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我们地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现在仍在进行着,将来也一定会继续下去。它既带来许多利益,必然也会造成一些灾害,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在沧海桑田的演变中,人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利用这种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们向海洋要土地,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场所。这就叫做围海造田或围海造地。
围海造田就是在海滩或浅海上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然后排出和抽干围堤内的海水,使之成为陆地。这种活动又称围垦或围涂。围海造田形成的土地多数是与大陆相连的,直接使海岸扩大;也可以在浅海中形成孤立的人工岛。在陆地形成后,堤内排水系统要及时排除涝水,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当用于农业种植时,要洗淋土壤盐分和布置灌溉渠系适时灌溉,才可种植水稻或耐盐作物。中国有水深10米以内的浅海滩涂约1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的统计,1949年至21世纪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省市围海造田大约共有6000多平方公里。
如上海的崇明岛,围海造田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崇明岛的北岸,水流比较微弱,又有海潮的顶托,泥沙便以不寻常的速度继续堆积,使海岸平均每年大约增长半公里左右。而南岸却是另一个样,它是长江主流经过的地方,江水不断地冲刷着海岸,加上潮浪的袭击,大片土地被夺走。1956年以来,崇明人民修筑了200公里环岛大堤,60公里长的护坡、护坎和142条丁字坝等许多护岸设施,有力地阻挡着江海巨浪。虽然长江巨流仍然向它倾泻,东海潮浪仍然向它扑来,今日崇明却岿然不动。
掌握了海陆变迁的规律,崇明人民就利用在北岸进行围滩造田。他们提出"向大海要地!向荒滩要粮!"的口号,经过多次大规模围垦,到2007年,崇明的面积增加了80%,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
为了向海要地,上海又在杭州湾北岸进行围垦,建设化学工业区,2001~2005年,围海近30平方公里。2006年,上海又新建了一个面积为13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城,其中45%的土地是通过围海而来。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有一半的土地也是围海得来的。
我国沿海其他许多地方,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围海造田活动。如浙江舟山,2007年就通过实施围海增加陆地面积4平方公里多。辽宁锦州港,已围海增陆450万平方米,为2015年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港作准备。
新加坡1965年独立时,面积只有572平方公里,至今。他们已经向大海索取了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国土面积增加至620多平方公里。摩纳哥的面积更小,是一个仅有1.9平方公里的袖珍小国,三十几年来,填海使国土面积增加了12%。荷兰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仅高出海面1米,他们苦心经营,采取建造拦海大堤、抽水造地等办法,不仅保住了国土不受大自然的侵害,而且向大海夺得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荷兰今天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荷兰人骄傲地说:"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
日本国土狭小,地少人多,围海造地历史悠久,沿海城市有约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向海洋索取的。由于填海造地取得的成功,日本人向海要地的热情有增无减。他们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用200年时间,环绕日本建设700个人工岛,其总面积与日本有效的土地使用面积相当。如果计划实现,日本的国土面积实际上要增加一倍。
围海造田固然可以增加土地资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围海造田带来的灾害。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盲目围海,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不合理的围海,会使湿地减少,使渔业资源衰退;会诱发洪灾,加强赤潮危害;还会减少生态功能,改变自然景观。
进一步认识沧海桑田的变化规律,防止它有害的一面,合理地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可以想象,经过人类长期的努力,我们世世代代栖息的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绚丽多彩,越来越宜于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