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极!好极!”胡雪岩说。不一会儿,一位青帮弟兄带进一名青年,廖化生向胡雪岩介绍说:“这位是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多年,懂法语和英语,是上海洋商看重的人物。”
欧阳尚云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话,告诉胡雪岩说:“从小在洋行混,学会说洋话,天长日久,中国话反而生疏了。”
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反应灵敏,心想今后得好生待他。将来同洋商打交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欧阳尚云果然对上海洋商了如指掌。胡雪岩从他口中得知,太平军向英商麦得利所购的这批毛瑟枪,因现货不齐,向国内拍电报催运,订在下月初交货。胡雪岩算算还有二十多天,时间绰绰有余。按商场规矩,只要货未交出,一切协定契约无约束,签好毁约,司空见惯。胡雪岩久经商战,有信心令麦得利改弦易辙,撕毁与太平军的签约,把生意转给自己。主意打定,胡雪岩叫欧阳尚云同麦得利联系,准备亲自和他面谈。
第二天,欧阳尚云陪同胡雪岩来到一家豪华大酒店会晤麦得利。见面之后,胡雪岩开门见山,同麦得利谈起那笔军火交易。麦得利连连摇头说:“已同别人签约,不可失信。”
“你知道你同谁签了约吗?那是一伙与政府作对的乱民!”胡雪岩说。
“我是商人,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问对方是谁,哪怕是魔鬼!”麦得利说。
胡雪岩反问对方:“你知道五口通商的条约吗?那是你们政府同我们朝廷签的,目的在于保护你们在中国的利益,如今你们同反对朝廷的乱民做军火生意,无异于反对中国政府,还能受到保护吗?”
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进一步说:“如果朝廷得知这笔交易,派兵截获军火,那时你不但血本无归,还要受到中国政府追究,利弊如何,不是很明了吗?”
麦得利苦笑一声,耸耸肩膀,两手一摊说:“枪支已经启运,很快就到上海,若中途毁约,将蒙受巨大损失。”
胡雪岩说:“我代表浙江省政府买下这批军火,并可提高价格。”
麦得利双眼一亮,连叫:“OK!有考虑的必要。”
胡雪岩盯住麦得利说:“不是考虑,而是必须,否则我将动用所有力量,破坏你同太平军的交易。”
麦得利将信将疑,转向欧阳尚云问:“他在中国权场上的影响和势力,究竟有多大?”
欧阳尚云说:“中国有句老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胡先生的钱财,是可以买下浙江半个省的地皮,这相当于你们英伦三岛中的一个岛。”
麦得利张大了嘴巴,连连伸出拇指比画。金钱的力量立刻降服了他,他明白同胡雪岩这样的巨富打交道,比同乱民太平军往来有利得多。麦得利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同胡雪岩商谈起购买枪支的具体事宜。胡雪岩答应把每把枪的价格提高一两银子,麦得利高兴得手舞足蹈,同胡雪岩碰杯,庆祝生意成交。
胡雪岩这个生意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慷慨豪爽方能成大事。
90三思而后行
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了凶险,往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做生意一定要谋定后动,未雨绸缪。
有一次,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王有龄遵地方官“守土有责”的训令,率杭州军民坚守孤城,终致粮草用尽,断粮达一个月之久。连药材,如,熟地、黄精、海参之类,都拿来做了充饥之物,再后来就是吃草根树皮、吃皮箱,最后到了吃人肉的地步。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买得一万担救命粮,运到杭州城外的钱塘江面,无奈进城通道已经完全断绝,城内城外相望而无法相通。在经历了三天度日如年的苦等之后,胡雪岩终于同意让陪他一起到杭州送粮的萧家骥冒险进城,向城中通个消息,并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将粮食抢进城中的办法。萧家骥出发前,胡雪岩问:“你如何到对岸?如何进得杭州城去?遇到敌我双方的人员又如何应对?”
萧家骥对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想都没想过,便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定法,只能见机行事。”
胡雪岩却不同意萧家骥见机行事碰运气的做法,“这样行事常使人措手不及,以至于冒险而亡。这时候做事,不能碰运气,要三思而后行。”
然后,胡雪岩帮萧家骥筹划了应对方案,才放他出发。
虽然胡雪岩上面所说的“这时候”,不是指商事运作的时候,但是,他所说的危机时刻“不能碰运气,要三思而后行”,其中包含的道理,用于商事运作却也是极为恰当的。做生意许多时候遇到的情况与萧家骥此时冒险进城是非常相似的。
比如,投资一笔生意,这笔钱投下去,究竟是带来大笔的进账,还是血本无归,总是很难预见的。有时候即使做了缜密的论证,似乎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实际运作起来,结果却完全不是想像的那样。人们常常把商场比喻战场,把冒险投资比喻为“押一宝”,就在于它们之间确实是十分相似,战场、赌场、商场,它们都是瞬息万变,险象环生且吉凶难卜,偶一疏忽往往就满盘皆输。
因此,一个在商场上纵横搏杀的人,必须时刻注意提醒自己,要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在商业活动中,做一桩生意之前,起码下列问题是一定要预先考虑的:
第一,市场情况及其前景判断是否完备并且可靠;
第二,自我实力及其极限的估价是否恰当并且准确;
第三,具体运作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谋划是否周全并具有可行性;
第四,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否有足够的预见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案;
第五,最坏结果出现时的补救措施及其有效性。
如果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你就不妨大胆动手吧!
91做生意要反应敏捷
胡雪岩说:“做生意不能拖延,更不能搁置。不然就会错失商机。”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反应敏捷的商人。
有一次,胡雪岩为了和洋人做生丝生意来到上海,托朋友漕帮首领尤五介绍一位名叫古应春的洋通事与自己认识。于是就由尤五出面,胡雪岩作东,在怡春院摆了一桌专请古应春的花酒。酒席上,古应春谈到自己参与的洋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一桩军火生意,他说:“上次,我随洋人开了两艘军舰到下关卖军火,本来已谈好了价格,就要成交了,可半路上又杀出一个程咬金,那人直接找到洋人,说太平军需要军火,有的是金银珠宝。洋人听了马上单方面毁约,把价格提高了一倍。”
古应春提起这事,是因为他看不惯中国人自己相互倾轧,老让洋人占便宜。不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古应春的话让胡雪岩顿生了与洋人做一次军火生意的愿望。在胡雪岩看来,现在时机正好:
一是上海正闹小刀会,地方官吏为此大伤脑筋,正要奏报朝廷,加派军马,将其一举消灭。虽然现在兵马未动,可粮草却要先行,先把军火准备下,官兵一到,军火就能派上用场。江苏巡抚就是杭州人,自己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承办此事。
二是太平军沿长江一线直扫江、浙各地方,为求自保,组织了不少地方武装,这自然不能少了枪支弹药,借助王有龄的势力,促进地方购进一批军火,绝对是不成问题的。
胡雪岩最后想:“既然洋人在做军火生意,既然枪炮可以卖给太平军,我们当然也可以和洋人做军火生意,叫他们卖给官军。”
想到就做,这是胡雪岩的一贯作风。请古应春喝完酒,吃完饭,虽已是午夜时分了,可是胡雪岩却没有休息。他把尤五留下来一起商谈此事,把怎样购进,走哪条路线运输,以及路上的安全保障问题都谈妥了。第二天,胡雪岩又把古应春约来,谈好了购枪数量,跟洋人谈判的细节,以及如何去找浙江抚台等问题。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起去和洋商见了面,谈妥了购买军火的事宜。
就这样,从胡雪岩动心做军火生意,在不到72小时的时间里,他的第一笔军火生意就做成了。这种办事效率,连现在的许多商人也自叹不如。
在生意场上,许多商机都是稍纵即逝的。只要你发现了可行财源,哪怕只是一个念头,也要立即付诸实施,否则,机会就失去了。反应敏捷,想到就做,是一个成功商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92要敢于在刀刃上舔血
胡雪岩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刃上的血也要舔。”
他之所以能够在商场上以令世人咋舌的速度扩张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敢于冒险,有胆有识,比别人多了一份使自己走向成功的勇气。
有一次,胡雪岩准备将在湖州收购到的生丝运到上海销洋庄。这时,忽然传来帮会组织“小刀会”八月将在上海起事的消息。“小刀会”起事将带来什么影响?上海市面会怎样变化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胡雪岩很快作出决断。
在胡雪岩看来,如果小刀会真如传言所说在八月起事,那么在这之前做生丝生意,应该不会有太大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小刀会势力扩大,外面的生丝就难以运进上海,而据此情形大批囤积生丝,也是一笔好生意。不过,如果事态不到半个月就平静了,囤积生丝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要占用资金,风险也很大。
究竟该怎么办呢?这时,胡雪岩表现出勇于承担风险的气魄,当机立断,把生丝运到上海,并继续大量买进,囤积在租界,就算高价也要大胆购进。他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由于小刀会有洋人暗中相助,朝廷肯定会想方设法治一治洋人。而对政府来说,惩治洋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这样一来,不到三个月,洋人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生丝,那时生丝的行情就会大涨。
形势的发展果如胡雪岩所料:两江巡抚上书朝廷,要求以禁止通商的方法惩治洋人。朝廷也同意了。没出几个月,丝价大涨。
在胡雪岩所有的生意中,这一次的风险是特别大,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两银子。其中多半是钱行同业借贷的,大家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断。回过头来想一想,假如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判断错了,或者是生丝已囤积了三个月,利息吃进去几万两银子,忽然市禁取消,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出场看到的就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幸好结局无比圆满。胡雪岩勇于承担风险的气魄,加上他超人的智慧和努力,使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但要在同行业中出类拔萃却是不大可能,所有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包含有风险的成分。敢于在刀刃上舔血,是一个希望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93别因跑得太快而不顾退路
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因此,再有本事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几乎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既然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在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运作都既敢于冒险,又特别注意为自己留“后路”。
比如,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的钱庄生意,表面上看来,这种生意只要把握时机,随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其实不然,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来说,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获利大,风险也大。放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同时风险也极大。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
从兑进来说,当然最好是有储户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有些可以不担太大的风险,比如,胡雪岩代理官库。有些则担很大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接受太平军逃亡将士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也必定要抄没他们的家产。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不能不报不缴。单不说可能被以“助逆”治罪,如果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这样一来,也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了。
兑进兑出都要冒险,也就都要事先想好退路。比如,对在兵荒马乱年月贩运粮食的米商放款,胡雪岩自然也做。但他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先弄清楚,他的米要运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可以放款给他,但是要运到太平军的地方去,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留后路。因为放款让对方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留有重新来过的余地;但如果放款让对方将来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长毛”,吃“倒账”活该,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胡雪岩也做了从太平军逃亡兵将“兑进”的生意,做这生意时,他也想好了退路,那就是万一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对付:“他来存款时都隐藏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怎么会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至少可以开脱自己,不至于走上绝路。
天有不测风云,更何况随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世事人心。凡成就大事业者,对不测事变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为自己多留退路。
94胆大成事,胆小误事
从来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意出事,也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来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胡雪岩的经验是:“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有一次,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此时已做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在率领杭州军民坚守一个多月后,终致粮草用尽,遂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胡雪岩从杭州历尽艰辛来到上海,在古应春、尤五等朋友的帮助下,很快采购了一万石大米,又准备冒死运去杭州。古应春等考虑到凶多吉少,劝阻胡雪岩不要回去。
胡雪岩也知道运粮到杭州和来时一样充满了危险。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关卡重重,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来就负有盛名,几乎无人不知,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知道他。认识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因而几乎没有办法隐藏自己的身份。如果被太平军认出,而且又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则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困,与外界联系已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送进城去。
但是,胡雪岩还是准备运粮回杭州,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胡雪岩的这番话,当然不是指商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不利情况甚至遇到危机时的做法。但是,他从自己的这一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经验,即“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和“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用于商事运作中,危机到来时,也是十分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