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66300000012

第12章 扫他妈的墓――什么是判断

20世纪20年代,军阀何健任湖南省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去给他母亲扫墓。要求湖南各报纸都必须及时配发新闻,并且指令标题定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第二天有家小报如实报道: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斥问之下的解释是比“其母之”通俗易懂。这让当事人啼笑皆非,也让老百姓忍俊不禁。

无论是“扫其母之墓”还是“扫他妈的墓”,都是对“扫墓”这件事的断定,这就是判断。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有意思的是,2007年10月台湾地区为“大选”造势期间,国民党也曾在街头打出一个大型广告:“他,马的,就是爱台湾”。实际上也是对马英九的一种断定。只不过给人的感觉太糟糕了,挂了两天就撤了。参见“国民党广告‘他,马的,就是爱台湾’引争议”,2007年10月5日金羊网-《新快报》。

不过一碗饭――判断的逻辑性质

有两个年轻人在单位受了点委屈,便去庙里请教一位老禅师。禅师听了叙述后说了一句话:“不过一碗饭。”其中一位年轻人茅塞顿开:“不就是一碗饭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辞职下海,艰苦拼搏了十年,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另一位年轻人也是茅塞顿开:“不就是一碗饭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继续埋头苦干,艰苦拼搏了十年,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事业单位领导。当十年之后两人再相聚时,都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老禅师当年的指点。但究竟谁的理解对?又去问老禅师了。当他们刚走进山门,老禅师远远摆摆手,又甩出一句话:“不过一念间。”

老禅师的话都是判断,反映了中国传统“顿悟”思维方式的特点,突然领悟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但由于这样的判断语义太模糊,有时会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理解。

社会逻辑考试中有道题:他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干部。

上述判断是以下哪种情况?

A。无所谓真假。 B。真的。 C。假的。

D。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E。以上都不对。

据反映,许多考生选择了A,但错了。这涉及判断具有什么样的逻辑性质。

1.有所断定

任何一个判断都有其确定的断定内容,即以“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明确断定,有利于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英政府最痛恨的是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爆发后,美英政府最痛恨的是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个判断就表明了任何一个判断都必须有所断定的逻辑性质。

如果在一个人际沟通过程中,没有对事物情况形成判断,自然会妨碍相互之间的沟通。

2007年天津狗不理包子注册了一个洋名“go beilieve”。有报道认为其发音与“狗不理”很接近,意思也很好,《每日新报》,2007年10月12日第6版。但通篇报道没有讲这个洋名的含义是什么,这就对事物情况没有做到有所断定。也许作者有个前提假设:所有的读者都知道这个洋名的含义。这个前提假设也是一个判断,但它成立不成立?这就引出判断的第二个逻辑特征。

2.有真假

既然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有所断定,它就会因是否如实反映了事物情况,或者成为真判断,或者成为假判断。因此,只要是判断,就一定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故而上述试题的正确选项是D。而对于“go beilieve”的报道,只要有一个读者不懂英语,作者的前提假设就不成立。

人际沟通中的真实的判断有助于人们认识道理,解决问题。而虚假判断则不但无助于人们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反而更加添乱。

例如,先秦齐国有位黄老先生谦虚得过了头,把自己堪称国色的两个女儿叫做丑八怪,以至于耽误了女儿的青春,过了婚龄也无人敢娶。见《尹文子?名书》。

要说假话连篇面不改色的莫如台湾的陈水扁了。想当年他信誓旦旦地宣称“绝对没有海外账户”,2008年8月这个谎话被揭穿之后,他一会言称不知情,又被揭穿后,9月又提出新说法,言称他老婆怕他乱花钱才存到海外。台湾地区负责调查的特侦组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法律上的效果。参见王晓林等:“民进党让陈水扁?说法”,《环球时报》2008年9月8日第10版。

来生转世想做母狗――造成虚假判断的原因

1.没有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某人临终时对家人说,来生转世想做一只母狗。家人很奇怪。答曰,曾在街头见一副对联: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故有此想法。家人好奇地去寻找以探个究竟,原来这副对联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009年7月,“被就业”成为流行词。源于有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如今,“被……”已成为一个虚假判断的代名词。

2.某种心态使然

曾有流传多年的一个判断: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唯一人工建筑物是长城。但如果仔细计算,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几年前,首位乘坐航天飞机旅游太空的美国人蒂托,在返回地面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曾以肯定的语气回答说“没有看到中国的长城”。2007年2月,中科院一个科研团队在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也确认了“在太空中无法看到长城”。因此,“在月球上能看到中国的长城”是一个没有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虚假判断,它只表明了当时的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恰是背负着沉重民族虚荣的、缺乏自信的表现。如今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长城“看不见了”,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却变得实在了。

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执意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并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中国收藏家蔡铭超拍得,但蔡铭超表示他不会付款。后有文物学家评论说,这两件文物其实只值10万元。笔者揣测,其本意大概是不必太炒作。但现在连一只古代瓷碗都动辄几十万元,已成为历史文化问题的圆明园铜首拍卖风波能够这么轻描淡写吗?

3.利用某些未能得到证实的根据

曾有位埃及著名律师打算根据《圣经》的记载,向法庭起诉犹太人几千年前“抢劫”了埃及人的财宝。针对此,有位以色列作家也根据《圣经》的记载,准备向法庭起诉当年埃及人曾把犹太人当成奴隶来使唤,他们也有权要求埃及人给予犹太人后代巨额的工资补偿。法律界对此十分头疼,因为这涉及判断的真实性问题,而现行法律中还没有规定《圣经》记载的事情能否作为打官司的事实依据。埃及一位法律专家认为,要想在法庭上证明《圣经》中的一些文字记载合乎历史事实极为困难,因为这需要找到大量历史文献来证明,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4.信息不对称

空城计是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空城计的博弈中,诸葛亮唱成功了的原因,即在于他认定非常了解他的司马懿知道“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而司马懿也的确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因此在二人的博弈中,由于诸葛亮的“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才使司马懿在进攻和后退的选择中,后退的期望效用要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只能作出后退的最佳判断。所以在这场博弈中,诸葛亮的选择是理性的,是他合理运用归纳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结果;司马懿的选择也是理性的,这是他在没有完全占有信息的条件下唯一得出的结论。

2010年2月21日凌晨,一个“即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网上信息忽悠了整个山西,成千上万的民众冒着严寒上街“等地震”。后经山西地震局发布公告,证实了这是一个谣言。惊天谣言源于山西为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修订了《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根据省政府安排,1月6日至13日对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为此包括医院的很多部门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被当地部分市民误解,以为要发生地震了。2010年2月21日――人民网。但经网上搜索,这种应急演练活动事先并未通过适当渠道告之公众,更没有说明开展应急演练的主要目的。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中,难免有人对演练活动产生错误的推断,并预设涉及自身安危的惶惑与惊悚。一旦这类灾难性言论传播开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演绎成为一种群体性恐慌。实际上,大家大半夜跑出家门“等地震”,更是等官方消息。而在大家“等地震”的数个小时内,政府有关部门却是可怕的沉默,民众都不知道去问谁到底是真是假。

你哥哥才在国奥队踢球――断定判断真假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该说,普通逻辑并不考虑思维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从判断形式的结构方面研究不同类型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判断相互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至于判断的真假,是由实践来检验的。但在现实的人际沟通及日常说理中,我们除了要从思维形式方面掌握判断之间相互制约的真假关系外,还必须要批判性地思考判断内容的真假问题。

1.前提假设成立不成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网上流传着一个两个小孩的对话帖子:

“嘿,听说你哥哥在国奥队踢球?”

“你哥哥才在国奥队踢球!你们全家都在国奥队踢球!”

这个帖子之所以有趣,就在于两个小孩的对话之间肯定有一个共同接受的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又称预设。它是人际沟通中预先设定的一个判断,隐含在沟通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背景的语境中,被双方共同接受。因此,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共知性。而要想读懂上述帖子,肯定没有人认为这两个小孩是美国人或巴西人。但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有些预设的判断,却只是一方自己的看法,未必是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上述“go beilieve”即为一例。

又据2007年英美的一些机构在欧洲国家进行的两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是欧洲的最大威胁,中国是欧洲的第二大威胁。对于中国的评价,显然受西方媒体的影响因素很大,其前提预设就是:强大就要扩张。但这只能是他们自己的“历史逻辑”。

而在2008年3月,广东某大学一位老师让学生设计一个打劫银行的方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当有人提出批评时,其解释是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因此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参见“高校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策划打劫银行”,2008年3月20日凤凰资讯网――《信息时报》。但人们有理由追问:这个前提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讲所述2009年2月一政协委员提案建议:用10年时间以繁体字取代简化字。其理由之一为“有利于两岸统一”。人们也有理由追问:这个理由的前提假设成立不成立?

2.有些虚假判断在人们的实际思维中是当作真实判断对待的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曾有这样一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对于这首儿歌,有一年级小学生提出了质疑:闪闪的星星与蓝蓝的天不可能同时出现。对于这种质疑,老师认为是“善于观察,值得赞扬”;天文学家认为是“幼童质疑,有科学依据”;作家认为是“文学作品,重在意境”。参见《每日新报》2002年1月20日第2版。

从文学作品角度讲,作家的说法应该有道理。意境感发了心情,契合了心境,而“感发”和“契合”就是一个心灵映射与逻辑联系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诗论中有“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南朝)钟嵘:《诗品》。否则,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便没法读了。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的渲染);“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至于“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比喻)郭沫若:《天狗》。这真是疯啦。

3.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

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即含义一样,词语解释不一样。

例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美国人听了很生气:能不能让我们美国队也赢上一次?

又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前句只是陈述事实;后句除了陈述事实外,还加进了气势,含义一样,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了。

4.语境的作用

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制定了一个“伊拉克解放计划”(Operatiom Iraqi Liberation),缩写为OIL(石油)。这真是有点“露馅”了,于是美国又赶快改成“伊拉克自由计划”(Operatiom Iraqi Freedom)。

在人际沟通中,不同的知识背景会构成不同的交际语境。因此,在沟通语境中,“说什么”应该用沟通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不能用过分的修饰妨碍想要完成的目的。否则,鲁迅碰上豆腐西施,话语系统不一样。

如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喊:“荷薪者汝来!”卖柴的人只听懂一个“来”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又问:“其价几何?”卖柴的人又听懂一个“价”字,于是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的人实在是哪个字也听不懂了,便担上柴走了。

而据报载,有位装修师傅,面对经济学博士的女业主无休无止的“最小运营地”、“最大跨度地”财政计划说明,终于忍无可忍地甩手而去。

5.应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受不同文化心态的影响,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作者以自己的文化眼光来做判断,从而使许多事实真相因选择、评价立场的不同,在媒介的传播中消失、变形。如果我们不加滤色地接受任何信息,就会不自觉地将别人的视角和语气变成自己的视角和语气,接受其或隐含或直露的价值判断,从而在不自觉的习惯中“失色”、“失声”,丧失了自己做独立判断的能力。

例如,“国际社会”这一词组,如今在很多场合是少数国家为了更体面地追求自己利益而打出的旗号,它往往掩盖了绝大多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缺少话语权、国际组织被个别强势国家操纵的残酷现实。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大有讲究。如在海湾战争前,英国首相梅杰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西方”要对萨达姆采取军事行动,但他立刻意识到“西方”一词用得不妥,于是在后来该用“西方”的时候一律改用“国际社会”。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中就直率指出,梅杰的所谓“口误”恰恰暴露了真相:“‘国际社会’这词组已变成取代‘自由社会’的委婉语式的集体名词,它使旨在维护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利益的行动具有全球的合法性。”

又如,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现实中,仍有一些人从购房能力分类的角度,认为房价并不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也应在逻辑的分析、评价中,完善地拷贝真实信息,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同类推荐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是客观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和正统弗洛伊德学派以外的,最受学术界、工商界、宗教界欢迎的心理学大师,有心理学领域“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以及人的多层次需求的理论,是近20年来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理论。“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更是成为当代人最推崇的口号和追求的信念。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但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这不是矛盾,这是事实。知道的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本作是出于对人自身存在的直接追问和根本思考,是多个问题及多种追究的短文合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文中这些可能从未有过的观点不出自任何既有理论,更不同于任何现成观念,笔者并非刻意颠覆一切,却又不得不否定太多既有观念。其实,文中使用的论点元素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样议论。读者可能对核心观点非常诧异,这些看似别扭的理念怎么没被先前众多大哲圣贤们说个明白?这指示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两者方向不同。
  • 哲学深处的漫步

    哲学深处的漫步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毋庸置疑。出生的不平等本身就在起跑线上让许多人失去进入上流的勇气。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个不平等而放弃努力。虽说人命天定,但我们仍然有理由选择灵魂的高贵。
热门推荐
  • 天下地主

    天下地主

    做一个逍遥道士还是天下帝尊?是与世无争还是治理天下?亲人死后复仇还是放下?是否跟知己一生陪伴?人们纷纷做出不同的选择。以何为快乐?以何为痛苦?怎样拥有快乐?如何放下痛苦?人们纷纷做出不同的答案。(别被简介吓跑了,大不了当成故事读啊…当故事读也挺有意思哒)
  • 当个剑士

    当个剑士

    穿越异世界,成为冒险者,探索神域深渊,揭秘世界真相,最终借助系统修炼成一代绝强剑士,并且返回家乡地球,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QQ群:650427200
  • 吃鸡之神级选项系统

    吃鸡之神级选项系统

    新书《斗破之万兽沸腾》,欢迎试读!!! 白小图获得系统,从此称霸吃鸡游戏。一著名主播飞机上挑衅喊话,落地之后被某人用平底锅拍死。一职业选手扬言1V99,落地被某人拿着镰刀到追得满地图跑。某职业战队飞机上嚣张放话,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落地被某人1V4团灭。就这样一个屠夫的出现,成了各大吃鸡主播和职业玩家的噩梦。 ps:手游和端游都写。
  • 灵卡学院

    灵卡学院

    石临是从小在学院城长大的小霸王。心地善良却又总爱跟别人耍心机贪小便宜,惜财如命有时候却又会挥金如土。自从认识了雷云、狐星两个好兄弟,渐渐有了老大的样子。手下聚集了几十号的兄弟,俨然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霸主。然而仍然有许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 邪王霸宠:废柴医妃不好惹

    邪王霸宠:废柴医妃不好惹

    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实力业余杀手,苏玉的人生信条是:能关门在家混吃等死,就决不出门拼刀子。谁让她太强悍,出手便要人命。可逍遥的日子总是短暂,突然有一天,她穿越了。而且还是废物一枚,魂气为零,修炼不通。这下可蛋疼了!为了能够长久的混吃等死,她不得不再次踏上成为强者之路。被退婚?没关系!反正还是一个人逍遥自在!嫁病男?也没关系!美可看着养眼,死可继承家产,不嫁白不嫁!——回眸一笑天下倾,翻手帝国风云起。且看她一介小女子如何在强者遍布的异世混它个风生水起?
  • 从斗罗开始布局诸天

    从斗罗开始布局诸天

    别名(从斗罗开始修仙)当斗罗1出现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少年,带着系统,会给斗罗带来什么改变呢?
  • 落妖千年狐王恋

    落妖千年狐王恋

    初遇她将他当作坏人落荒而逃,而在他却记住了她,在再遇被他带到寝宫
  • 暮于沉色

    暮于沉色

    Ihopeeveryonewillnotbethesameasbefore,buthaveagoodheart
  • 真相(卫斯理珍藏版)

    真相(卫斯理珍藏版)

    失散多年的父子,本来早有重逢机会,可是阴差阳错,由于极其细微的一些变化,令结果大不相同,一部海底中的神秘装置,把两父子分隔八十年,箇中究竟蕴含多少来由?「我需要在他们的发现上,发掘出更多的真相来。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可万万不能错过。」卫斯理道。为寻找「真相大白」,这次卫斯理将深入海底,追查八十年前父子失散的因由,惊险的冒险过程即将展开!「人类一直有追求真相的执著,但是天性又无法追求得到——忽然发现这种情形十分悲哀,类如兮父追日。」——倪匡(卫斯理)
  • 演大荒

    演大荒

    远古时期,具体何时无从考。传说纪之初始,冬雷震震,夏雨雪覆,旱灾涝灾,先后而至,另有蝗灾不绝,凶兽横行,疫情难止。如此灭世情景,在神洲大陆上持续多年,城池破灭,百姓流离失所,帝王之威泯灭殆尽。宫廷或大家族中有窥得天地之力一二者,或得日月之力,或运星辰之力,或求诸于远古神兽,民间多谓之大能者。灭族危难之际,大能者各率一部,辗转神洲,只求人族不灭。经数年,灾情终灭但凶兽不退,人族十不存一,神州大地仍充满了灭世危机。幸存的大能者聚首于姬水之畔,与凶兽决一死战。最终,人族惨胜,凶兽自此隐匿山林之间,与人族势力泾渭分明。再过数十年,大陆太平,人族渐渐有了起色,从此重命一纪,谓之大荒。千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