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尤伯罗斯没有退却,他把承办奥运会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他愉快地签署了奥运会筹委会提出的协议。尤伯罗斯不是一个轻率的人,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他是不会签署如此重大的协议。
尤伯罗斯马上投入到举办奥运会的准备工作中,他在想着解决巨额资金的方法,他想到了电视转播权和奥运会期间的广告收入。
首先,尤伯罗斯决定利用各竞争对手的竞争心理获取高额的赞助收入。尤伯罗斯制定了赞助规定:本届奥运会只接受30家正式的赞助单位,每一个行业只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作为回报,赞助者取得在本届奥运会上某项商品的专卖权。世界各大公司都把在奥运会上的广告宣传看作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最佳方式,为了获得专卖权,各大公司拼命抬高赞助金额。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饮料供应商,历来是竞争对手,每一届奥运会上,两家公司都会进行正面的交锋。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百事可乐下了大的赌注,结果占了上风,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也提高了产品的销量。可口可乐向来以老大自居,一不留神竟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自然不会甘心,在这次洛杉矶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决心重振雄风,再次争回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
尤伯罗斯向两家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百事可乐严重低估了对手的实力,甚至还沉浸在莫斯科奥运会的胜利之中,思想麻痹,准备不充分。憋了一口气的可口可乐公司经过精心研究策划,早已胸有成竹,一开口就把赞助费提高到1300万美元,竟然高出底价3倍多,远远超出了尤伯罗斯的估计。大喜过望的尤伯罗斯立即批准可口可乐成为此届奥运会中饮料行业的独家赞助商。
笑纳了可口可乐公司的1300万美元后,尤伯罗斯又把目光对准了感光胶片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他报出的底价同样是400万美元。
柯达公司开始时也希望获得产品专卖权,但他们认为尤伯罗斯提出的400万美元的赞助要求过高,他们只同意提供100万美元,另外可以考虑赠送一大批胶卷。尤伯罗斯为了争取到赞助费,他亲自飞到柯达公司的总部,希望通过晓以利害的劝说,使柯达公司的总裁能够接受组委会的条件。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自恃资历和财力,没有做出丝毫的让步。柯达公司总裁满以为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技术优势,即使不改变条件也可以获得独家赞助权,他们在等待着尤伯罗斯的让步。
柯达公司的总裁们把事情估计得过于简单了,一向注重搜集商业信息的日本人决心抓住此次难得的机会,一举打入美国市场。富士公司的决策者们立即进行分析研究,并派出专员和尤伯罗斯讨价还价,最后富士公司以7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独家赞助权。
“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日本人抢占了自己的市场,一向自以为是的柯达公司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事情。当柯达公司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准备发起反击时,为时已晚,富士胶卷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为此柯达公司广告部的经理被撤职。
在奥运会的汽车广告方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等几家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都竭尽全力争取这“惟一”的赞助权……
根据尤伯罗斯的统计,企业赞助共计获得3.85亿美元,高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总赞助费用的40多倍。由此可见,抓住并利用好现有资源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拍卖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这项专利拍卖的价值确实难以估计,最初时候,尤伯罗斯的工作人员将最高拍卖价定为1.52亿美元,但尤伯罗斯认为太低,立即予以否定。为了确定适当的价格,他亲自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价格,又仔细分析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报价,最终确定2.5亿美元为拍卖底价。他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此打破了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
根据规定,奥运会开幕前,奥运圣火要从希腊的奥林匹克点燃,经空运到达纽约,绕行美国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全程共计1.5万公里,途经41个城市和近1000多个乡镇,全程通过接力的形式传到洛杉矶,然后在开幕式上点燃奥运圣火。
尤伯罗斯同样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发现很多人渴望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跑,并把它当成值得夸耀的事情,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公开出卖参加奥运圣火接力跑的权利,并规定凡是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1英里,须交纳3000美元。
世界舆论为之哗然,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但他坚持自己的做法,尽管如此,仍然有大批美国人积极报名参加,最后尤伯罗斯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筹款。
另外,尤伯罗斯别出心裁地设立了“赞助人计划票”,凡愿赞助2.5万美元者,在奥运会期间每天都可获得两个位置最佳的看台;如果想到奥运会的运动场上做生意,每家厂商必须赞助50万美元。结果,有50家厂商争相赞助。与此同时,组委会还发行了各种纪念品、吉祥物。
奥运会筹办期间,尤伯罗斯想尽一切办法,节省、筹集奥运会开支。1932年洛杉矶曾经举办过奥运会,以前的一些体育设施依然保留着,所以,尤伯罗斯雇人将这些设施修缮一番后,然后继续投入使用。
为了节约开支,尤伯罗斯只聘请了2000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其余的全部是热爱体育运动的志愿者。仅这些方面,尤伯罗斯就节省了一大笔钱。
奥运会日益临近,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洛杉矶装点得十分漂亮。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体育设施焕然一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尤伯罗斯用自己的“杰作”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都表示非常满意。他们拉住尤伯罗斯的手说:“本次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简直是无可挑剔。”
本届奥运会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共有7960名运动员参赛。奥运会期间,各方面的组织筹备工作非常到位,观众十分踊跃,门票供不应求。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本次奥运会上,曾经被美国视为冷门的足球比赛,观看人数竟奇迹般的增长几倍。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中,现场的观众几乎挤满了过道。与此同时,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都在第一时间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激动人心的比赛和精彩的闭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运会结束以后,观众对此评价甚高,尤伯罗斯如释重负。在记者招待会上,他高兴地宣称,本届奥运会改变了以往亏本的现象,第一次赢得了利润,但由于盈利数目巨大,目前仍然在统计之中。一个月后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对外界宣布了盈利的具体数字: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尤伯罗斯确实可称为经营天才,在这次奥运会上,他的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了。他不仅把奥运会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改变了以往的亏本现象,并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以后奥运会的举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尤伯罗斯是犹太商人中的一个代表,是犹太人推崇的杰出人物。
犹太智慧点拨: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借助资源成就事业的经营方式,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志于成功的商人,要合理利用外界资源,不要让成功和财富从自己的身边悄悄溜走。
4.协调劳资关系,名利双收
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
——犹太智语
犹太商人不仅擅长经商,而且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聪明的犹太人十分注重人脉关系的建立,在商业活动中,犹太人更善于化敌为友,为了在员工和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们会投入大量的金钱、情感。
在美国东部的一个小镇上,犹太人摩西开设了一家服装店。受“反犹偏见”的影响,一天,一群小孩子聚集在他的店铺前,一边玩耍,一边骂着:“犹太鬼……犹太鬼……”摩西笑了笑,丝毫不予理睬。傍晚,小店即将关门前,令所有小孩想不到的是,摩西竟然给每个小孩2毛5分钱,还向他们道谢。孩子们面面相觑,接过钱都走了。
第二天早晨,这群孩子又来了,他们一边玩耍,一边不时地喊着“犹太鬼”,但声音已经没有第一天那么响亮了。
到傍晚时分,摩西又给每个孩子1毛5分钱,同样向他们道谢,孩子们高兴地接过钱跑了。
到了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吵闹,已经很少听到咒骂“犹太鬼”的声音了。他们似乎只是为了得到那不多的“外快”。傍晚十分,摩西只给了他们每人1毛钱,孩子们脸上呈现出不满足的神色,但还是收下了钱。
到了第四天,这群小孩又来玩耍、吵闹。但到傍晚时,摩西却双手一摊,不再给钱了。
孩子若有所失,但也找不到发作的理由,不禁怯怯地问道:“大叔,您为什么不给我们钱了?”
摩西微笑着回答说:“孩子们,我很感谢你们为我宣传。天色不早了,快回家吧,再次感谢你们为我的服装店所做的宣传。”
从此以后,小孩子们再也没有到服装店前大骂“犹太鬼”,服装店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店里购物。
以上故事可以反映出犹太人摩西的高明之处,他的行为使孩子们扭转了反对犹太人的态度。受社会上反犹主义的影响,小孩们最初前来咒骂犹太人的行为多多少少带有盲目性。对待孩子们,无论是用咒骂还是恐吓,只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反犹情绪;如果诉诸武力,只能激化矛盾,甚至可能酿成反犹暴乱。而摩西对孩子们不打不骂反而给钱,他的行为感动了孩子们,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彼此间的关系。再者,摩西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们自发的反犹行为,转变成了争取犹太人的赏金的“打工行为”,然而随着报酬的递减,“打工”的积极性也递减。因此,当孩子们称“犹太鬼”为“大叔”的时侯,他们在感情上已经和摩西相当亲近了,并且认同了自己“打工仔”的身份。
其次,孩子们的胡闹是帮助小服装店做广告。虽然在美国反犹主义有一定的市场,但美国人更加讲究实用主义。美国人很喜欢犹太人设计制造的服装,服装广告甚至以“犹太人生产的”为号召。在美国,男装的85%、女装的95%都是在犹太人的服装厂中生产的。美国人普遍能够接受犹太人设计的服装。所以,孩子们反犹主义示威闹得越凶,犹太服装店的名声也传得越远。
犹太商人不仅善于处理对外关系,也擅长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犹太人具有悠久的慈善传统和强烈的社会公共意识,这些使他们在现代的劳资关系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贡献。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建立了大量的“血汗工厂”,由于工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使劳资关系严重对立,工厂罢工此起彼伏。资本家也意识到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绝不适合资本增值。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改善劳资关系的问题便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最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变革劳资关系的运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劳资关系的各种经济法规相继出炉,包括最低工资、养老金、失业补助等。这一切表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是符合资本发展要求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完善劳资关系过程中,不少著名犹太企业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改善了与员工的关系,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中英国的犹太化工企业家蒙德的努力和尝试值得参考和借鉴。
路德维希·蒙德是犹太实业家中与众不同的一位,他不是靠商业技巧,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化工实业的。他的独特的经历使他对改善劳资关系有着更深的见解,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839年,蒙德出生于德国卡塞尔,后移居到英国。在学生时代,他曾在海德堡大学和著名化学家布恩森共同工作过一段时期,他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化学方法。由于他的专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回到英国后,他萌发出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想法。
蒙德在柴郡的温宁顿买下了一块地用来建造厂房。当地居民反对他在那里建厂,并拒绝蒙德的雇佣,面对工人短缺的现状,蒙德不得不雇用爱尔兰人。建厂期间,他每天必定亲自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为工人排忧解难,鼓励工人加快施工进度。他不时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兄弟们,不要称呼我为先生,我不是绅士!”蒙德和工人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蒙德在积极建设工厂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化工实验,以求完善制碱方法。为了早日获得成功,他搬进了实验室,昼夜不停地研究、实验。经过思考分析和多次反复的实验,他终于突破了技术上的难关。庆幸之余,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厂房的建设之上。为了方便联系工人,他在卧室的窗户上安装了一只铃,在铃上系一根长长的绳子,直接连到厂区,这样,即使夜晚工厂发生事情,工人们也能及时地和他取得联系。
1871年,蒙德的化工厂建成了,刚开始时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蒙德并不气馁,他试图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在惨淡经营之余,蒙德的最大兴趣就是在实验室工作、研究。工夫不负有心人,1880年,蒙德终于取得了一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成本大大降低,产量增加了3倍,工厂开始盈利。1881年,蒙德雄心勃勃地吞并了一家竞争对手。此时的蒙德更加信心十足,他决定大干一场。随后,蒙德和他的主要合伙人约翰·布隆内尔一起,把他们的工厂更名为“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当时公司已拥有五万英镑资产,经过短短几年的迅速发展,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制碱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