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没有具备良好的口才,一旦走上社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很难在事业上、爱情上、生活上建立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进而取得自己满意的效果。人们通过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忧伤。情趣盎然的交谈,可以增加了解,促进友谊;细致缜密的交谈,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家人亲密交谈,天伦之乐共享;朋友品茗谈心,温馨感觉常伴。
口才是社交的纽带
口才不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有力武器,更是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人们通过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忧伤。情趣盎然的交谈,可以增加了解,促进友谊;细致续密的交谈,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家人亲密交谈,天伦之乐共享;朋友品茗谈心,温馨感觉常伴。
只要你懂得和掌握口才的奥秘,你的生活必定充满阳光!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索、又刻苦钻研的兄弟,可是他们却是一对最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
“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
主持者转向小莱特。于是还是不放过兄弟俩,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口才是调合剂
机智和口才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并在危急的时刻化险为夷的,它是矛盾出现时的调合剂和缓冲剂。
机智是以智力为基础。凭着机智可以把通常不相关的事情,巧妙地使之联系在一起。它可以在文句上搬弄花样,但是不一定会使人发笑。
至于幽默口才,和机智是不相同的。幽默所构成的条件,并不是字眼方面的玄虚。所谓幽默是得体的自我玩笑。
幽默与机智,在交际上可以压倒别人,显示出你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引起别人的兴趣,并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大家快乐。
用机智和幽默去鼓起他人的兴致,别人对于你将会十分感激的。你说一句笑话可以像一缕阳光似的驱散重重的乌云。一切怀疑、郁闷、恐惧都会在一句恰当的笑话中烟消云散。
美国第26位总统西奥多斯福有一次被偷去许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他给朋友回信说:
“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创造性地发挥口才
下面是一个不具备交谈条件的场面。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成名之后,门庭若市使他苦于应付。
一天,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寒暄之后,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两人很快就沉默无语了。
萧伯纳看英王迟迟没有离去的举动,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
事后,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萧伯纳饶有风趣地微微一笑,答道:“当然,在他告辞的时候,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
从上面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勉强的交谈,是会令人很尴尬的。
没有共同的情趣,爱好,就不会有共同的语言。也就难以产生融洽的气氛,没有和谐的气氛,还能有心灵的沟通吗?话不投机半句多啊!
其实,惹人烦恶总有些伤人自尊的潜因存在。倘若一个女孩自称能干,却对人责备:“你呀!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得好好学学啊!”如同当头棒喝,深深打击了对方自尊,也许他会反击说:“呵!你算老几?有什么好神气活现的!”也许还会恨那自以为是的女孩呢!
若你向朋友拜托一事,却十万火急地催:
“你这家伙老是慢吞吞的,拜托你手脚利落点啊!”
言下之意,似乎嫌其怠慢,有反宾为主之嫌,并伤害对方尊严,于是他生气地说:
“既知我慢,要不要另请高明?”
有些母亲管教小孩,认为只要打击小孩自尊,即可有效激其向上,因此:无论何事,莫不以责骂口气说:
“你怎么这么笨呢?就算你数学考100分,仍然无法和隔壁的阿牛相提并论。你呀!不用功怎么行呢!”
小孩稍微懂事后也会分辩:“你说我笨,你看过白痴会考好数学吗?”因为大人不给他保留面子,而且还言过其实地指责他,即使是以爱为出发点,仍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方式。难怪他会反抗,甚至不愿用功了。
不妨换个口气试试,又将如何?
“你的体育成绩真不赖!妈妈好开心,体育好表示身体棒,身子强壮就有本钱念书,改天也努力把别科功课赶得跟体育一样好,那么妈妈就更高兴了!”
听了这番话,小孩心中一定会想:“好!下回做给您看。”他一定会下决心表现一番。
严格的教育未必就是错误的,然而伤人自尊的教训,连小孩都反抗,更何况是大人呢?
如果说话如自来水,听者即如盛水之杯,因此杯子有其限制,太满则盈,太少又嫌不足。在倒水之时,又有急缓从容之别,或是太猛而水溢四溅之虞。创造性发挥自己的口才在一些社交场合中能够收益匪浅。
善辩也不失礼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更应重视精神文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都能注重文明礼貌,大家的心情也会更加舒畅、精神也会更加愉快。在社交活动中,礼貌成为交谈者不可缺少的东西。
爽快的言论人皆爱听,能尊重别人的人,亦受尊重,虽然事理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心怀谦逊,随时注意说声“请”、“对不起”、“谢谢”,必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你当然明白这些字眼的意义,但何时适用呢?上班时小妹为你倒杯茶,随口就说:
“谢谢!你看茶梗还浮在上面,新泡的吧!嗯!由你倒来的茶特别香。”
她必是欢欣无比,心想以后就是一日泡三、四次也是愿意的。
某次我们在百货公司上厕所,正逢清洁工在打扫,其中一人随口对那位瘦小的清洁工说:
“辛苦你啦!”
她竟激动得望着他的脸说:
“谢谢!您真是好人。”
也许至今未曾有人对她说句“辛苦啦!”的话,大部分人只想到她是个扫厕的工人,甚至嫌她脏。
而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让她欣慰,让她感到温馨,鼓励与支持的。
有人曾做过100份问卷调查访问送报者,询问他们送报工作何时最快乐,其中20人答称领薪水时;而70人答道:当顾客说:“辛苦你了”时最感欣慰,这个调查显示感谢的力量之大。
当我们请人做一件事时,必说:
“辛苦你了!因为你的帮忙,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我们不知感恩图报,反说:
“什么?有这种办事效率?既然答应帮忙又为何拖泥带水的?”
这么一来,即使对方有意突破困难,助我们一臂之力,见此情景也心灰意冷,心想:“这种人谁会再帮你第二次忙?”不管我们是否心情愉快,多说“辛苦了”、“谢谢你”之语,总不会惹人厌烦,说不定别人脸上的微笑,可让我们的情绪开朗呢!
“对不起,实在是我自己不小心啊!”
“对不起!我并非故意的,请见谅!”
如此道歉,大概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节外生枝,惹些意外的纠纷。越常用这些礼貌语,越表示尊重对方,若因此而引起人家对你礼貌周到的好感,不也是意外收获吗?如果被人如此指指点点,岂不糟透了?
“那家伙的一张嘴,大概不知道‘对不起’三字应怎么发音!”
“世界上竟有这种人存在,他不要做人啦?连句谢谢都不会说,还尽骂人呢!”
在社会中欲谋一席之地,必学有专长,如此方能站稳脚步。因此无论对谁,必对其人抱存尊重之念。
“你连这个都不懂啊?”
当上司如此责骂时,我们无须忿忿地说:
“如果我能,早拿博士学位了!”
应改口说:
“对不起!这是我一时的疏忽。”
如此定能平息对方之怒,也不致惹火烧身。
住集体宿舍的人必有这样的经验,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发现洗面池站满了人,于是我们要稍后再洗,不然诚恳地说声:
“对不起,请挪个地方让我洗把脸!”
对方一定会客客气气地说:
“好好!没问题,我马上就好了。”
于是愉快的漱洗清爽,揭开一天序幕。如果我们一声不响地挤进去,对方一定在想:“哪里来的冒失鬼?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硬挤,谁要让你?”于是坚持不让空位,如此你挤我推,不成斗牛了?只要说一声“对不起”,问题不早就解决了吗?
当小孩哭泣时,长辈说几句安慰的话,多半能让他破涕为笑;与人交谈说些尊重对方的话,其作用亦如春风拂面般令人舒畅。简单地说句由衷言词:“对不起!我真是糊涂透了,如此不留心!”相信对方必能平息怒火。
当你回到宿舍,希望能静下来开夜车,但房内却还有别的室友,此刻须说:
“各位!很对不起,让你们无法安眠,我很快就看定的,多包涵了。”
别人自会尊重你的用功而回答:“没关系,无妨”,或是“亮着灯反而好睡呢!”来平定你的不安。
夫妻争吵,常是一人先认错道歉,另一人即停止吵架,双方和好如初,不然意气用事的结果,可能导致长期冷战,甚至摔起盘子摔坏杯子了。就像宿舍室友之间不相互体谅,吹胡子瞪眼睛,偏不让人开夜车地怨道:“还不快熄灯!”或“好亮呀!是不是已经天亮了?”或者更不堪入耳之话。
要把礼貌随时使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有许多朋友渐渐走到身边,因为能肝胆相照的朋友,必有虔诚的心灵,而为所当为。所以能将诚恳、谦虚随情意表现,必使生活舒畅无比。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礼多人不怪。”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和谦词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与好久不见面的人见面说“久违”;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说“久仰”;有了过失求人原谅说“请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有事找别人商量说“打扰”;请人勿远送说“请留步”;求教于人说“请指教”;不能陪客人说“失陪”;送还物品时说“奉还”;陪同朋友叫“奉陪”;影响他人工作和休息说“打搅了”;当别人表示谢意时说“别客气”。
请确实体会“谢谢”之神奇力量,即使旅行于外国,只要你学会当地“谢谢”的说法,即可增添许多人情味,而于自己本身亦是受益多多。
好口才就是口若悬河
有人问罗斯福在政界中如何处世,罗斯福回答:
“带大棍子,小声说话。”
风趣的语言带来了效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只要潜心学习,一定会成功。
我们再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958年,林肯在竞选中击败了他的对手道格拉斯,其实林肯的口才远不如道格拉斯,相貌也极其一般,但当道格拉斯攻击他是两面派时,林肯巧妙的运用了语言。
他说:“这个题还是留给听众来答吧。如果我真的有两张面孔的话,还用得着老是带着这张并不英俊的脸吗?”
这就是说话的魅力,可想而知。只要说错一句,或者针锋相对,林肯能赢得听众的赞赏吗?
一次乾隆皇帝与爱臣刘墉在避暑山庄看到了一尊弥勒佛像,忽然乾隆起了想为难一下刘墉一下的念头,指着佛像问道:
“他为什么对朕笑?”
刘墉答道:“皇上是文殊菩萨转世,是当今活佛,佛见佛故笑。”
实际上弥勒佛笑口常开,对谁都一样。乾隆如此问,意在刁难刘墉。刘墉歪问歪答,机智地回答乾隆的难题。不料乾隆突然又问:
“他为什么对你笑?”
刘墉答道:“佛笑臣成不了佛。”
语言的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运用得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不可抗拒的魅力。
谈话技巧因人而异,然而我们坚决反对以词藻为重心的论点。若有人说:
“我们必须把话说得漂漂亮亮,惟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左右逢源。”
言下之意,似乎在说:
“要想在社会混出个名堂,不是伶牙俐齿的人,休想飞黄腾达。”
乍听之下颇有道理,因此有所谓的商业训练班出现,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完美无瑕,如何运用交际手腕以求拉到更多客户。有人会凭一席之谈而探究:“你受过谈吐训练吧!”“你是政治系毕业的吧?”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但是很显然,一切不了解个中真相者,总以为谈话气氛来自特殊的专门训练。
也许有人抱着“我要把话说得好听些”的动机,去找老师学习,问他为什么学口才,其回答多是:“我要用最美妙的声调,把最完美的词藻说出来,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
其实语言的积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得来的,并非一日之功。所谓积累,就是汲取先人的精华,多听多学。
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美丽动人,演技超群。1974年她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领奖时,她发现因《美国之极》一片而名声大噪的女演员瓦伦蒂娜·科特希也坐在台下,便对观众说道:
“奥斯卡先生太没眼光,把应当给科特希的奖错发给了我,对此,我实在无可奈何。瓦伦蒂娜,你千万要原谅我呀”。
话音刚落,包括瓦伦蒂娜在内的台下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布丝莱是美国50年代的著名女演员。在一次重大的颁奖活动中,她急步登上舞台,没想到在台阶上绊了一下,险些跌倒在地,全场观众都为她吃了一惊。只见她不慌不忙地稳住了身体,站在舞台中央,平静地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我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才达到事业巅峰的。”
全场观众顿时掌声如潮。
我们说话,自然希望对方有所反应,不然与对木头说话有何两样;其次要想到此话说出结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我们要了解,谈话在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若你能如此设想,必能理解漂亮的词藻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有好口才,你的语言表达之源将是源源不断如口若悬河。
好口才自然有个性
真正的说话,是人心在生活中鲜明的意识表达,而不是为形式的完美,好口才自然有自己的个性。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是一代京剧大师,他之所以能荣获文学博士,即缘于其演技充分融合了生活百态。虽然他是堂堂七尺之躯,演起花旦却惟妙惟肖,如果一个舞台工作者,卸了装之后即完全走出戏剧,到头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依样画葫芦的表演者。能把艺术工作融人生活之中,才能将其表现得更生动。梅兰芳闲暇之余,不喜逢迎应酬,他宁愿拜师学画画,闭门苦修国剧新境界。由此可知举世闻名的声誉,并非凭空而来。
谈话正是如此,缺乏心意,再美的词藻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演习;再委婉有致的抑扬顿挫,也不过是随节拍喊出的唱腔。初出茅庐的小演员尚未有人事历练,所以他只能照老师教的身段唱腔来表演,如果一二十年后仍是如此,则梨园后起的优秀之辈必定会将之挤出艺坛。未经文饰的言词诚能感人肺腑,就像名角儿唱苦旦穿破衣衫,唱豪门之女穿金戴玉般,无损其原有内涵。虚心的表达意志,与拙朴的表达方式,胜过毫无意义的词藻堆砌。
粗声粗气的口气,或尖如猪叫,沉如蛙鸣,我们自然不爱听。我们宁可把词藻当附带的装饰作用,加在某种条件之上,如此就能更接近理想。一个平日不喜梳洗的姑娘,却强扎个蝴蝶结上去,给人的感觉如何呢?如果她懂得须先把头发梳理整齐,再做个花样,以蝴蝶结点缀其上,即可收到画龙点睛之效。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否需以某些条件为前提呢?考虑到生活与心意,必能跨出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