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因性病态行为反应,是个体人格中的逃避因素面对生存困难诱发的潜意识主导控制的行为。当个体意识面对无法解决的生存障碍,意识选择了逃避倾向,觉意识完全被潜意识抑制或者说完全服从于逃避性潜意识控制,出现最常见的逃避方式是“存在的主观忽略”(存在性忽略)。
一些被自我逃避策略认可的功能行为被潜意识阻断,表现出如“看不见、听不到、遗忘、意识系统瘫痪”等健康器官功能暂时性丧失。“我看不见”即是“看不见我”的自我不存在逃避意念反映,“我听不见”即是“听不见我”的自我不存在逃避意念反映,“遗忘”即是“困难不存在”的逃避困难反映,“昏厥”即是“自我完全不存在”的逃避意念反映。类似于动物界里的鸵鸟,面对危险把头埋起来的方式,和“我见即我所有”唱反调为“我不见即不是我所有”,妄想以此脱离危险。人类生活里最常见的是“眼不见为净”自我安慰式逃避方式,也有鸵鸟式掩耳盗铃行为的表现,孩子似的睡一觉醒来一切灾难都会消失的、真实和梦幻混沌认知的模式。理想、幻想、妄想都是以想象力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和巨大财富。38、主题一句话精神分析和认知疗法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一致的,所有有效的心理咨询治疗方式,都离不开对情感梳理、认知矫正、行为调节的人格基本组成维度的改善性干涉。
【……这种心理治疗体系称作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对它进行考察。一旦无意识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处理它,在这个过程中,无意识东西不会显露出新的障碍。治疗师与病人合作,帮助自我重新对伊底冲动和压制性的超我执行恰当的控制。】
——人格科学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是对个体潜意识的挖掘,提升到意识层面,实现患者的自我审视和关注,获得心理机制系统的良性调整。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对挖掘出的“潜意识”
进行“特别关注”,其实质就是“认知的提升”,自我觉察意识范围被咨询师引导扩大;一旦某些潜意识行为上升到觉意识层面,则采取相应的策略调节,就如同与“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相一致。各种疗法虽然师出不同,但理论和方式是相通相联系的。
39、主题一句话认知
和解决问题存在一致性特征。用“各有所长”予以说明比较恰当:以所长解决相应的问题就容易,否则就相对困难。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压力都有相应的“机能”,认知属于某一机能的一部分,还有情感机能、行为执行机能都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不仅是认知的“复杂性”高低。
【另有研究发现,与认知复杂性低的人相比,认知复杂性高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情境。同样,乐观主义者采用的应对策略比悲观主义者更有效。】
——人格科学事实并非全是如此,白痴在压力大的环境中也可以表现出自如的一面。所谓的大道至简,并不是越智慧的人认知越复杂,而是认知的感受性强(针对性)、决策性强等多方面。
生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为什么很多人还会有好像明知故犯的不利自我生存的行为?可见生存能力不在于认知的复杂程度如何,而在于指导行动信念性认知的正确性或者科学有效性。
为不利自我的活动理念所指导行为,即使认知再复杂,行为的结果也是不利的。世人皆有而为圣人独用,可以略见生存差异的原因,不在于认知的复杂程度,在于恰当的应用。
举一个有趣的例子,金庸先生作品里的人物“虚竹”,用类似白痴的手法解决了“无数智者难以解决的棋路”,获得了神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侧面论证了大道至简、解决现实问题在于恰当方式的认知精髓。现实也的确如此,认知和行为解决问题的关系好像很微妙。再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富起来的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客观表现出脑体倒挂,类似于“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成为普遍,这也是认知复杂化和应对压力解决生存问题之间负相关表现;再如人才教育培养系统统计学显示,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拔尖的学生,最终取得较大事业成功的微乎其微,而是十名以后部分学生和部分成绩倒数的学生会取得不菲的成就;再比如,现如今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在学校里做学问,遇到生活障碍时却容易钻进绝望的牛角尖,自杀轻生比比皆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评价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说明了某些方面的认知越复杂,应对生存生活压力的能力越差。
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问题的解决、生存状态的改变有着微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能恰当说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问题的解决与否,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面对问题的人是否能提供相应的认知行为方式有关(针对性)。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前,卖茶叶蛋的和造核弹的是平等的。面对卖茶叶蛋问题,造导弹的不一定卖得出去;面对造核弹的,卖茶叶蛋的人就不能说没有一点帮助解决问题的价值。然而,让卖茶叶蛋的来解决卖茶叶蛋的问题,生意会很红火,问题解决得很轻松;同样,面对造导弹的问题,让导弹专业制造人员来完成很容易。解决问题的容易与不容易,在于对不对口、在于问题和解决方式的相应性或一致性。
有的人天性爱交际,因此建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了良好的人际力量,生活起来轻松愉快,不利于生活的因素自然减少,解决各种压力相对容易;有的人天性勇猛,敢为敢当,容易惹祸的同时也有容易抓住机会的优势,生活大起大落者多。不仅认知因素和成就之间有着相应的关系,而且由认知、情感、遗传、社会等多方面综合特征都对成就的产生、生存压力的承受、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影响。人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有的依赖良好的认知,有的因为情感作用,有的凭借良好的行动力,成功的可能渠道不一而足,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能对应——拥有的技能和问题需要相一致,借用心理学术语来比方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受体”。脑组织活动系统非常复杂,但也在非常有序高效地工作,组织细胞之间的联络,就是凭借“受体”的存在轻松完成的。生存问题复杂难计,每一类问题的成功解决同样要遵循“受体”响应性作用的原则。
40、主题一句话经历表现出进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生存的所有模式,这些模式随着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变化,并会出现刺激反应“受体”选择的特征。
【如果一个性别定性者用一个很强的性别图示加工信息,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他们感知和加工性别信息更有效。】
——人格科学性别定性,就是行为模式的稳定性显着,体现身心行为延续的一致性,同时,给行为的预测和预期提供了基本依据。
不仅“性别定性者”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模式,事物之间对刺激感受的选择模式也在经历中“定性”,受体的形成也是逐渐发生发展而来的过程,形成于自然刺激和自我发展需要。
41、主题一句话个体需要受到“当前”迫切性的限制表达。
【马斯洛理论中最着名的就是他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就是说,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
——人格科学马斯洛将需要如此分级,是将生理的生物性需要看做低级的,是一种带着歧视色彩的分类标准。事实却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为着填饱肚子而努力,为了改善生活的质量(如饮食质量是衣食住行四大需要之一)而努力,个人是、团体国家也是。古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饮食的重要性,并非怎样的低级,就在今天,国民的生活还需要得到基本保障的努力,还需要特别关注失业现象的存在。如此分级,算是一个误导,是对物质需要的歧视。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个体在当前现实中需要的迫切性、需要的强度,我们可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和延伸需要(更好地吃喝玩乐等),或者当前需要(个体生存即时面临要解决的问题)和后备需要(为了更好地生存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的形式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
需要的重要性是可以随着个体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发生变化的,“需要”不需要高低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分,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最重要的需要。而生存需要是衡量个体需要迫切性的底线,其他任何需要都伴随人类生存状态的发展,表现出“水涨船高”的变化规律。
42、主题一句话需要的变化是时位之移人的重要原因。
【马斯洛的观点,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人格科学需要和个体的生存状态是相适应的,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对应着什么样的生存需要。需要随着生存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时位之移人,是指同一个体所处的发展时期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人的需要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个体或者发展处于不同层次、认知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说,生存环境条件生存状态的差异使需要也各不相同。
当然,认同差异的存在并不否认相同需要的存在。因为需要差异性存在,对于自我实现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自我标准,不然,就会有很多人“死不瞑目”了(如下例)。需要的产生,即依赖于生存环境条件状况的限制与允许,又依赖于个体生存状态的层次和主观要求。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并非完全局限于环境,人的主观发展能动性是需要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深山老林或贫民窟中存在忧国忧民的高士,庙堂之上有隐居的高人。换句话说,既有“看其所居知其所举”的一般人需要,又有“处茅屋而知天下三分”的特殊人才的需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的需要因我而生。根据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推测出他的生存需要,根据他的生存需要可以推测出他的生存状态。
例:六旬老人自掏腰包补路七年为避闲话谎称公派2010年04月08日03:53扬子晚报连云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赵秀珍,连续七年来坚持修补着城市道路中的一些凹坑,所有的沙石及水泥也是自己掏钱购买,由于担心别人说闲话,便称自己是“公家”派来补路的。昨天,记者在采访赵大妈时,她提起补路的初衷,其实就是不想让推车卖菜老人,以及上学的孩子被凹坑绊倒摔跤。
赵秀珍,今年67岁,育有二子一女,均成家立业。七年来,一个破旧的脸盆,一个空酱油小塑料桶,一把小铁铲,一副黄色皮手套,赵大妈就是靠着这四件东西自费补路的。
怎么会想到补路,而且一补就是七年?这得从七年前的一个夏天说起。那天赵秀珍听说范庄田地里野菜长得好,于是她就起早和几个邻居一起去那里挖野菜。当时天蒙蒙亮,临近范庄时,她险些被一块砖头给绊倒,仔细一看,路面上撒了不少石块和砖块。考虑到当地有许多老菜农,他们每天也是早起摘了茄子、丝瓜和豆角等蔬菜,天不亮就推车赶到批发市场去卖菜,一不小心也会被绊倒,赵大妈就把路上的砖头石块拾到路边,当看到卖菜老人顺当地推车经过,她感到非常欣慰。
此后几天,她又发现了连云港通灌路跨玉带河桥上的裂缝,看到有不少学生骑车路过该桥,她担心如果孩子一不小心,自行车轮碰到裂缝就会滑倒。于是,赵秀珍开始了“补桥”,在河边找石块,把石块敲成“石楔子”,然后再和水泥铺在表面。
外界对赵秀珍的善举,或质疑,或称赞,她确实曾为此苦恼过,但一路走过来,其补路的想法从未改变。“每次修补完路面,看着大人小孩骑车轻松经过,那感觉,值了!”赵大妈笑着说。
赵秀珍以前是连云港市医药采购供应站的职工,退休金也有1000多块钱。
从搬石块、修桥缝、补路坑,到现在的修窨井,老人退休后的“业务”是越来越多。
连云港新浦区新东街道广场社区主任蒋红告诉记者,老人一开始得知记者要来采访时,还不太愿意。她怕别人说她“做好事想出名”。不过了解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好人”;不了解她的人,则认为她“神经有问题”。可是七年来,就是这样一个老人,自带沙石、水泥,在连云港市区的路面上修补了一个又一个凹坑。
“记不清大大小小到底补了多少,几百个吧。”告别前,赵秀珍告诉记者,“只要身体能动,这路我就一直补下去。”43、主题一句话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没有谁将代替谁,只有更好的协调,最佳方式的融合。
【大多数人都有工作,有家,饭桌上有吃的,但是这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带来幸福,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很快就出现了。马斯洛指出,“现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缺少朋友、情人、妻子和孩子,人们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群体或家庭中。”】
——人格科学有些需要不是能割裂开来的,如食物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伴随生命活动的每一个活动过程,不会只在“所谓的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发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的需要,包括亲人、朋友、生存共同体的生存力量支持和情感支持。人是情感的动物,生物性是人的本质,不管人类如何进化,我们脱离不了我们的躯体,情感理性的发展,和生存发展的需要相融,但绝不是以理性否定感性。否则,仅剩理性智慧的个体如同现在的电脑,没有任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4、主题一句话病态的人有病态的需要表现,病态是以健康为参照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在关注和研究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如果你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想对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你会做些什么?】
——人格科学很多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挑战,其中一点是弗洛伊德先生研究的对象是“病态的”不包括“健康的”。但我们可以发现,身体医学的发展核心也是建立在对病体的研究之上的,改善病人的生存状态,保健普通个体的生存质量,一直都是身体医学的内容,特别是前者是重点。对于心理学发展也是一样,“心理病患者”应是心理医学研究的核心目标,至于对健康的普通群体的研究,也是为了建立一个可参照的标准和以心理保健的发展为目的。用另外一句话来说,治疗的需求也是个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
对于治疗师来说,研究健康者是为了得到治疗的目标参照,改善患者病态的标准;对于心理学家来说,研究健康者为的是对人类人格的全面把握。研究的需要不同,选择的侧重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