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想到了一个计策:所有的疑犯都被带到一个不见光的城隍庙里,命令他们面墙站立,并告诉他们,神灵会在犯罪人的背上写上有罪记号。过了一会儿,把所有的疑犯带到亮处,查验他们的背上,真正的罪犯后背粘满了黑色。
“你是凶手!”官员厉声喝道。事实上,因为害怕被揭露,内心强烈的恐惧,有罪的那个人自己把背紧紧地贴在墙上,生怕神灵在他的背部写上记号,因此粘上了黑色。
恐吓能成为识破真相的手段,恐吓可以成为欺诈的原因。有时候骗子会针对自己未来“猎物”的具体恐慌和顾虑设计他们的方案。
一些诈骗分子为了对犹豫不定的“猎物”在恐吓意识方面施加影响,可能采取诸如晚上突然断掉他家的照明电源,或者往家里抛蛇或者老鼠,或者发送低频无线电信号此类引起他不明原因的恐惧。媒体曾报道,某开发商 “投蛇逼迁”的恶性事件。在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一些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招数都搬了上来。
先是在居民区周围放一些毒蛇,让居民产生恐惧。另外附加一些更为恶劣的手段。比如一家小诊所就多次遭遇剪电线、502胶封堵卷闸门锁。诊所主人还曾遭到不明身份的人棍棒殴,陌生人将两袋大便往就诊台上泼等等。
这些开发商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无非是想先利用恐吓的手段把居民吓“傻”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绑架犯常常就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进行犯罪诈骗的。对此,有些人会冷静地对待这些把戏,同时小心地看好自己的钱,有的人却选择的是破财免灾,这正是骗子想要的结果。
恐惧心理常常被当做受骗的饵了。利用恐吓手段让人恐惧是很容易使人受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遇事冷静,消除内心的恐惧。
§§§第六节 乱用联想,自食恶果
FBI指出:联想将人的思维拉长,有了联想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然而谎言有时候却在人们的联想中游走起来。
亚里士多德将联想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有时候我们会将相似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与对比联想这些概念相混,而骗子利用了这些概念找到他们行骗的欺骗点。
G先生,想买一条金项链,而又一心希望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恰巧珠宝店门口外有一上年纪妇人拿着“金项链”在兜售,G先生走上前,进行讨价还价。
G先生认为自己不是“土老帽”,而且事前还就黄金制品成色的检验进行过咨询,自认为有一定的储备知识了。
他用放大镜仔细地查看商标。商标有,成色也满意。又用硝酸银铅笔在金属表面划了一下,上面没有留下痕迹。G先生满意了——项链是金的——于是付了钱。
回到家后,G先生却发现上当了,他买的这条“金项链”只有一小部分是金的,其他的部分都是冒充货色。这能怪谁呢,只能怪G先生的接近联想起的作用。
顾客开始购买时,有时候吃亏就吃亏在自己下意识的接近联想:“如果我检验过的项链部分是金的,那么其余部分也一定是金的。”可惜,事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接近联想把我们引入歧途,而因果联想却会让我们自食恶果。
一个美丽的晚上,一男子走进酒吧消遣,很快发现餐桌旁边并排坐着两个姑娘。她们嘴里嚼着口香糖,浓妆艳抹,穿着暴露而性感。于是该男子想入非非,坐在她们的旁边开始动手动脚。
突然,卫生间里冒出来的一位“丈夫”用椅子朝男子狠狠砸来。
最后的结果是该男子不但得为毁坏了的家具付钱,还得支付对方一定的精神赔偿。
该男子上当受骗的原因就是因果联想混淆的结果。因为是酒吧,所以可以消遣。因为付了钱,所以开始放开玩。一切好像理所当然,而骗子正是顺着这一思路,设计了一个局。
§§§第七节 崇高的动机被利用
哲人说:“世上的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然而崇高的行为不仅仅得到的是人们的敬仰,还有可能是别有用心者的利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是个行为高尚的人。其行为也极力表现自己的崇高。只是生活并不总为我们提供表达这些深埋心底的品质的机会。一旦有这样的机会,每个人都会紧紧抓住。然而,糟就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研究透了人们这种心理,悄悄地向他们下手。
一位好心的男士帮一位自称出门后不小心把门撞上了的女士撬开门,事后女士开始热情地表示自己谢意,并且表露自己对男士的好感,面对女士的殷勤,绅士的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到了最小,这时女士出差回来的“丈夫”手里拿着两只好大的皮箱突然撞进家来。男士怕引起误会,主动说明情况,很绅士的走了。
后来男士却被警察传唤。他这才知道,他走后这对“夫妻”赶忙把屋里收拾干净,统统塞满那两只皮箱,接着两人消失得没了踪影。
警察根据门上留下的指纹和目击者的描述,找到的却是这个不动脑子想帮美丽少妇忙的崇高过路人。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我们在决定帮助遇到难处的他人时,要认真体察对方的用心。
骗子不仅会利用人们助人为乐的心理,还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善心等伺机行骗。一些看似十分简单的诈骗手段也会让人上当受骗。是因为骗子在行骗过程中大都先以利益诱惑,若失败便开始扮演“可怜者”的角色,他们抓住受害人热心无戒备的心理,花言巧语展开诈骗攻势,博取受害人的同情心,因此有些受害人出于善心帮忙反而受骗。
§§§第八节 强烈的情感被调动
人是感情的动物,再顺理成章的事情,只要添加进去一些感情因素,再有人搅和起来,就会乱了套。
人世间上演了多少感情戏。在强烈的感情下,人们往往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一切只是跟着感情走。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内心邪恶的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耍手段进行欺诈。
强烈的感情就像一杯用本能和臆想配制的有毒鸡尾酒。只要把这一感觉的胚胎灌输到意识之中,人很快就会丧失理智行为的能力。这时就可以不用花费力气去激起被激怒人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
一些容易被激怒的人,常常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比如,某男外面有相好的了,想跟自己的糟糠之妻离婚,但是妻子又没有什么过错,很难找理由离婚。于是他会想方设法的把对方激怒,等到女人愤怒的说:“我可不跟你过了,离婚!”男人表面上痛苦,内心可能笑开了花。
有时,要欺骗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激怒他,让他抓狂。狠狠地激怒他,他就会任人摆布了。
FBI曾举出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就描述了一个不知不觉中就使人去就范的例子——“量地得外室”。
一位老员外想要一个继承人,但由于自己结发之妻年龄太大而无法实现。照当时的习俗,老员外是可以娶妾再生一个孩子的,但是妻子坚决反对,她不愿意家里再有一个年轻女人。老员外的侄子看到叔叔为此而伤心,就想法帮助他。
一天早,少年拿了一把裁衣尺就去丈量自家的地,先从叔父家门口量起,他不停地量呀量,被婶母看到。
“您在那儿干什么?”婶母问。
“我在丈量土地。”侄子一边平静回答,一边继续在量地。
“你怎么会想起来量我们家的地?”婶母又问。
“婶婶,我是在替以后着想的,”侄子自信地解释说。“您和叔父都老了,你们现在没有儿子,而且以后也不会有的。看来,家中的一切只会留给我,我想量好地,准备做以后的打算。”
怒气冲冲的婶母听了侄子的这些话,气得连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她急忙跑回家里去,哀求丈夫快点去再娶妾来,免得将来财产落入侄子之手。
FBI指出激起人们强烈情感进行欺诈,是骗子们常用的手段。一旦把你的情感调动起来,人的理智思维就降低了。
§§§第九节 贪婪让人变得疯狂而不理智
FBI指出人上当受骗也多因自己的贪婪。贪婪的人有着贪婪的心,贪婪是魔鬼,内心的欲望永远也填不满,它会让人变得疯狂不理智。
人之所以被骗,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也并不是因为他阅历不丰,多是因为他有一颗“贪婪”的私心。
《塔木德》上说:“你没有破绽,就不会上当;骗人的人身上,也一定有漏洞”
聪明的犹太人,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在生活中,还是生意场上,都能充分了解对手,找到并利用他的弱点,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古时候,有个犹太商人来到一个小镇做买卖。他听说几天之后有特别便宜的商品出售,就留在那里等大削价的日子到来,准备大赚一把。可是,他身边带了不少金币,小镇上又没有银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又重又不方便,最重要的是不安全。
于是,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一个僻静之处,四周瞧瞧无人,就在地上挖了一个洞,把钱埋藏起来。可是,等第二天他到埋钱的地方一看,却大吃一惊:钱不见了。
他再三再四地回忆,自己埋钱的时候确实没有人看到自己埋藏金币啊,为什么会不见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事情的严重性告诉他,一定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远处有一间房子,房子的墙上有个洞,这个洞正对着他埋钱的地方。他想,会不会是住在这房子里的人,正好从墙洞里看见自己埋钱了,然后挖走了金币呢?
思考一番,这个商人来到屋前,敲开门,见里面只住着一个男人,客气说讨口水喝,喝完水,问道:“你住在城市里,头脑一定灵活。现在我有一件事要请教,不知行不行?”
那人热情的应道:“请尽管说。”
商人接着问道:“我是外乡人,特地到这里来办货,身上带两个钱包,一个放了500个金币,另一个放了800个金币。我已把小钱包悄悄埋在没人知道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大钱包是埋起来比较安全呢,还是交给能够信任的人保管比较安全?”
这个男人假装思考了一会,回答说:“要是我处在你的位置的话,什么人我都不信任。也许我会把大钱包同小钱包埋在一个地方。”商人听后点点头。
等商人一走,这个贪心不足的男人马上拿出挖来的钱包,又去埋在原来的地方。准备用这些钱再钓一些钱出来。可他抬脚刚走,守候在不远处的商人马上回来, 500个金币一个不少地回到了他手里。
小偷之所以偷窃别人的东西,就是因为有一种贪得之心,而贪得之心自然是可得之物价值越大,心也越大的。所以,尽可以借其贪得之心,让他自己吐出已得之物,也算给他个教训。
切记,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要贪婪,因为贪婪会给别人造成可乘之机。像长途车上的类似易拉罐中奖、兑换外币、赌博一类;路上丢钱拾钱分钱、无缘无故告知中大奖等;你拿钱我帮你找工作、上学等等。这些骗术多利用人们的贪婪好财之心、耍滑偷懒之意。
其实,不管骗子的伎俩如何高超,如何新颖,如何变化无穷,只要我们心中不贪,我们就永远不会是别人钩上的鱼。面对贪婪的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肯动脑筋,善于寻找对方的“软肋”,是能够战胜他的。
§§§第十节 走不出思维定式的怪圈
FBI指出有时,成为欺诈对象的并不是因为某些人的品质弱点,而是其思维定势使然。从一个老年人的口袋连到耳朵的那段导线自然会被人联想到它是助听器的一部分。下面来看个脑筋急转弯:
你伸出一根手指问:“这是几?”
别人会说:“1”
然后伸出两根手指问:“这是几?”
别人会说:“2”
然后你伸出三个手指,问他:“1加1等于几?”
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说:“3”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警务专家也提议市民用这样的手法对待入室窃贼:你可以在门口安装一个连有导线的小盒子。当小偷不清楚这玩艺儿是怎么回事时,他会尽量从各方面来打量这家人家的房子,最后得出的判断可能就是,这家人安有专业监控设备。
一个胆小的女孩总是害怕男朋友出差,因为她自己在家的时候总是怕有异性闯进来。于是有人建议,即使男朋友不在家,也和往常一样,晚上在门口摆放一双男性的鞋,这样就可以让坏人误以为,屋子里有男人。
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归入“模式化”范畴,即个人对某一形式的反应的稳定素质。这一素质会促使人的活动和行为根据完全固定的形式进行。结果是实际上减少了在行为选择方面的不确定性。
大量日常意识的思维模式中都能发现“定势”这一心理学机制的影子。生活中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行骗的例子很多。某报纸曾经刊载过以下报道:
星期一在土城站,5路电车上来一位小伙子。他一副不耐烦的面孔开始向乘客卖票收钱,但并不撕票给客人,说票用完了。车快到终点时,一位好事的老人终于忍耐不住要“售票员”出示他的证件,小伙子友善地笑一笑,然后下了车。
人们的习惯思维,上车要钱的一定是售票员,即使他不给撕票,人们甚至也不会多想。如果再加上骗子厚颜无耻和不善的面孔。多数人就更不去深究了。
有时候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这一稳定兴奋灶,好像要把别的刺激因素也“拉向”自己。就像盗贼会直觉地利用这点进行作案。
一天早上,夫丈上班去了,过了不几分钟门铃响了,妻子以为一定是丈夫把什么东西落在家里了,于是毫不犹豫地开了门,门口站的却是持枪蒙面歹徒。接下来,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程:金银、钻石、钞票、数码相机,悉数被劫入袋子里,盗贼就无影无踪了。
生活中的确是这样,丈夫出门之后,妻子头脑里的主导内容在这一时段的几分钟内都同他和他的外出相关,而且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丈夫会因健忘而返回来。所以丈夫走后几分钟门铃响,她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就认为,一定是丈夫落下什么东西了。而盗贼正是掌握了她的这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