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是《周易大传》中的重要篇章,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精深,义理之广博,叹为观止。但《系辞》之学派属性及其作者自古及今向无定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系》《文言》《说卦》,读《易》韦编三绝。”肯定《系辞》为孔子所作。而事实上,《系辞》不仅包含先秦儒家的理论和观点,而且包含先秦道家、墨家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系辞》中保存有大量“子曰”类文句,故不可能为孔子亲著。所以,关于《系辞》之作者及其学派属性的讨论便成为当代易学史研究的重要热点。
依笔者所见,《系辞》应为先秦儒、道、墨、阴阳等各家学说之融合。从思想史之角度看,融合先秦儒、道、墨、阴阳等各家学说及其思想者,在先秦当首推黄老学派。因此,《系辞》当为先秦黄老学派之遗作。综观黄老学派及其思想,其融合儒道、兼及名墨之学术特征已属明显,其与《系辞》之学术志趣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周易·系辞》之成当与黄老学派有关。现就此意略陈己见,以求方家同仁赐教。
一、《系辞》乃先秦学术融合之著
《系辞》之所以能够成为《周易大传》的重要篇章,以至于成为影响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系辞》融合了先秦儒、道、墨等各家学说和思想,从而使其成为荟萃先秦学术之思想宝库。《系辞》从多方面多角度吸收和阐发了先秦儒家的学说和思想,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儒家的天道、性命学说及其伦理等级理念在《系辞》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发挥,引起了儒家后学的广泛关注。而且,《系辞》直接引述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解《易》文句数十条。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多数学人认为,《系辞》乃儒家后学所为,其思想体系乃属先秦儒家一派。然而,就先秦儒家后学之作品来看,在今天能够广泛接触到的也唯有《中庸》《大学》以及《孟子》《荀子》《礼记》而已。这些经典虽与《周易大传》有联系,但均与《系辞》之思想特征、语言风格、致思里路不类。因此,将《系辞》归之于儒家后学所为似嫌证据不足。
就《系辞》文本看,《系辞》中不仅包含着儒家的思想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家、墨家的学说和思想,是一部先秦学术融合之著。
首先,从《系辞》吸收《老子》道家的学说和思想看,道家学说在《系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据《史记·老子列传》言,为“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老子的思想却深受春秋鲁《易象》之影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言:“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明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说明春秋中晚期人们在利用《易象》进行筮卜的过程中已逐步将八卦归纳为数种自然物象,并依据筮卜之法对卦象与卦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推理判断和义理分析。
老子道家学说正是在这一认知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从抽象思维的高度对自然物象的内在联系及其普遍规律作了高度概括。在老子看来,《易象》关于卦象之间的上下互动,纵横交错反映出了自然万物“周行而不殆”的基本特征。而《易象》所反映的爻位变化,从初爻至上爻,又由上爻转而反下的变化法则则体现出了自然万物“物壮则老”的相互转化。因而,老子的“周行而不殆”以及“物壮则老”的思想体现了宇宙万物相互转化、变动不居的内在本性。
可以说,《系辞》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唯变所适”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思想是直取老子之意。老子认为,变化之“道”,“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故“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而《系辞》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亦是出自老子之意。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系辞》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承之者性也”亦与老子有其一定联系。老子强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而《系辞》亦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更是与老子有其直接联系。可见,老子之思想是《系辞》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其次,从《系辞》吸收墨家的学说和思想看,墨家学说在《系辞》中也得到充分的反映。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受儒学之教,出孔子之后。据《庄子·天下》言,墨学为先秦显学之一。从《系辞》看,墨家学说亦为《系辞》之重要思想来源之一,《系辞》中保存和体现了大量墨家之学说和思想。
其一,《系辞》吸收了墨学的功利思想。功利思想是墨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系辞》以功利思想论说易学。诸如《系辞》以墨子的“丝麻布绢,以为民衣”、“耕稼树艺,以为民食”、“作为舟车,以便民事”及“车之利”、“舟之利”、“兵之利”、“宫室之利”等等为据论述易学之“观象制器”,以便民利。《系辞》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奂》。服牛剩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很显然,在《系辞》看来,《易》是一部极有功利效用的经典,它对于人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效用价值。
其二,《系辞》的基本范畴出自墨学或曰与墨学有关。《墨子·辞过》言:“凡回于天下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这里提到了天地、四时、人情、禽兽,涉及到了上下、阴阳、男女、牡牝。而在这些范畴中除禽兽、雄雌《系辞》不语外,其余均为《系辞》之常用熟语。勿庸置疑,《系辞》之天地、四时、上下、阴阳、男女等范畴与墨学有关,可以说,《系辞》之基本范畴出自《墨子》。其三,《系辞》吸收了墨学之“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察类明故”的思想。墨子言:“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又言:“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而《系辞》则言:“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如此等等,可以说,墨家学说为《系辞》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综上述之,《系辞》乃为先秦儒、道、墨等各家学术思想之融合。
二、黄老融合先秦学术之迹象
“黄老”一词始见于司马迁之《史记》。《论六家要旨》言:“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可以说是对黄老学派思想特征的基本概括。可见,黄老学派以道法为主,兼融阴阳、名、儒、墨等诸家学说,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形成和出现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黄老学派尽管以黄帝和老子命其名,但从根本上来讲,黄老学派已远非《老子》道家一宗。从表象来看,黄老和《老子》道家一样,都强调以无为顺应自然,但《老子》道家是以恢复自然本性为其终极目的,而黄老则是以自然本性为我所用,这就从本质上划清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关于黄老的作品,据学术界多数学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大经》《称》《原道》,通称古佚书,也有将其称为《黄老帛书》或《黄帝四经》的以及今存《管子》的部分篇章并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部分竹书。从这些材料来看,黄老学派表现出了明显的融合先秦学术思想之迹象。
首先,从《黄老帛书》看,融合先秦学术是《黄老帛书》的基本学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帛书》将《老子》的道与阴阳思想融合在一起,把道看成是阴阳的统一状态,《十大经·观》言:“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创立了不同于原始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结构论,从而使道范畴具有了新的内含。在《帛书》中,道是宇宙本原,为太虚混沌状态,后“分为阴阳,离为四时”,生成万物。因而,事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阳;男为阳,女为阴;贵为阳,贱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为尊,阴为卑,故《称》言:“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而且,在阳尊阴卑思想的指导下,《帛书》对老子的贵柔不争进行了改造,不再强调无为,而提出因时而动的观点,主张“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认为,“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争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作失时,天地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