和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但失业率的下降却十分缓慢。70年代末,美国通货膨胀率由70年代初的4%升至12%,失业率高居8%,而当前美国CPI也已增至3年内最高点,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
2.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消失,产业结构都面临转型
70年代末美国几大支柱产业——钢铁、汽车、半导体、航天受到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全面挑战,导致此前的重工业和高科技竞争优势快速大幅下降,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转的时刻。目前,美国信息网络产业尽管还没有出现被某个国家全面超越的情况,但其竞争优势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大幅度下降,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转型。
3.都存在严重的双赤字问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汇率大幅下跌,彻底从之前的世界出口大国转为世界进口大国,到70年代末,双赤字(财政赤字加贸易赤字)已经成为拖累美国经济增长的难题。当前,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再次成为影响美国发展的棘手问题,由财政赤字所导致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对美国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处于快速转变之际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美苏关系还是美国与欧洲、日本关系,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方面,美苏实力差距逐步缩小、冷战局面升级,另一方面,西欧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大幅减小,世界经济权利结构由美国独霸向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转变。而当前,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虽然美国作为经济霸主的地位在短期内仍不会被动摇,但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
尽管这两个历史时期有着本质上的高度相似性,但是,毕竟世易时移,经历了新经济周期、已完成两次产业转型的美国,遭遇与当年相似的问题时,受到的冲击却大大减弱了。
首先,美国已拥有多种减缓通胀压力的途径。目前,同样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像70年代一样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过近20年的新经济增长期,美国经济已经完成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服务型的转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已经大幅下降;第二,美国主要消费品和工业品都进口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受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国家的厂商为了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基本选择降低自身利润空间而保持售价不变。因此,中国等新兴国家企业成为美国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的缓冲器。
其次,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要更加有利。尽管目前国际格局呈现新的变动,但一直以来欧洲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造成的威胁已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和日本地震海啸核危机而消失殆尽,欧元成立十年来对美元的竞争压力降至历史最低点,美元作为世界核心货币的地位被进一步确立。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虽然快速崛起,但短时间内仍无法撼动美国的地位,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依附于美国的金融实力。尤其,与70年代相比,令美国最为欣慰的是,已经不存在像苏联这种可以直接与之对抗的国家,美国可以相对轻松地应付国际局势。
再次,发达的全球金融市场使得美国的经济政策对国内的影响减弱,而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增强。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使得美联储所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在遇到国内银行自发的紧缩贷款政策和低迷需求时,大多数的货币量都转为资本市场热钱流向海外,以获取高额回报。这导致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减弱了对美国国内经济刺激的同时,催生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通胀压力增加和经济增长较快国家的金融市场泡沫。
二、似曾相识:已出台的政策比较
面对如前所述的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主流经济学家们已经做出的应对方式也是非常相似的,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
1.减税+投资军事/投资基础设施、新技术
里根政府为了培养企业发展的自身动力,第一次在美国历史上大规模地开展减税行动,取消了对企业的诸多严格管制,保证企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增加国防开支、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来带动国内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相比之下,奥巴马政府的举措目标更为明确,在减税的同时,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2009年出台的7870亿刺激计划中,2860亿用于减税,剩下的5000多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研发投入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投资)。
2.吸引外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