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就像第三只青蛙一样,当他们遇到凭借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时,他们不会去抱怨,他们相信,大危机中必然存在着小生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超越自己。就这样,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在拯救自己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又一次超越。
超越自己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生活标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这样,人只有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在琢磨为什么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只要活着,就有用处。人们应该静下心来,从自我出发,正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认清自己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然后不断地改进,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实现了自我超越。无形之中,自己已经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人了,这时候再去观察一下身旁的人,也许自己已经超过他人了。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做到这些的,所以,世界上的平庸之人还是占大多数。超越自我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灭自己的惰性,看似不起眼的惰性恰恰是使人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些时候,容易忽略的东西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鞋子里的一颗沙子,你或许不会在意它,可随着你的不断行走,就会发现这不起眼的沙子连累了你,让你感到吃力。
惰性亦如此,惰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安于现状,总是默默地生活着,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回家以后,看看报纸或电视,不知不觉中,就会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渐渐地,人就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反省,认为自己只有这么大的能耐,因为,羊再怎么吃,再怎么长,也不会变成骆驼。于是,惰性便在这舒适的环境中萌芽生长,最后形成了一张无形而又巨大的网,让人无法呼吸到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无法发展,更不可能超越自己。
一尘不变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不去超越自己的人,不懂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最终会落入平庸。一个懂得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因为大家能够从他身上看到勃勃生机,从而使自己得到感染。
犹太人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超越自己,由此可以体现出犹太人杰出的自我修养智慧,这一点值得借鉴。
犹太智慧点拨:
人活着就有价值,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创造价值。千千万万的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进步,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大智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2.心中的希望不灭
弹性和变化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的大脑保持新鲜。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为了生存,为了避开异族人给他们带来的危险,常规的办事方法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适用,这使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于是,当困难摆在眼前时,他们常常打破常规,以一种独特的眼光从侧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犹太人摸索着外出。他高一步低一步地走着,一个提灯笼的人向他走了过来。他们相遇后,这个人发现提灯笼者是一个瞎子。
他顿生好奇,问道:“你既然看不到东西,灯笼对你有何用处呢?”
“我提着灯笼走路,并不是给自己照明,而是要让走夜路又不带灯的人能够发现我。这样,我可以避免被撞倒。”
如果这位夜行人不向盲者提出问题,那么人们对盲者提灯笼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一部分人往往会选择这样一种观点:盲者即使提着灯笼,也无法看路。于是,他们就会觉得盲者的行为有些奇怪,令人难解。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很传统。在他们眼中,提灯笼就是为了照明,是为了避开凸凹不平的地面给自己带来的不便。而对于双眼失明的人来说,灯笼便是无用的。
可是,盲者对夜行人的回答却别出心裁,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干脆利落地回答了夜行人的疑问。对于盲者来说,白天与晚上没有丝毫的差别,他们走夜路被绊倒或跌入坑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即使在白天,也一样看不到路,对于他们来说,晚上提灯笼是别有他用的。
一位漂泊异乡的犹太人病倒在旅途中的一家旅馆里。当得知自己无药可治时,他请求馆主帮他处理后事,并叮嘱馆主:“在我死后,如果有人从耶路撒冷赶来找我,请帮我把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不过要注意一点,不要让这个人知道我在哪家旅馆病故。”
不久,犹太人死了。馆主礼葬了这个犹太人,他宣读了死者的遗言,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够保守秘密,让死者安息。然后馆主把这个犹太人的遗物交给教堂管事,让管事把遗物交给来此镇寻找死者的人。
住在耶路撒冷的儿子听到父亲的噩耗后,赶到了父亲去世的那个小镇。管事把他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后,便匆忙离开了。他急于找到父亲病死的那家旅馆,于是四处打听,但没人愿意告诉他。
他拿着父亲的遗物,在街头悲伤地走着,一个背着木柴的的樵夫从他身边走过。他赶紧回头,叫住了这个樵夫,把他的木柴买下,并吩咐:把木柴带到刚死不久的犹太人曾住过的旅馆。
樵夫找到了那家旅馆,偷偷跟在樵夫后面的犹太人的儿子也达到了目的。
这位犹太人的儿子在无奈之际看到了樵夫,于是心生一计终于达成愿望,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处于困境时,犹太人不相信走投无路,他们善于从事情的侧面入手,另辟蹊径,从而找到出路。
一次,哈瑟恩在一家小旅店过夜。由于店主不在家,又没有其他客人,整个旅店空荡荡的,只有哈瑟恩和店主的妻子。
饿了整整一天的哈瑟恩再也忍不住了,他向店主妻子请求:“麻烦您给我弄些吃的吧,我实在太饿了。”
店主的妻子看到哈瑟恩一副寒酸的样子,不屑一顾地对他说道:“尊敬的流浪汉先生,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我家没有东西可吃。”
哈瑟恩无可奈何又略带神秘地说道:“既然是这样,我要像我父亲那样做。”
店主妻子听了哈瑟恩的这句话后,觉得情况不妙。
她怯生生地问道:“那么,请问你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
“我父亲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不过,那是他应该做的。”哈瑟恩的语气中带有几分生气。
“上帝保佑啊,谁知道他的父亲会干出什么坏事啊,”店主妻子不由得猜想起来,“他的父亲会不会是杀人犯?太可怕啦。”
她稍作镇定,然后匆忙走进厨房,她给哈瑟恩做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她把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让哈瑟恩不必客气,尽情享用。
哈瑟恩终于饱餐了一顿,他兴奋地对店主妻子说:“好久都没有吃到如此美味的东西了!”
乘哈瑟恩在兴头上,店主妻子问道:“先生,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做什么?”
哈瑟恩毫不在乎地说:“我的父亲没饭吃的时候就去睡觉。”
看完这个故事,人们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哈瑟恩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紧紧抓住了店主妻子的心理,使店主妻子顿感不安,生怕哈瑟恩做出一些鲁莽之事。于是她只好让哈瑟恩大饱口福。
犹太人的思维就是如此,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出人意料并能有效地达到目的,由此可见犹太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在生活中偶尔会出现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使人束手无策。如果仍然依照既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势必得不偿失。此时,应该学习犹太人的这种做事智慧,在面对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变换思维方式,另寻出路,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人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这可从中国的一些未解之谜中发现。比如悬棺之谜,死者的灵柩被零落地悬挂在高高的悬崖上面,既无栈道通往此处,又没有空中运输工具,这些悬棺是如何挂上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巨幅壁画,君主衣服上的飘带能够长达六尺,作画人勾勒出的线条又非常自然,毫无断笔之疑。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些未解之谜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博大智慧。同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着先人的智慧细胞,我们也是聪慧的。能否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开发自己的大脑和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如果像犹太人一样,能够积极思考,必要的时候点燃智慧之火,就会攻克难题。
犹太智慧点拨:
即使是身处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也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自暴自弃,要等待希望的降临,或许在这走投无路处,就会绝处逢生。
13.将生命进行到底
生命很脆弱,但我们要坚持到底。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异常珍惜生命的民族。犹太人认为,上帝既然赋予人生命,那么,人就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够拥有生命,希望的光芒总能够照耀在他们的脸上。
犹太人中很少有人轻生。1980年,一个关于世界各国人口自杀率的调查统计显示,在以色列每10万人口中仅有5.6人自杀,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
为什么犹太人会有着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和谐,全家人能够和睦相处,犹太组织中的成员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遇到难办的事情时,他们会把困难告诉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团结紧密的犹太组织成员,然后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难题。
第二,犹太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想象力的民族,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索,即使碰壁也不灰心,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很早以前,有一个阿拉伯统治者,他对犹太人的成见特别深。空闲的时候,他总是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惩处犹太人。
有一次,他在自己统治的领域里立了一条规定:“任何一个犹太人进入我国领土,必须在守卫士兵面前停下,然后讲一些有关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说了谎,守卫士兵可以直接把他枪毙;如果他讲的是真话,守卫士兵可以把他绞死。”
这个残酷的统治者竟然想到了如此狠毒的方法来对付犹太人,规定刚颁布不久,一个犹太人就来到了这个王国,守卫士兵按照国王的吩咐,让这个犹太人讲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他回答道:“我今天来到这里,是要准备被枪毙的。”
他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竟把士兵弄糊涂了,他们向国王报告了这件事。
这个老奸巨猾的统治者也陷入了沉思:这个犹太人太狡猾了。如果我下令枪毙他,这就证明了他说了实话,而按照规定,说实话的犹太人人是要被绞死的;如果我下令绞死他,那么他说的话便是谎话,可按照规定,说谎的犹太人是要被枪毙的。
这个统治者无可奈何,为了能够服众,他没有惩处这个犹太人。
这个犹太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刻,并没有绝望,而是积极地思考,智慧使他免于被屠杀。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轻生的人。有人因家庭破裂而自杀,有人因生意失意而轻生,也有人因赌博输得倾家荡产而割脉自尽。这些人就这样匆匆而去,转眼间已白骨一堆。
试想一下,这些人既然有死的勇气,难道就没有活着的勇气吗?他们为什么还害怕活着呢?生死一念间。就在死前的那一刹那,他们的心中正进行着一场异常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斗争,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然而,就在那一刻,他们的心却如钢铁般冰冷,他们万念俱灰,为了解脱,草草了结此生。
生命是何等脆弱,生命又是何等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心头肉、掌中宝,他们总是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孩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选择轻生。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看透了人生,认为世界是灰暗的,世态炎凉随处可见,于是心灰意冷,渐渐地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热情,此时,绝望便踏着轻快的步子向人们袭来。然而,有的人看透人生,却不会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看透人生的人是能够把握住时代脉搏的人,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他们能够灵活应对,而不是绝望地走向死亡。
绝望的人是自私的人,他只知道无限制地从别人那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而不懂得回报。失望时就否定一切,包括这个世界。他没有想过,父母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他培养成人,周围的人是如何关心和帮助他,就那么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绝望的人是纯粹的傻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它,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好。然而,有些人的眼睛却被一粒沙子迷住了,他不愿意去把这粒沙子拨掉,也不愿意睁开眼睛。于是,他的心灵之窗就这样关闭了,永久地关闭了,任凭脆弱的心在他的身体内部逐渐蒙上厚厚的灰尘。其实,不费吹灰之力,他就能看到一个明亮的世界,但他终究没有这样做。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大雪纷飞的季节,一个山里的姑娘救了一位退伍军人,他们二人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不远处的牲口棚里,住着两只狼:凶悍的母狼和它的孩子。雪花漫天飞舞,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军人和姑娘与外界隔绝了,死亡在向他们逼近。因为,母狼已经无法再找到食物,他们成了它赖以生存的猎物。为了生存,他们在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同时,还要面对饿红了眼的母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然而双方并没有妥协,面对有着高智商的猎物,母狼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它特有的灵性不断地攻击猎物;姑娘和军人屡受攻击,他们虽然胆怯、恐惧,但是始终保持着理智……
整个故事突出了人与狼的生存信念,他们都想活着。
既然还有呼吸,脉搏还在有规律地跳动,就应该把绝望埋葬,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让这短暂的如同历史长河中一个浪花般的生命在太阳底下闪现出光芒。
犹太智慧点拨:
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第二章)要注意,陋习是你的绊脚石
犹太民族是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的民族。犹太人认为,个人修养的好坏可以从其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出来,恰当的语言行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犹太人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提高个人修养以及加强人际交往的方法。
1.人是平等的,切勿孤芳自赏
小孩会认为自己很重要,不成熟的大人也是这么想的。其实,即使你不存在,太阳也会从东升起,从西落下。
——犹太智语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信念:上帝只造了一个亚当,然后以亚当为模,创造出整个人类。上帝以亚当为模创造人类就是让人们明白,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或别人比自己优越,谁也不要吹嘘自己,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尊贵。因此,在犹太人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基辛格在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