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
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
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
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
这日洪运行至宝鸡郊外的金台观,自从炼烽号离开后,他就一路行一路打听,最后听这宝鸡郊外有一金台观,张三丰真人当年也在此观悟道过。他不作多想,就直奔而来。
金台观就在宝鸡北面的原上,近的很。金台观里的有有玉皇阁、三清殿、吕祖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丰洞、药王洞、朝阳洞等。观内有高台一座,登台可俯视整个宝鸡。民间也就有“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的说法。还有一说,这金台观是张三丰所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听得金台观藏书极多,观内道人都是有德的修道人士,且极宽容。
洪运为此特地在宝鸡城内找人打造了一具刀鞘,以免这森寒的断刀在道人看来不祥。衣服换了一身新的,不过同样是粗布麻衣,只是儒雅些。
走到观内,向一迎门小道士打个缉首,询问观主可在?小道士常年迎客,倒是有些眼力劲,见到洪运身材精干,两眼炯炯有神,有些儒雅又有些霸气,身上气血还带着隐隐杀气。对洪运客气道:“这位公子,观主有事去了宝鸡城,要晚些回来,如有你有事,可以去观内休息片刻,待观主回来再行通报,不知可否?”
洪运点点头,让小道士带着先游览一番这金台观。金台观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现有玉皇阁、三清殿、八角亭、三丰洞等。玉皇阁为二层楼阁,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梁,四周围廊,底层外檐斗拱*为三踩出单昂,二层外檐施三彩如意斗拱,出昂瘦削尖曲。整体结构采用通柱做法,二层施腰檐平座。倒是显得道家的显赫与尊贵,特别是有宋明两朝,道家都是鼎盛的,两朝皇帝修道的人不少,道家有名之士被朝廷封诰也是很多。
游览一番,找了一个幽静小殿坐下,边品茶边等待。
直至傍晚时分,观主才待回来,小道士引着洪运来见观主,这观主一副仙风玉骨,白发的长须,一身阴阳道袍,不显得很华丽,却也是一副显贵景象。
向这观主打个缉首,主动道:“听闻金台观藏书极多,特别是道家真言不少,特来求学,望观主容许!”接着又掏出几张银票,都是当时收的一些马匪的财产,走到功德箱,放了进去。
那观主点点头,如果这人直接递给他,倒是会让他直接拒绝。而放进了功德箱里,却是有几分考究,看来这人之前做过一些功课。
观主道:“你为何要学道家真言?”
洪运回道:“我自关外而归,一路深感中原文化高深,特别是道家学说。天地万物离不开一个道字,春夏秋冬离不开一个道,日月交替离不开一个道字,生老病死离不开一个道字!我也十分向往道家的丹道、武道、医道、药道,只是学识浅薄,正想入观来阅道藏,感自然,悟天道!”
洪运半真半假的说了一通,这金台观主修自然道,他这样说法正是比较符合自然道的心性。
观主欣赏的点点头,又仔细看了看洪运,倒是一身正气,只是血脉杀气较重点,稍皱一下眉头,其它的像年纪大点倒不是问题,又不是收徒学武。
洪运看他仔细看着自己,又是皱了一下眉,想起什么,恭敬道:“观主,关外马匪猖獗,要活下来,自然要习点武力,并经常要与马匪拼命相博,身上也就带点血腥味了,还请体谅!”
观主倒是有点惊讶洪运观察仔细,自己只是皱一下眉,就能发现心中所思,还能主动回答,倒是一个玲珑之人。何况刚刚捐了一笔功德,应该也不会少,当下有了决定,对着洪运道:“你就先在观内住下,随观内弟子一起学习,列个俗字弟子的辈份,也就不拜哪个师傅,有疑问自行找人解答。至于藏经殿内的道藏,你也可以翻阅,不过观内一些生活你也需要做一做。你可愿意!”
洪运有些开心,事情没有想像的难,而且不拜师也正好,拜师虽有利,但却会被局限在一天一地中,当即恭敬回道:“愿意!弟子多谢观主!”
观主就吩咐小道童带着洪运出了殿来,来到另一处小院,安排了一小屋让洪运住下,这处小院倒也是幽静,接着又盯嘱功课的时辰,每日必须之事,安排了一些要做的杂事,就回去向观主回复。
第二日开始,洪运就与金台观其它道人一起上早课,晚课,帮忙做杂事。这金台观人数不多,也就100多人,年长的很多都散出去传道去了,有些也在附近立下道观,传承金台观的自然道。而观内也有几个俗家弟子,都是附近康富之家,送来了自家孩子,一边学道,一边学文,且此地幽静,都能静下心来安心学习。
洪运每日空闲下来,就从藏经殿借来《易经》、《道德经》、《庄子》、《水注经》、《南华经》等等,先通篇读一遍,按自己理解又通读一遍,然后又与他人交流。他发挥不耻下问的厚脸皮,只要有疑问,逮到哪个就问哪个。有些人久而久之都有些害怕。后来干脆他直接找观主,这观主倒是来则不拒,有问必答,但面对洪运这种发散性思维,越来越多时候也无能为力,直接让他去藏经殿的最上面一层自己找书来解答。这一层很多都是孤本,普通弟子根本不可能观看,观主也算是对他特殊了。
望着洪运快速奔去藏经殿,观主抚着白须,喃喃自语:“奇才啊!也许我道家又将出一个张真人那样的人物!”
可惜他想错了,洪运读道藏,只是为了练武,为了更好的练更高深的武功,虽然道家武功很强了,就像是逍遥派的那些神功,样样都是顶级的。可是洪运还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家之内,他知道很多武功无法相融,像道家和佛家,这是两种体系,鸠摩智的小无相功使出七十二绝技,不伦不类。而像邪王石之轩这类的融合了佛道魔的不死印法的天才,人世间很少。
洪运现在想要的是打好基础,如果有机会,他倒是想想试,补缺之道。缺什么补什么,内功中少了阳,佛家有阳,就用,道家有,就用道家,魔道有就用魔。同样的缺了阴,哪家有,就用哪家,但一处不多家,这样可以免得冲突,待哪天有能力再去融合一道。
在这幽静的道观中,洪运已经忘了时间,忘了春夏秋冬,忘了春暖夏暑,忘了秋爽冬冷,一心扑在了道藏,还与那几个富家子弟打好交道,借来四书五经阅读,不懂也不管对方年纪大小,厚脸皮去问。一年就这样转眼而过。藏经殿中的书已全部先被他翻阅过一遍,现在他已经完全可以解读七伤拳和寒冰绵掌,自然而然的,七伤拳被练到了第五层,可以说进步快速。而国术暗劲的境界瓶颈已松动,可能随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