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当干部——班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作为学生干部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呢?这是每一个班主任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一个称职而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进行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内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这也是班干部的根本素质,因为它决定着班干部工作的大方向,班干部一定要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观察、处理问题的前提和依据。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处在人生观的探索、选择和定向阶段。因此,班干部在学校期间用何种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于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在探索、选择和定向过程中不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班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班干部只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正确处理好诸如工作与学习、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带领同学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中小学期间,学生们对新事物特别敏感,对新的理论观点容易接受,很可能同时受到几种人生观的影响。例如,有的同学受享乐主义人生观影响,追求高消费,吃、穿、用都必须是名牌,都必须上档次,够品味;受拜金主义人生观影响,迷恋“金钱第一”,成才意识淡化,糊涂地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只要家中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东西;受实用主义人生观影响,追求“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还有不少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我就是小皇帝、小太阳,大家应该为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人生观。
班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人生观的基本原则,把奉献、创造和奋斗立为终生追求的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确立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推动工作开展,还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率先垂范,带领同学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认识和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或观念。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应当看一个人在其人生目的、人生理想指导下的行为活动的意义和行为活动的结果,班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努力在工作学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道德素质
道德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道德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体要做到: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反映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行为准则,都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社会公德素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日常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素质;公共场所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素质;保护环境资源方面的素质。班干部必须做到与同学、与亲友、与他人之间相互尊重,协作互助,助人为乐,维护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遵纪守法,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定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以及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完成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班干部应该热爱本职岗位,尽到班干部职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同学,奉献社会。
3.家庭道德
家庭道德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对于班干部来说,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与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我国历来拥有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其中,尊老爱幼,而且还要尊敬其他长辈。良好的家庭美德是每个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对每个班干部的基本要求。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心理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综合品质。心理素质健全的主要标志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健康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与能力素质。班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的认识能力
认识是指人对事物认识与理解的心路历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学习等心理现象。班干部应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即要求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丰富的想像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些能力表现在班干部的学习和工作中,通常具有较好的方法和效果。
2.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躯体保持健康,而不良情绪则使人心理活动失衡。健康的情绪主要指:首先,积极情绪占优势,班干部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可使人充满活力,也可以消除学习、工作带来的疲劳和不适应;其次,要合理调节情绪。班干部凡遇到工作不顺心时会情绪低落,焦虑万分,如果不进行合理调节,就会对学业成绩和工作效率造成影响;第三,情绪要保持稳定。在一定时期没有特殊刺激的情况下,班干部的情绪应相对稳定。如果无缘无故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显然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3.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动,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坚强者具有较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能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和坦然地面对挫折;而意志薄弱者缺乏主动性,优柔寡断,害怕困难和挫折。对于班干部而言,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主动制定目标,才能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4.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干部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私自利,心中有他人,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并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不固执己见。如果班干部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将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甚至阻碍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此外,班干部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只有将上述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健全、健康的心理。无论哪一方面的因素丧失,都会危及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障碍。
四、一定的组织能力
所谓组织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各项计划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活动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上,有效地、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能力。学会组织就是要求班干部要学会组织各种丰富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对于班干部而言,组织水平对其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沟通班内同学、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的纽带和桥梁,又是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就要随时准备接受学校和老师们交给的任务,就得随时准备筹划组织班内活动,因此,学会组织,拥有组织能力对于班干部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而且,学会组织有利于提高班干部自身的素质。如果班干部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并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就能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组织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它需要班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日积月累。当然,究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当班干部,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需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探索。还是那句话: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遵循必要的选拔原则
一个班级是不是具有凝聚力,首先要看这个班级有没有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少年儿童不是天生的“干部材料”,所有的“好干部”都是班主任心交心、手把手教出来的,都是班主任大胆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班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关乎现时班级的走向,而且关乎他们自己将来人生的走向。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在他们的学生时代都担任过班干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和老师培养了他们。那么,班主任应该选用哪些人担任班干部呢?
班干部选拔培养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选拔任命班干部要遵循公平竞争、民主选举原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班主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担任班干部的潜质,应该给每个同学创造机会。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班主任不要忙于任命班干部,可以采取每人担任一天班长、每人担任一天学习委员、每人担任一天劳动委员的办法,一个星期让全班同学评议一次。等到人人轮过一次,班干部的人选自然就会水落石出,这时候通过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民主选举就可以选拔出称职的班干部。
第二,培养班干部要遵循指导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示范性与训练性相结合、实用性与合理性相结合、民主性与制度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指导性,就是班主任要对民主选拔出来的班干部进行思想品德、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适时指导;所谓实践性,就是班主任要放手让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各司其职,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大胆实践,做好本职工作。班干部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来源于丰富的实践。
所谓示范性,就是班主任可以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给班干部的管理提供范例和标准,先让班干部“照葫芦画瓢”,在此基础上思考创新;所谓训练性,就是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设置情境,以主题班会和课外小组活动的方式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如以下例子:
在一次地理课上,某班学生小陈因为不服从批评与老师发生争吵,导致上课时间浪费了20分钟。事后地理老师想找小陈谈话被小陈拒绝,地理老师不得不叫来小陈的家长,可是小陈是个犟脾气,对地理老师顶撞得更凶,家长和地理老师都很尴尬。班主任了解到,小陈顶撞地理老师是因为地理作业没交,在全班面前被点了名,并又感到自己受到了地理老师的挖苦,觉得地理老师伤了他的自尊心。当时班干部中有人劝小陈不要跟地理老师吵,但小陈不听,直到有人大喊一声:“不要吵啦,我们还要上课呢!”小陈才停止了与地理老师的争论。
班主任认为,在学生与老师闹情绪的时候,同学的劝说比老师的压制更有效,班干部在协调师生关系方面比老师更能干。因此,班主任决定近期召集所有的班干部开会,讨论班干部怎样协调师生关系的问题。他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没有看到身边的老人而没及时让座,受到了几个老人的挖苦,你是与这几位老人吵架呢,还是立即站起让座?最好的选择是什么?然后让班干部据此发挥想像,编一个小品在班会上表演,班干部们表演的小品很成功。事后,班主任又让班长通知几个同学找小陈和地理老师作了一次沟通,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班级里以后再也没有发生师生争吵事件。
所谓实用性,就是班主任提供给班干部的方法和示范是容易操作的,操作起来是有效的;所谓合理性,就是班主任提供给班干部的方法和示范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有些方法是实用的,但绝不是合理的。比如,让班干部暗中找人记下违纪学生的名字,然后由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处罚,再张榜公布,把违纪学生打上“耻辱柱”。这种方法固然有威慑作用,对管理班级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绝对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而是不合理的,应当摈弃。
所谓民主性,就是班主任应该要求班干部接受同学的民主监督,每个月在班里进行一次同学对班干部的民主测评;所谓制度性,就是班主任应该发动学生给班干部制定规章制度,让班干部明确自身职责,提高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建设共青团支部和少先队中队工作。团队建设是建构和谐班集体的重要内容。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和发挥着重要作用,共青团员们曾经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战歌。怎样将中国共青团的光荣传统与当代青少年生活实践和中国目前转型期社会特点结合起来,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共青团?怎样在班集体中发挥共青团的先进作用?这是每一个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先进作用的班集体,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和谐班集体。
少先队作为小学和中学低年级阶段的少年先锋队组织,在建构和谐班集体中同样处于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该重视班级团队建设,使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在集体中充分发挥先锋队作用。班级团队建设主要包含两大任务:(1)打造组织先进性,倡导、督促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履行团章、队章,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实在日常的为班级服务、为建构和谐班集体出力流汗的实际行动中;(2)按照章程要求,培养、发展新团员、新队员。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前面曾经论及到,班干部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那是否意味着只有“好学生”才能当干部呢?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班级里有个叫策的小男孩,长相清秀,文静而胆小。虽然他听话懂事纪律好,但他的头脑不算聪明,成绩也一般。在我眼里是一颗并不闪烁的“小星星”,于是我这颗“太阳”并没有给这颗“星星”过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