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元代回回聚集的地区,义乌在元代就有不少回回官员。据康熙本《金华府志》记载,义乌元代回回官员有17人。府志中标明“回回人”族属身份的义乌籍官员就有16人,明、清、民国时期,义乌穆斯林人口无法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县历年的回族人口统计为:1953年2人,1964年11人,1982年19人。其中因工作、婚娶、经商等原因迁入的,1989年时有19人。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逐渐扩大,开始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和西北回族商人前来义乌进货,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往西北贩运。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也来进货了。他们最初在各自居住的宾馆饭店自行礼拜。本世纪初,中外穆斯林人数急剧增长。据《义乌清真寺简介》记载,2000年义乌有中外穆斯林260人。2001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较多的红楼宾馆设立了经批准的全省首处县级接纳国外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由于商人流动性很大,统计确切的人口数字难度较大。我们从穆斯林参加聚礼的人数也可见一斑。2002年,有500多人。2003年10月,广交会、义乌博览会期间,达1500多人。2004年4月,广交会期间,达2000多人。2005年以来,聚礼人数继续增加,多时达4000人。据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清真寺阿洪估算,目前在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已达20000人,其中国外穆斯林占60%左右。他们分别来自也门、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中国穆斯林主要是宁夏、河南、云南的回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东乡、撒拉、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则很少。
外国穆斯林来义乌就是经商进货。他们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是较贫穷的国家。但相对而言,这些外国穆斯林商人文化普遍较高,有经济头脑和一定的财力。他们在义乌开办贸易公司,把大量中国货物销往各自的国家。有人说:“有一个阿拉伯人,就是一个公司;有多少阿拉伯人,就有多少公司。”可见,在义乌市的外国穆斯林公司之多。最早来义乌经商贸易的外商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商人,以后是中东国家,以阿拉伯国家为主。近两年来,非洲的尼日利亚、卢旺达和马里的商人也大量涌入,使得义乌的外国人中黑肤色的逐渐多起来。
阿语翻译是义乌回民的主要职业。据说目前已有3000人之多,其中60%是宁夏人,河南人和云南人分别占10%,人数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据了解,这些翻译人员大多是来自西北阿语学校的学生或清真寺的海里发。主要是给外商做翻译或是自己开贸易中介公司,收入不菲,月收入大约是1500到6000元不等。据安德鲁斯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建军介绍,他的公司用工40人,绝大多数是回族,全都会翻译工作。陈总说,仓库管理员都懂阿拉伯语,外国客户来了,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陈经理在义乌创业的事迹曾刊登在埃及的《金字塔报》上,他被评为2005年度义乌市先进工作者。大凡从事中介贸易公司的回族老板,80%是从翻译起步的。目前在义乌的新疆维族同胞大约有近千人。他们有的经营餐馆,更多的是小商贩,走街串巷卖羊肉串、葡萄干等。阿不来提是义乌著名的帕米尔饭店的总经理,饭店的饭菜口味很适合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颇受欢迎。家中外穆斯林饭店餐馆和西北70多家拉面馆均不卖酒。义乌的3个清真超市,分别开设在五爱新村、桥东路、江东区。一家名为“义江穆斯林超市”的伙计,主麻日曾在清真寺大门口高举宣传牌做广告,招徕生意。
随着来义乌经商的中东客商越来越多,自1996年起,义乌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附近的红楼宾馆、华都宾馆的客房就基本上被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商包下,到2001年,红楼宾馆礼拜点被批准为义乌首家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伊斯兰教正式进入义乌,站住了脚。2002年9月,政府出面承租位于义乌南门街200号的500平米的二楼大厅作为礼拜殿。2004年8月,又搬迁至江滨西路90号原义乌丝绸厂,礼拜殿是利用旧厂房装修的,面积2500平米。大殿里的吊扇,就有168个。该活动场所被穆斯林称为义乌“清真寺”或“清真大寺”。红楼宾馆的礼拜点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以后华都宾馆、滨江宾馆也仿效红楼宾馆为穆斯林旅客设立了礼拜场所。以宁夏回族阿拉伯语翻译人员为主的穆斯林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义乌五爱新村、樊村新村建立了礼拜场所,他们命其名为“五爱阿语翻译活动中心”和“樊村阿语翻译活动中心”。
义乌已经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全国中外穆斯林商人和阿语翻译队伍最庞大的县级市。
伊斯兰教之所以进入义乌,完全是缘于小商品市场的建设发展,更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必然产物。历史上伊斯兰教进入某地,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今全球化时代,交通快捷,信息发达,穆斯林商贾员工的汇集和社区形成速度之快,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义乌市10年就吸引聚集了2万中外穆斯林,建了1个清真寺、5个活动点。这些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开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它的建立又为后来的穆斯林提供了便利。市场大,商品多,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和谐进步,使义乌市完全融入了国际市场,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穆斯林来此经商贸易,居住生活。
在当前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倡导文明对话之际,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显重要。2006年中非首脑论坛,48个非洲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其中伊斯兰国家很多。2006年11月,中国一阿盟会议在苏丹召开,并在喀土穆设立常设机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东、非洲的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与西方国家商品相比,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在伊斯兰国家适销对路,市场潜力巨大,深受消费者青睐。义乌商品城门类齐全的专业商品,在中一阿贸易中创造着民间国际贸易的奇迹。不管是回族、维族或其他民族,大家从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来到经济发达的东部义乌,通过义乌小商品城的国际舞台,更应该携手共谋发展,再造上商贸神话。
商贸重镇——甘肃临夏
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共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20384人,少数民族104.8万人,占总人口的56.4%。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商贸贩运传统,宋代时这里的商品贸易就比较兴盛,宋初在河州设立“提举茶盐司”,专管茶、马、盐交易。明初,这里又设立茶马司,以茶易马,逐渐成为著名的“茶马互市”。清初沿袭了明朝的“招茶中马”制度,河州境内的双城、土门关等仍作为汉、蒙、藏等各民族茶马贸易的场所。雍正时,茶马机构被撤销,变成各民族贸易的集市。“茶马互市”带动商业贸易、物资交流和市场的形成,使临夏逐步发展成为陇右商品集散地和汉、回、藏贸易的枢纽。清末,英、德商行在临夏先后设了新泰兴、世昌等六大商号。商贸日渐繁荣。民国年间,临夏除经营大宗的畜产品、羊毛、皮张和贵重药材之外,棉布绸缎、饮食杂货、修理、旅店等有新的发展,尤其是部分农民也开始兼营商业,商贸流通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临夏商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临夏州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中国西部的“旱码头”。
您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人们把临夏称作西部“旱码头”?现在我就带您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