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民是应该积极参与“北京精神”的讨论,就在我绞尽脑汁总结时,官方版的答案已经出来了。真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四个词很有说服力,也很具代表性,高度概括了北京精神。我只能在这里谈谈自己对于这四个词的理解,确切地说是这四个词和儿童发展的关系。
爱国是个人的使命。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听到“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词语,时时刻刻灌输着,让我们认为爱国是做人的第一原则。小学时,老师讲的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旅日的徐悲鸿将“中国人”的小牌子挂在胸前……这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年幼时的我,我当时曾经告诉自己,“这些伟大的人之所以取得这么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爱国!”
二十多年过去了,“爱国”之类的词语不再被频繁地灌输,这个概念也似乎渐渐地离开了我们的视线。甚至有些人认为,“爱国在我身上体现不出来啊?我觉得像奥运冠军那样的人才配爱国这两个字”。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有这种想法,觉得“爱国”离我们很远,其实我倒认为“爱国”是一种最容易获得的自信心,当你出生下来,当你开始懂事,全世界224个国家(或地区),你只属于其中之一,这是多么独特,多么特别。你可能通过努力获得不同的头衔,但中国人这个头衔却是生下来就获得的。就在我前一本书中说的“独特产生自信”,中国,你的祖国,让你和其他人不一样,让你自信,值得你热爱!
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么?保尔说“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奋斗!”,那时的人们顶礼膜拜,如今谁若说出口会被认为是疯子。不是人们聪明了,而是变得狭隘了。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的人们哪条都没有关注,只关注眼前和当下,你说是不是狭隘了?
心理学上有个动机理论,研究行为的驱动力,这也是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起因之一。你做一件事情总得有自己的理由吧?没有理由就是“多动症”了!我们经常会有一些短暂的动机,从事一些简单的行为,有没有一种恒久的动力呢?我相信只有这种很久的动力才会使儿童的心智成熟,才能创下一片天地!我们把这种可以聚集个人精神,富有担当,可完成大业的动机成为个人使命——“爱国”就是个人的使命。
用各种丰富形式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善莫大焉!
创新是个人的贡献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紧密相连。恰恰是联系越紧密的人,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国家当然也会给他最大的奖励。那什么人对国家的贡献大呢?就是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邓小平同志的创新思维“一国两制”,实现了祖国的统一;袁隆平的创新技术“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百姓的粮食问题。创新是个人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一个对国家做出了贡献的人,他必将会得到国家的奖励,人民的爱戴,你所想到的衣食住行的满足也就太不值得一提了。
时刻留意孩子的创新想法和创新举动。相对于会被一首唐诗,会计算一道题,我觉得孩子原创了一幅画或自觉跳了一段舞蹈,更值得大加赞赏。因为执行是能力,创新才是贡献。我在之前的书中也提出了“贡献产生保障”,只有做出贡献的人才会拥有保障、安全、财富和幸福。
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真是精辟!想想我们在单位,那些领导或者比较受到领导赏识的人一定是有自己的一些“绝活”,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候,他们总会脱颖而出,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难题——他们靠的是什么?其实不过是自己在工作过程自己创新的办法罢了。有意思的是,她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别人,难怪,这就是“创新”之所以称为“创新”的理由吧。
包容是个人的魅力
包容不仅是北京的精神,其实也是中华的精神。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文化包容史。“汉化”这个词有一阵子特别盛行,它不代表中华是一个扼杀异己文明的民族,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确实没有这么做。正是因为她的包容,使得其他文明主动与其靠拢,主动与其融合,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文明。
民族文明如此,个人亦如此。为什么有的人有好人缘?有的人特别招别人喜欢?他可能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丰厚的财富,但是他包容,包容和他一样的人,也包容和他不一样的人。因此,他会拥有更多的帮助他的朋友,这里面就会面容姣好的人,也会有财富丰厚的人,他一定过得也很好。
从另一种角度看,包容是一种积极思考人生的哲学。我们经常会遇到或听到来自社会、身边不好的人事,我们应该怎么去看?怎么去想呢?如果经常与我们的孩子说“谁谁真操蛋!”“社会真是太黑暗了!”孩子们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看到负面,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他的人生。当你听到动车追尾的事件时,你会怎么想呢?动车质量不行,部门管理不利,死者点背?铺垫盖地的抱怨让我们对于生活充满了怀疑与恐惧。我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下达了指令:“所有部门应该尽快检查安全隐患……”这才是理性与积极的判断与行动。生活中坏消息比起动车追尾小多了,我们能不能也采用一种包容的态度,用积极的思考面对曲折与不满呢?不是让孩子只看到光明,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从各种黑暗中勇敢地走出来。
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就是包容。
父母对于孩子包容,孩子也会对小伙伴包容,大家都包容,社会也就和谐了。
厚德是成功的秘诀
厚德载物四个字是成功的秘诀。只有“厚德”方可“载物”。那些大的企业,成功的老板都明白“小富靠勤,大富靠德”的道理。有“德”才有“得”,“德”从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情或者多个人的事情,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德”的价值。“德”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助人”。我用了大学四年的时间研究“助人自助”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助人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性行为,而是理性的,有计划的,实现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行为。
就像老子所说,故欲取之必先予之。你希望得到什么,就要学会付出什么。在快餐业有一匹黑马,虽然不是世界五百强,却一样获得了“北京市最受顾客欢迎的餐饮品牌”,它就是吉野家。吉野家本着“良心品质”,注重卫生与服务,同样得到了首都市民的欢迎。
相反,如果你总觉得自己聪明,总能占到别人的便宜,大家早晚会发现,早晚遭到唾弃。我的父亲总是教导我“傻是不傻”四个字。你真心,才会获得实意;你虚情,也就获得假意。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这四条也就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秘诀了。
“林妙可”们缺乏正面形象的宣传
之前听说了林妙可“隆胸”的消息,让人感觉有些好笑,只认为是低级炒作。最近,又听说了林妙可被开出了7万元的天价陪酒费,并与干露露旗鼓相当,有些触动。
在我印象中,林妙可因为三件事情而绽放公众视野:其一,在奥运会上假唱。其二,在网络上展现假身材。其三,就是最近爆出假的“陪酒价”,其四,还不得而知。明知道是假,我们却不“打”,一方面公众见怪不怪,一笑而过;一方面还因为她是个孩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越来越淡定了,而“宣传方”则需要想出越来越多怪诞的、滑稽的、荒谬的甚至脱离常理的点子来吸引公众的注意,目的就是不让你淡定,干扰你的正常思维与判断。
当你打开网络,想查些资料的时候,会有无数弹窗万般阻拦,过于理性的人会一个个地点下右上角的“叉叉”(有的弹窗还隐藏了“叉叉”),像我这种自控力差的,就会浏览一下各种无关的信息,有的时候竟然忘了自己要查资料。“林妙可陪酒门”就是这样把我拦下的,我停下来我自己的工作,想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因为原来作教师,有很多教育口的朋友。有一个刚好是林妙可的老师,她跟我讲了一个小段子。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突然冲出教室,去追林妙可。边追边喊,“林妙可,林妙可,给我签个名!求你啦!”林妙可手里正拿着作业本,回头答道,“等我改完英语作业再给你签!”
可见林妙可还不是老道的艺人,她对待粉丝的态度是坦诚的。尽管如此,粉丝的热情却很高涨,他们已然把林妙可视为了偶像。我一直觉得在学生时代树立正面的典型,对于孩子是非常好的教育。雷锋这个人的力量胜过了太多的标语与教诲,雷锋已经与“助人为乐”画上了等号。我们喊“助人为乐”,显得苍白,我们喊“学雷锋”,大家就会很觉得很真实,因为我们知道雷锋做了什么,就知道我们该怎么做;雷锋可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到。赖宁是个不太好的典型,救火牺牲对于孩子来说不值得提倡,孩子对于赖宁的了解也仅限于救火牺牲,无法做到日常行为的学习与模仿。话又说道林妙可,她本是一个奥运小英雄的正面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我们本可以好生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她个人的成长,一方面可以对同龄的孩子进行积极教育。然而,我们把这个非常好的孩子,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投放在错误的方向上,给中国教育再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新媒体教育”的博文,中心便是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为我们的孩子提供广阔的展现舞台,让整个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事实上,媒体非但不是教育的助力,反而成为了教育的“障碍”。有很多的老师反映,学生上课的时候会用手机或ipad上网,私下也会聊电视节目或电影等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并且发现内容比教师授课要丰富很多,有趣很多。教师虽然积极使用投影仪、DVD,甚至电子白板,却怎么也比不上学生的手中的“利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抱怨,学生的心思根本不在上课上,他们有自己的事情可做。就在教师踌躇以及踌躇满志的时候,林妙可的宣传无疑是给他们一记重磅炸弹!
孩子与大人相比,从不缺乏模仿力,而缺少的是自控力。我们对待明星的做法,多半采取好奇而不上心的态度,孩子则不然,他们对明星生活保持向往,并努力尝试靠拢明星的行为以达到自我满足。林妙可的表现以已经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明星符号”,会让更多的小孩子“趋之若鹜”。
扬正气,促和谐。需要将我们的明星进行管理,他们对于孩子的影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