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怎样算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
05要有敏锐的商业眼光
胡雪岩说:“做生意怎样算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
这是很有见地的。做生意确实不能仅仅会算账。如果一个人只会算账而没有其他的本事,最多只能做一个很好的主管会计,而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一个生意人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商业眼光,也就是要善于发现财路或商机。
胡雪岩因生丝生意逗留上海。一天,他处理完生意上的事后,回到裕记丝栈自己的住处休息,无意间听到隔壁房间里两个人关于上海房地产的一段谈话。他们谈到洋人对城市的开发与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是先有市后有路,凡是人们聚集起来进行买卖活动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集市,形成了城市。这种开发方式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往往是城市得到了发展,需要拓展道路、扩充市面的时候,自然形成的道路两旁已被房屋摊贩挤占,很难扩展了。而洋人的方法却不一样,他们是先开路后有市,路开好后,就会有人来做买卖,市场自然就兴旺起来了,如今上海的市面开发就采用洋人这种方式。
最后,其中一个说:“照现在的情形看,大马路,二马路,照此一直发展下去,上海南北方向很快就会繁荣起来。而向西一带,潜力更大。谁如果眼光长远,趁现在,不管是芦苇荡还是水田,尽量买下,等洋人的路开到那里,坐在家里就发财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雪岩激动了。等伙计陈世龙回到丝栈,他立即拉上陈世龙,雇了辆马车去实地勘查。在勘查中,他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趁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地,等地价上涨后转手卖掉;二是通过古应春摸清洋人开发城市的计划,抢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之间,钱就滚滚而来。
当时正值上海开埠,发展在即。虽然太平军欲东下进攻上海,但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与清政府联合起来进行“东南互保”,一起坚守上海。因此,上海是惟一未受战火波及的地方。再加上太平军战乱,逃难到上海租界的人越来越多,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一天比一天兴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没过几年,上海外滩的地价便翻了几番,这实在是个一本万利的大财源。
商机就是财源,一个生意人必须要有善于发现商机的敏锐眼光。
06眼光要看得准
商家的眼光首先要看得准,也就是要在茫茫商海中准确发现既适合自己去做,又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门路。
胡雪岩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还没有,就想自立门户做老板,这是一种气魄,而他刚自立门户,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更见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精明眼光。
胡雪岩要办钱庄,不仅是因为他熟悉钱庄这一行当,更重要的是他看准了开钱庄不仅是他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桩生意,而且也是他大显身手,不断开拓事业的一个稳定长久的财源。钱庄之所以大有可为,在胡雪岩看来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时正在闹太平天国,闹小刀会,长江中下游及中国东南一带常有战事。兵荒马乱之中市面波动极大,一般的生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但对于钱庄来说,市面波动大、银价起落也大,低进高出的机会也就多,银票汇兑进出之间都大有赚头。正如胡雪岩自己所说:“只要看得准,兑进兑出,两面好赚。”
第二,此时虽然没有本钱,但王有龄外放去做州县只是早晚的事。他相信,即使王有龄仕途坎坷,自己也有能力帮助他腾达自己。现在只要有几千两银子把钱庄场面撑起来,等王有龄一放了州县,他的钱庄就可以代理王有龄那个州县的公库,也就是代为料理那个州县的公款往来。按照惯例,代理公库不付利息,等于是白借公家的银子作为自己生意的本钱。
胡雪岩的这一眼光是相当准的:他能在别人看不到“戏”的地方看出“戏”来,由战事影响银价起落看到钱庄的前景。很多人在兵荒马乱时,都只能想到如何保住自己已有的饭碗,怎么想到这市面不稳之中还隐藏着有势可借、有机可乘的发财机会呢?
其实,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时期,金融业总是百业发展的龙头。晚清以来,西方物质文明、生活习俗、自然和社会科学纷纷从洋货输入、传教布道、设立租界、出国考察,以及新式报刊等渠道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农为本,商为末”的观念,斗富竞奢成为社会追捧的时尚,经商获利成为人们普遍的趋向。中国正处于由小农经济向近代城市商品经济转型的时期,而东南沿海是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胡雪岩眼光的准确。他的钱庄一开始就显出极旺的势头,王有龄不久也真的外放了湖州知府,让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代理公库的好处,从此,他的钱庄也如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他庞大经贸帝国的基础。
眼光要看得准,是一个商人成功把握商机的关键。
07眼光要看得远
生意人的眼光,除了要看得准外,还要看得远。
胡雪岩说:“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胡雪岩对其生丝生意的筹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胡雪岩送王有龄到湖州去上任,又雇请了阿珠家的客船。说来也巧,湖州本是江浙一带有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蚕丝号称“天下第一”,连洋人也十分看好,而那里正是阿珠的家乡。阿珠娘已随阿珠爹经营客船十几年,自小耳濡目染,也颇懂得一些关于养蚕、缫丝甚至茧丝生意的事情。胡雪岩在阿珠家的客船上与阿珠娘的一席交谈,不仅促成了他涉足生丝生意的决心,而且有了一个长远的通盘打算。
首先,胡雪岩立即就和阿珠娘商量,自己出资请阿珠父亲出面做“丝主人”,在湖州开办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并要求他们此次一回湖州就着手一切事宜。胡雪岩这样安排,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王有龄已经被派任湖州知府,由于自己和王有龄的特殊关系已经众人皆知,所以要避嫌;二是他准备将来就以代理的湖州公库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变现”,解往“藩库”,这样又等于是做无本生意——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现就能用它作本周转一道,何乐不为?这一眼光,不可谓看得不远。
其次,胡雪岩还看到了更远的——在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自晚清开埠后,中国、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为主,随着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欧美、日本者,岁入数百万两。胡雪岩要销“洋庄”,就是要将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卖给洋人,这样更有赚头。
再次,胡雪岩还看到了销“洋庄”的风险,并筹划好化解风险的方法。销“洋庄”囤积生丝,需要的本钱很大。洋人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跟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再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做成,自己的货反而售不出去。
为此,胡雪岩想,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与洋人做丝生意的“洋庄”能像阿珠娘的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做,不愿意就不做,洋人也就不得不服帖了。
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解决:其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其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出脱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中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可以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行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真可谓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的生意就证明这一构想也确实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他的第一笔生丝洋庄生意,就是在这一构想下完成了,赚了18万两银子。数年之后,胡雪岩的生丝生意成为他仅次于钱庄的重要商务领域,且一直以外贸为主。他的确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一个生意人要想有大的作为,眼光不仅要看得准,而且要超前,要能够看到以后的事情,看出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08视野要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