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祠堂由龚滩古镇董姓家族集资修建于1803年,为董氏家族祭祖集会的公共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镇派出所及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现为龚滩区办敬老院。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270m2。
(2)建筑环境
董家祠堂位于胜利街中段相对较平缓的坡地上,坐东朝西,前临石板街,背靠凤凰山,左邻川主庙,祠堂与石板街之间有一个台地小广场过渡,广场与街道通过小牌坊、台阶等入口处理暗示着空间的领域感,空间层次感丰富而有序。整个祠堂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相对完整和独立,以台地和门枋界定,独立于外界环境中。
(3)空间形态
①室内外空间变化
董家祠堂是家族精神感召的重点建筑,因而在处理内外空间时,更注重精神和家族意识的强化,并在处理上有转折变化。入口与街巷有数米的高差,并以平行街道的梯步进入小门枋,转折90°后,董家祠堂雄踞在近10m的条石基座上,在外部空间中形成强烈的压抑和威严感。
②平面布局
董家祠堂为典型四合院布局,其平面规划方正,呈中轴对称,其功能组织与民居较相似。
天井是整个祠堂建筑中天地的象征,位于中心位置,兼具采光、通风、排水等诸多功能。高大的厅堂空间,主要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之用,故空间高大雄伟。面向天井完全敞开,室外空间相互渗透,位于院落轴线的中心部位,正对建筑大门,厅堂正前方门厅上方是戏台,作为表演场所。而侧厅和两侧耳房(厢房)可提供平日族内活动的餐饮、备祀等辅助活动的场所。
厢房可供看守祠堂人居住或作为远方同族亲人落脚之用。其他空间围绕天井布置。由门厅至厅堂从天井两侧的廊道通过,而不能直接穿过天井,进一步突出厅堂的空间地位,营造一种特定的凝重感。
③剖面设计
董家祠堂依山就势,其剖面关系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三台平坝、外院、内院、厅堂。由街道到广场、到门厅、再到厅堂,利用地形采用分台处理手法。分台处理,即用台阶联系各台地,具有十分明确的空间导向作用。同时巧妙地利用高差的变化来渲染祠堂高大、严肃的形象。
④路线组织
董家祠堂在路线组织上呈迂回绕进的方式。在流线上平行街道进入外院,转折后进入内院,内院地坪低于两侧回廊。后人参拜祖先时,不能直接穿越院子,而是由两侧绕行,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4)建筑风格
董家祠堂具有明显的山地建筑特色,其建筑结构为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取于当地的木料,其南北及西立面三面为厚砖墙包围,整个建筑最具特色的是源于南方民居的五叠式封火墙,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其独特的韵律感。建筑有两层,其正立面由于室内外高差较大,有些类似宫庙建筑的立面,封闭、开洞小,以条石和青砖砌至檐口,建筑显得高大、凝重。
董家祠堂的色彩元素源于民居,但又与宫庙有部分相似,白色的粉墙、青灰色的砖墙和青石台阶,整个建筑色彩质朴、淡雅。在屋檐和屋脊上,以灰砌了许多华丽的装饰,是整个祠堂的装饰精华。
(5)工程技术
董家祠堂雨水、污水主要是通过天井的明沟收集,再通过房屋地下暗沟排放。两侧耳房利用木地板架空来处理防潮。建筑外墙较少开窗,主要通过天井进行采光以及利用屋顶木结构组织通风。
2)黎家祠堂
黎家祠堂位于老街南部关外沿江面,红庙子旁边,保存相对完整(空间形态、结构都保持了原样,其排水系统被破坏)。现为两户人家居住之用。
(1)历史沿革
黎家祠堂是二层建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祭祀祖先之用,而今变为三户人共同居住。在它旁边的建筑,由于人口增多加建一住屋也成为二层。现在住户都不姓黎,大都以打工为生。
(2)建筑环境
位于红庙子的旁边,属于以红庙子为中心的建筑组群的一员,其对面的周家院子从规模和建筑形态、装饰看,都可见其当时商业的繁荣,由此可见黎家祠堂的人文环境是极其丰富的。由于沿江而建且地形坡度极大,所以山地的物理环境就必然地融入了建筑中。
黎家祠堂垂直等高线东西向,其立面高度较周家院子小很多。
(3)建筑风格
黎家院子是典型的木构建筑,采用穿斗结构,其外墙面相当朴素,但其内部的装饰较为精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含蓄美,建筑的总体风格属于西南地区传统的民居风格。
(4)空间形态
黎家院子平面布局有较强的中轴线,建筑基本没有采用传统风水观中的背山面水。和其对面商铺不同,建筑入口收进1.5m左右,使狭窄的街道在此处被放大,使街道空间与红庙子门前放大空间形成呼应,而其较大的挑檐和两个墙面形成一虚空间,然后通过一个大门限定室内和室外空间。进入天井,两边厢房围合,厢房二层挑出,对原先的两层高的天井作出再次限定,在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上影响着天井,挑台使得二层空间和一层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走过中庭就是祭祀空间,其空间相对高,开间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造祭祀建筑的传统敬仰心理方面。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造园中的“转”和空间的开合,在入口处(一般大门不开)通过两个侧开的次入口,进入一个转小的梯形空间(近似三角形的空间感受),再进入天井。这种一转一直、一闭一开的空间形态效果很好,由于是祭祀建筑,虽然也是沿江而建,但通过沿江边筑台,整合了地形,而有别于其他民居。
(5)工程技术
在天井中通过一个雨水收集口,将雨水从地面排入街道的暗沟中。采光和遮阳在此是一种矛盾,由于东西朝向屋檐挑出很大,可用以遮阳,但却影响了采光的效果。在矛盾中基本以遮阳为主导,采光次之。虽然通过天井采光,但效果不好。
3.3.4住宅建筑
1)夏家院子
(1)历史沿革
夏家祖籍江西,据历史记载,明末清初时,“武装移民”,大批的陕西、江西居民移入龚滩,夏家祖先大概就是那个时期迁入的,夏家院子的修建年代不详,估计至少也有100年以上历史,现为其后人居住。
夏家院子位于第一关内靠山一侧的第二层台地上,有梯坎从正门下至街道。夏家在过去为龚滩较为有钱的大户人家,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夏家几个儿子都是经商的,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语:“陈家湾烟雾沉沉,郑家鲤鱼跳龙门,黄桷树上出妖怪,夏家院子出美人”。可见在当时陈家、郑家、夏家皆为望族。“夏家院子出美人”,据一些老人讲是因为夏家当时很有钱,(这从其房屋的气势便可看出),家里的女孩脚裹得小,又漂亮,故而民间就这样传说开了。现居住在夏家院子都是其后人,常住人口4个,两个为夏家的儿子,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另一家为夏家的表亲来借住的,小辈儿孙们都在酉阳县城居住。夏家院子经过几次维修,现在的功能布局和初建时已大不相同,局部已用砖墙代替了原来的木板墙。
(2)建筑环境
①绿化环境
夏家院子外围环境较好,屋后有大块空地可作绿化之用,正门所对北向也为一块坡地,在房后东北角的岩石上有千年古树。正门口宽敞的休息平台,拥有较好的绿化环境。
院内种花种树,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在炎炎夏日遮挡阳光。
②风水选址
夏家院子“背山面水”,背倚凤凰山麓,面朝乌江,又与飞蛾山隔江相对,地处高地无甚阻挡,藏风纳气,东北侧又有千年古树护佑,古时房屋前方左右各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把门,实在是龚滩居住的理想之所。当地居民都认为夏家是块“风水宝地”,夏家正门出系“正对”“鲤鱼跳龙门”,石鲤鱼在当地人心目中是能带给人们幸福、吉祥之物,逢年过节人们都去祭拜祈福,夏家出门便对此吉景,更是吉上加吉。
③方位与朝向
夏家院子坐东朝西,正门面北,院内阳光充足,空气流。
④与周围建筑关系
夏家院子房后有很大一块空地,北侧也是坡地,南侧有后门通出,上梯坎与公共的梯坎(联系新老街)相连。梯坎南侧有建筑,现已拆除,故夏家院子仅在其前方沿老街有建筑,但沿街建筑平街层比夏家台地低了两层多,屋脊线还在夏家院子的护栏顶面以下,对夏家院落并不构成遮挡。夏家院子有两个入口,主入口在建筑的北侧,北厢房底层架空作为正门入户通道,通过梯坎下至老街上、盘龙楼前,院落南侧有一后门,上梯坎联系到公共梯坎,向南曲折蜿蜒一段之后又到老街。
(3)建筑风格
①建筑式样
夏家院子为中轴对称的三合院,传统木结构建筑,较沿街的一般民居显得高大雄伟。
②建筑高度与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