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观队抵达江边渡口时,天已进傍晚,敌机活动也少,稍微轻松了一点,但沿江却找不到一条渡船。向上游望去,天助李容观也,不足一里处,有一竹筏勉强可渡。由于筏小人多,加上两头乘马,不少人只好下水随筏跟游。不料筏离江边,因重载慢慢下沉,万分惊人,幸好筏面平水时停止下沉。筏上人缺划水工具,只好顺流而下,听天由命。队员们情不自主地均用手脚划水。天已入夜,筏离对岸不足100米时,李容观先牵绳(筏上仅有之绳)跳水,同时会水者亦都跟着跳下,同心合力牵绳拉筏或推筏,力争到达对岸。登岸清点时,原来180人的队伍只存下86人了,大家万分悲痛,无奈只好赶往驻地,同时向总部报到,始知李容观这支装卸队掉在最后。
过江后当晚,总部邓副军官即来与李容观商量,说林湘总监有病难行,要李容观借头马给他代步。李当即同意,既是服从,更是助人为乐,否则,林总监难以到达印度。
九
向印度转进第二道难关就是穿越野人山。所谓野人山,何谓野人?穿越野人山后,才知道野人全都是黄种人,很早可能与唐朝一家人,或战争、或种族迁移等多种原因,居住深山老林之中。当地天不冷,见到的仅是男人,生产生活落后,好像仍是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他们赤脚裸体,下身用物遮护,每人随身带有一把缅刀。缅刀特征无刀尖,据说英殖民者对当地人用刀有规定,不准有刀尖,只准砍不准直刺。野人带刀,可能一是防身自卫,二是割荆开路。彼此相见陌生,你不扰他,他不惹你。
李容观队转进途中,经常饥不得食,多以野菜、野果或树叶充饥,有时设法偶得食粮,全靠杨班长会讲当地话。一天傍晚,杨班长发现山下有一只野猪,问李容观可否捕杀食之。当地无人,李容观考虑是野猪,故同意捕捉。其实该猪为当地山头人所有,捕时引起对抗,为处好军民关系,经杨班长解释道歉后,作价处理,才平安无事。
在穿越野人山漫长的日日夜夜,正当雨季,路陡坡滑,人们早已精疲力竭。大家脱离了敌人上轰下追,也不急于赶路,只是尽力向前向上前进。有时甚至滑下倒退,不得已时只好爬行,爬不动时,找一棵树靠背席地而坐,雨水汗水湿透全身,只好作暂时休息,或者眯盹入夜待明了。人们可以忘了饥饿疲困,但坚持、奋进之信心不可磨灭!
可恨可痛之事又来了!谁也不知野人山上,蚂蝗成群,专吸动物和人的血液。部队宿营正是蚂蝗饱餐的良机,它们结队而来,人们哪里知道,两腿成了它们的主要目标。赶路,有时蚂蝗多了,拥挤难食,它们就向人的下身乃至上身五孔钻进。钻时人尚不知,一旦感到疼痛,人就难以支撑而躺下了。因此掉队者甚多,亡命者不少。翻越野人山最艰难之处,一天尚爬不到一里路。
十
“白山黑水”听来可怕,实践后并不可怕。在爬越野人山时,每天都与山打交道,穿过这山又那山。有一天,穿越的竟是猴子山,整天伴着李容观等是各式各样的猴群,由于大批猴子吃食,当地各山已成为光山秃树了,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山也不为过。与猴相遇,虽甚惊奇,大家无心顾及,猴子也不敢走近人们,瞪着两只大眼睛,也许同情,也许愤怒,谁也无心地去研究猴子的形态。
至于“黑水”,初见很怕。“黑水”乃在高山密林深谷中,上源多为原始森林,终年不见天日,由于落叶年复一年地流入谷间水中,腐烂变质,流水就慢慢变成黑水了。水黑就见不到水底,未涉者不知深浅而可怕。欲达目的地,不强涉黑水绝无他路,一经探测,最深处也不过小腹,但冰冷刺骨难忍。总部总指挥及中路所属,均先安全通过。装卸队行至,李容观首先涉渡,全队尔后安全通过。
行军不几天,临近印度边境,李容观见到总指挥罗卓英将军,矮小精干,儒将之风。他在某河东岸召开会议说:大家要入国问俗,保证处好中印关系,印人多为婆罗门教,不吃猪肉,汉人如进入其内房,即为“触教”,除杀死进房者外,还要将房屋烧焚。明日渡河后即入印度,又将继续爬山,但山高缺水,每人必须带一竹筒水应急。大家要讲卫生、保健康,现在医药两缺,如遇疾病,父子兄弟不能相救!
行军中还有三次发现:
一天夜行军时,发现约100米外原始森林边缘有一动物,先由一大灌木树下飞快上爬,两眼火亮,不久即飞向另一棵树上,很觉好奇!
一天一些队员在河里洗澡,岸上人发现上流游来似乎大群蟒蛇、天鹅,急呼洗澡者赶快上岸!由于水急,这些东西顺流而下,时隐时现,其颈约在1米左右,不知何物?
还有一天夜间,在驻地旁的小河内,发现许多大四脚蛇(巨蜥),可能出来寻食,以后也经常发现,说明印度巨蜥很多。
十一
最后一天下午,终于见到公路一条,队员们皆大欢喜,印度燕飞尔目的地终于到了!全队人员赤手空拳,手无寸铁,惟杨班长留有半包漂白粉。该地是印度的一个小王国,门卫手持武器,尚系旧式老铳,实在落后,可国王是一位女强者。上级可能早有联系,当地人与总指挥相处非常友善。对李容观队都很热情,场面也较热闹。转进途中时近半年,大家须发均长成老者。不知是宗教还是习俗等原因,当地没有一家理发店。见到的印度人均为黑种民族,生活也不理想。
在燕飞尔休整三天后,英方派来汽车,将李容观队送至的布鲁加城,到达中国远征军驻地后,仍归中缅局驻印办事处领导。李容观队奉命开赴汀江机场,担任汀江至祖国昆明空运进口物资装卸任务,十分紧张。
中缅运输局局长俞飞鹏亦已从祖国飞印,当即召见李容观队执行新任务。主要是中国远征军第五军部分将士,先在缅北路受洪水无路之苦,后又因粮断药缺,饥病交迫,加以白天炎热,入夜山上又冷,乃至成班成排的人员死亡,可能受日军生化武器之毒害,如不及时全力营救,全军将会无谓覆没!俞飞鹏命李容观从全队中调选出60名优秀华侨,组成两个空投营救分队,由副队长斯冬喜率领,徒步分赴仰隆、哈巴采两地开辟空投站。空投站所在地山头人不用钞票,必须带足硬币、白布(作标致空投用)、缅刀(砍树木开设空投场地)等必需物品,并限两小时内出发。当时印度天气炎热,加上时间紧迫,发来成袋成箱硬币,来不及点数,只好放在水泥平面地上一堆一码地笼统推算计数。
十二
原来第五军将士最后向祖国滇西冲回,日军主力军早已侵占缅北重镇腊戍以北重点要地,第五军将士与日军激战之后,伤亡严重,最后只有三万多人由缅北向印度转进一途,开始穿越大路,又有洪水为害,将士们早已饥病交集,体力大衰。以致尚未过山,掉队死亡者相继发生。当到山上时,又因发高热昏晕缺水,惟有集人尿抢救。
第五军部分将士到达空投站后,因久未得食胃肠有病,吃死、涨死者不少;也有的怕路上缺粮,剩下的半碗稀粥也舍不得扔掉;还有的多带粮食而累死途中。选派的60名华侨在途中和空投站没有死伤。
听说第五军最后实际到达目的地已为数不多。200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关于“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报道,中国远征军和驻印远征军从42年到45年抗日胜利全过程中,先后共牺牲六万余人,李容观乃幸存者之一!中国远征军失利原因很多,主要是:中英军队配合作战不好;情报严重失误,对日军估计不足,中日兵力悬殊;对长期受英统治的缅甸军民心理了解不够;指挥失当,杜聿明未坚持自己的意见;远征军后勤当时由英军负责,保障不力;日军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等等。
十三
1942年秋,李容观队完成营救第五军将士到达印北的布鲁加驻地后,李容观、耿荫龙,斯冬喜同学三人,遵局领导批准回国返校。由印度回国,除空运外,别无他途。空运仅有美军飞虎队由印北汀江机场直飞祖国昆明一线,全航时间一般两小时左右。该航线有喜马拉雅山之隔,山高缺氧,难以通行,专家探险试航惟有飞越“驼峰”航线方可回国。
李容观没有坐过飞机,加上登机之前印度气温尚高,人们均着单衣,因时间延误,又不知“驼峰”寒冷,飞机起飞不久,机上气温迅速下降,个个发抖,用毛毯裹身,亦无法御寒。飞机进入“驼峰”航线后,山高缺氧,飞机突然猛降,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站起;驾驶员为航行安全,当即将飞机尽力升高,机上人们又不约而同地坐下。飞机突降突升,反复不止,人们猛站猛坐,无法自主,不少人头晕、呕吐。从机窗看到,“驼峰”两旁山峰均白雪皑皑,飞机全身尤其两翼积了冰冻。机上人全处在真空之中,如不是靠氧气帮助,实难飞回祖国。
回国之前,李容观曾先写信告诉同学王之仪(后在北平起义),他即将回国。此时,汽车第六团将空运印度参加中国驻印远征军,任务是反攻缅甸,抢修中印公路运输,为援华物资早日开阔通路。团长陈大业是李容观的老师,对李容观了解信任,他团需人,乃嘱王之仪同学:“容观回国,嘱其来昆一见,此间已留一连长缺位专候。”李容观回国,一因身在国外,受尽殖民者不战先撤之害,始知祖国可爱,不想再次出国;二因个人年近三十,理应成家立业,抵达昆明后见到老师时,以局长批准回校为辞,答应见教育长后再作决定。
十四
李容观回到贵州龙里学校见到教育长斯立,斯对李慰勉之后即说:“汽六团出国需人,老马识途,陈团长两次电话,要你出国,我看你还是随汽六团出国远征吧。”李容观在老师面前不忘教诲之恩,心虽不乐,岂敢不从,惟有服从国家为重,于是向汽六团报到。
贵州清镇是汽六团第一营驻地,李容观被派任该营第一连少校连长,原连长已升副营长。李容观前去接任,连务由连副丁光训同学代理。当时技术人员尚缺,务必从速充实,加强训练,随时做好出国准备。
当地因抗日及诸多原因,军民生活已很艰苦,不少人还希望出国。很多技术熟练的驾修人员,尤其是汽车部队的不少老友,均积极踊跃报名应征,很短时间内,全连人员充实满额。经过短期紧张整训,于当年冬季开赴昆明,改乘美军飞虎队飞机,直航印度汀江机场。
李容观由印回国后,带有工资补贴等费计卢比(印币)约叁仟元,向银行可兑换到法币叁万余元,够买一辆汽车。李容观因急于出国,看到老师同学亲友,特别是拖家带眷者的生活更为困难,衣服都有补钉。李容观乃生爱心,将卢比分与他人,多者千儿八百,少者三百五百,记得两天之内,所剩不多。最后的剩余资助给在西南联大攻读机电系的同乡凡庆西,他是李容观四哥双生(黄埔十期)的至亲。
十五
李容观二次出国,飞机飞离昆明时,尚属晴天,可进入“驼峰”航线气候突变,看看手表已超过两小时,估计应在印度汀江机场降落,可飞机着陆后,仍在昆明机场。事后得知天气突变,航线失误,汽油不足,故而返航。飞机加油后,继续向印度飞行,到汀江机场下机时,已是夜深人静了。李容观出国前过度疲劳,加上在飞机上的折腾,一下飞机高烧不止。
印度汀江机场,位于印度东北阿三省。李容观们下机后,即改乘至印度比哈兰加军区的火车南行,途中经加尔各答时再改乘宽轨火车续行。听说殖民者为统治印度,设有窄轨、宽轨铁路之分。
部队在兰加军区除正常与在国内一样进行训练外,所有从事汽车驾修人员必须分批分类进入美方驻印汽车学校学习,每人取得毕业卡后方可合格上岗。李容观连接收装备美式军用汽车50辆,继续进行汽车长途驾驶学习。印度汽车公路多为柏油路,所有桥梁渡口等设施还比较先进。李容观连驾驶人员技术因在国内早有基础,所以顺利过关,即于1943年春由兰加军区开赴印度东北阿三省列多驻地,参加反攻缅甸,担任抢修中印公路(史泰成公路)等抗日运输任务。
李容观车队途经的布鲁加时,就便访问了中缅运输局驻印办事处领导周贤颂、杨骥等。祖国亲人国外重逢,真是欣喜若狂,尤以他们得知李容观又参加中国驻印远征军行列,亲率车队开赴列多前线时,更加振奋鼓舞,除交换别后情况外,还为李容观设宴接风洗尘,预祝抗日早日胜利!
列多所在,乃一大原始森林,灌木遍地皆是,树身两人难抱,高入云际,不仅车辆无法停放,连队员也无宿营之处。车队到达之初,首要任务是全力突击开阔驻地及停车场,好在盟军美国联络官的全力支持,先用两、三辆绞盘车将大树逐一拉倒拖出场地之外,然后由美方工兵部队派来机械组专门进行平整铺石铺沙。
时值雨季,当地土质疏松,难以施工,由于中美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帐篷宿营地安好了,可容放全连车辆的停车场也建了,饮水及排水等设施也同时解决了,为执行运输战斗任务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十六
反攻战斗开始后,后勤汽车兵的任务,就是必须保证前方部队所需后勤物资的及时保障供应。李容观队虽未上第一线,与敌人短兵相接,但大家都知道,要想收复缅甸,必先抢修中印公路,拿下缅北重镇密支那。此时,中国远征军虽已占绝对优势,但日军死守密支那绝不肯放弃,要拿下密支那乃一硬仗。要打胜这一硬仗,陆军除盟空军空投支援外,汽车运输任务显得更为繁重。
中印公路上哪里不通,中美双方各有两个机械化筑路工兵团就抢修到哪里,公路就通到哪里,后勤汽车运输物资就送到哪里。原始森林土地肥沃疏松,路虽初步修通,因雨多、车多、道路泥泞,加上车子重载,单车陷入泥坑,即无法前进,交通严重阻塞,好在车队所有车辆都带有绞盘,既可自救,更可互救。车队在泥泞路上,前拉后顶,好像汽车长龙,蜿蜒行驶,也只有如此,才能完成任务。车队每天早晨出发,往往要到夜黑才回营地,如遇车阻,有时乃至深夜始返。
远在印度,想回祖国万不可能,想调回军区也是难上加难,李容观在汽六团团长曹艺的帮助下,回到兰加军区机校。曹艺对李容观了解,是黄埔分校的同学,浙江起义的,在印度就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解放后任国家交通部机械筑路工程处处长。
李容观被分配到美驻印装甲兵学校战车战术组任助教。1943年底,李容观曾为中国赴印将校班上过一次战车连的迂回攻击战术课,李容观发现自己的老师朱熙麟(河北人,冯玉祥的参谋、军委会法制处中将主任)、同学张国维(湖南人,陆大毕业,时任某师少将参谋长)也在听课,国外相见,万分亲热!
十七
1944年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驻印战车第四营在兰加军区成立,接着第五、第六、第七战车营也相继成立。各营干部除由中国国内机校委派外,连级以上干部,都由机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调配。当时,李容观被分配到战车第四营任教育营副(战时管作战),营有正副营长、人事情报、教育、后勤、战车组、卫生队,下辖本部连、三个坦克连、一个炮兵连、还有一个补给连和卫生队,全营官兵千余人,装备火力相当于一个步兵师,经费需四万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