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做班干部的热情
有时候,一个班级的风气沉闷得让人惊讶——没有人愿意出来为集体做事,没有人愿意当班干部,该怎么办?
这时候,班主任首先要冷静。要知道,没有人不愿意被人关注,产生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对原来的班级和班主任肯定失望过。这个时候,班主任除了对他们推心置腹,和他们坦诚交往,找出原因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我曾接过这样的一个班级。我在开学的前三天,分层次、分批次地把学生请到我办公室里来谈心,搞一些娱乐活动,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他们不愿意来,我就制造机会,真诚地请他们帮我一个忙,和我一起做一些事情。由于交往多了,他们的话也就多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了解到,这个班集体冷漠的原因是以前班主任过于看重个人得失,常常借一些活动的机会,要班干部从同学中收取活动经费,但是没有用多少,同学对他很有看法。班干部怕老师,又怕得罪学生,所以谁也不愿意出来做事情。更让他们伤心的是上一个学期放假之前,这个班与别的班发生了冲突,自己班主任反而帮着别班讲话,他们伤透了心。
一个班级不能够没有热心人,集体需要大家来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了解到他们冷漠的原因之后,我在班上发表演讲,坦率真诚地把我的看法给他们说出来。我告诉他们,不要因为一次伤害,就认定整个世界都很坏;不要因为一次遭遇风雨,就怀疑蓝天白云的存在;不要因为做过噩梦,就认为明天不会再来……我的演讲激发了大家的热情,让他们对自己有了一次全新的审视。
于是,我趁热打铁,坦然地说出了我对这个班级的看法。对集体的弊端,不要隐瞒,要坦率,不是针对具体某一个人的评价,就不会伤害那一个人。我委婉地提出了我个人对冷漠班级的失望,真诚地表达了我的伤心。学生们明显是被我的真诚感动了。
在受感动的时候,学生情绪容易鼓动起来。但是我不能够仅仅满足于以情感人,我是他们的班主任,自己应该比他们更有理智。我应该在感动中把我所追求的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因为建好一个班级,仅仅是有热情还是不够的。这时候,我顺势提出我对建设一个美好新班级的构想,请他们仔细思考我的建议。我告诉他们,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营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
接着,我乘胜追击,把做班干部的好处阐释得淋漓尽致。当天晚上,我又给他们开展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个人能力的专题讲座,点燃他们锻炼自己的愿望,激发他们参与班级实践的兴趣。为了让他们自愿地、踊跃地推荐自己,我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推荐自己和怎样客观地评价别人的方法。
我告诉他们,自我推荐的方法有:(1)我打算竞选哪个职位。(2)我准备如何干好这个工作。(3)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同时,我还告诉他们如何去考察评价别人的工作能力。我引导学生在推荐别的同学的时候,仔细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你为什么推荐他。(2)你认为你所推荐的人适合干什么工作。(3)你对他的信任度有多高。
很多人陷入了思考,晚自习下课之前,就有十六名同学交上了自我推荐书。
这还不够,我要营造出一个竞争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来竞争同一个岗位,这样选出来的班委才有成就感,也才有压力感。
李非非同学要求当地理科代表,但是竞争这一职位的同学有四个。她是班里最小的学生,我让她发表演说。她说自己地理从来没有及格过,希望借做地理科代表的机会,能更多地和老师沟通、向同学学习,同时希望借这个压力来让她有所进步。最后她诚恳地请各位地理高手把机会让给她,并请大家指导、监督她的工作。如果她做得不好,她自愿接受批评。她的演讲坦率真诚,不作假,大家都把自己神圣的一票投给了她。
陈楠和付亚萍同时竞选体育委员这一职位。陈楠说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得过体育全能冠军,他能带领同学们把体育成绩搞上去。小女生付亚萍说,她有管理能力,能管好“三操”,有能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还能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这样由全班同学一致通过:陈楠负责提高班上的体育成绩,当体育部长;付亚萍负责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作体育委员。
就这样,新一届的干部班子就在同学的自荐和推荐中诞生了,而且班委工作积极性很高,同学支持率高,班级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期末全校综合测评时,我班获得了第一名。
怎样调动学生当班干部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心态融入班集体?案例中的班主任的成功做法就值得借鉴。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记住:
(1)感动别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先感动起来,在感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
(2)告诉他们,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营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
(3)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来竞争一个岗位,这样选出来的班委才有成就感,也有压力感。
解决好优等生拒当班干部的问题
优等生拒绝当班干部,这种自身意愿本无可厚非,但令老师们担心的是孩子们认为为集体出力、为集体办事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样自私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再优秀,我们也很难说他以后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所以,对这种个人意愿的教育就上升到一个思想教育的高度。面对越来越多、出现“生锈”苗头的“好钢”,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便成为了一个重点话题,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优等生拒绝当班干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怕耽误学习,自己不想当;二是家长担心孩子当班干部会分心,家长不让当;还有一个就是孩子怕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胜任,所以不敢当。这三点中,通常又以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居多。
班主任想解决问题,首先就应找准突破口。就这个问题而言,弄清楚孩子拒绝当班干部的原因,就是突破口。
考虑到一些孩子并不善于或并不乐于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建议老师们首先从“边路”突破,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孩子周围的人来了解孩子的情况。比如,询问同学,以便掌握他对当班干部的看法,以及他为人处事的一贯表现等;或者询问家长,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拒绝当班干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准确知晓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若是家长不支持,那么首先应该设法说服家长,为孩子扫清思想障碍,但若是家长本无意见,只是孩子单方面的想法,那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协助者了。
有了前面通过“边路”突破所掌握的一些情况,老师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受年龄的限制,很多时候孩子们想事情、看问题都不够全面,他们可能会片面地认为当班干部会分心、影响学习,从而产生了拒绝当班干部的想法。所以,老师应该对当班干部的好处这一端增加筹码,促使学生重新平衡这种利弊关系。引导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一味地讲大道理,效果多半不会好,最好就举身边的例子,若身边的确没有例子,也不妨设想一些“善意的谎言”,编造合理的故事。通常老师的针对性引导会使孩子心里碰出火花,他可能就在动摇中,这个时候,老师的工作千万不能到此为止,要乘胜追击,使这点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老师必须暗中有意地给孩子机会,让他不自觉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比如,让他主持一次班会,领一次晨读,管理一节自习课或是带领某一小组搞一次扫除,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若是孩子表现出色,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他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品尝到这种成功的滋味,再加上老师前面的直接引导带给他心中的小火花,此时,孩子就不会再有抵触心理了。这个时候,让其任上一官半职,孩子会很欣然地接受。可若是孩子在几次活动中表现并不很出色,这时,老师就应该主动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帮他出谋划策,然后给他一个新的任务让他继续尝试。当然,也许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本身管理和领导能力就不是很强,那老师们也不能强求,否则一旦连续失败,对孩子身心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反而得不偿失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侧面了解,当面引导,还有专项锻炼,孩子们一般会欣然地接受班干部的职务,但老师的工作还没有到停下来的时候。因为,刚刚经历了这么多思想斗争的孩子,在担任班干部的日子里,心理还比较脆弱,所以老师还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以助其一臂之力。孩子取得了成功,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去表扬、去鼓励。而孩子一旦失败了,老师就更应该和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一起制定下一步计划。总之,孩子当班干部后的沟通一定要做得到位,老师必须时时观察孩子心理、思想的变化。
如今的校园里,优等生拒绝当班干部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当不当班干部是小事,但愿不愿为集体贡献力量却是大事。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教会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沟通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参谋和助手。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教育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工作。而要做好以上几项工作,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该怎样和班干部加强沟通呢?
一、树立“顾问”形象
班主任常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工作计划,了解班级总工作目标和具体目标,弄清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办法等。如指导班长主持召开主题班会,初期得先帮助拟好发言稿,供“照本宣读”;后来要求按拟好的提纲性发言稿主持发言;再往后就要求能根据班会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即席主持、发言。有了基础后,就可交付整个学期的行事历,让他按要求独立进行,班主任则在班会上细心聆听和冷静观察,协助班长抉择,而不是插手干预或建议改弦更张,从而使他得到真正的需要:不是经理人,而是顾问、盟友。
若班干部把事情搞砸了,也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在《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又如当某班班干部按学期计划准备召开“我们不做小皇帝”主题班会时,却临时了解到老师反馈的信息——班里“疲于课堂发言”陋习严重,遂改为展开以“如何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为主题的大讨论。这时,班主任及时出面当班会课的“顾问”,协助班干部仔细分析“疲于发言”的原因,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努力”、“贪看电视,上课精神不集中”,进而更认识到这种风气的危害。于是,班干部们确定了召开由班干部到全体同学深入自查自纠的逐周主题班会——“如何树立正气”。这些主题班会的成功,使得班风、学风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推行“言谈落笔”
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而班干部的上课及活动时间也排得很紧凑,这就给双方沟通造成一定的困难。班主任可以把来不及当面说清的话或不想说出的话写下来,然后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下交给班干部,其“震动性”作用是明显的。“把话写下来,话的分量便会增加。”如每学期初,班主任给每位班干部配发相应的“工作记录本”。明确写好“主要职责”,要求及时记录工作开展情况和感想等。每逢班委集会,班干部们就携带各自的“工作记录本”,交流记录经验,提出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陈述工作中的收获,记载最新的工作任务部署。这种做法对班干部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三、营造“聆听气氛”
作为班主任,平时在班上习惯了以己为中心的发言,一旦让自己坐下来细听别人诉说,尤其是别人还说不清楚之时,便成了件别扭的事。班主任必须设法让自己与班干部一起,尽力使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笼罩着一种“聆听气氛”,并致力让大家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事。待习惯成自然后,班干部只要遇事想找人商量,自然就会来找班主任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充分抓住班干部集会的聚议机会,使大家都学会做到留心听人发言,即使是在有不同意见时,也可使发言者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实践表明:“聆听气氛”下的班干部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非完全受班主任控制,班主任使他们拥有一片真正独立自主的空间;在职责之内的事,班主任并不是事事过问,而是要自己充分发挥才干;无论是遇事能顺利解决之时,还是遇事不知所措、需寻求帮助之时,或是做事失败之时,都能在一个“聆听气氛”中轻松自如地诉说和得到满足。
四、尝试“非正式”谈话
所谓非正式谈话,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边活动,一边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专门找学生谈话。班主任通过非正式谈话与班干部进行交流,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非正式谈话,会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舒畅。这种交谈的机会,几乎能从所有共同相处的活动中获得。如一起骑自行车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一起散步时,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或野炊等课外活动时,都可以进行非正式谈话。在非正式谈话中,常会因活动进行中的某个细节或话题,转而谈到某位同学或班级情况,以随意闲聊的形式,插以严肃讨论,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
班干部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同学有着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乃至言语行动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班主任应有计划地找班干部谈话,了解情况,沟通思想,提高自己管理班级事务的水平。
与班干部谈话应找恰当的时机。可在课余参加学生活动时,找学生谈谈;也可提前向班干部说明谈话目的,约请他们在准备之后来谈;也可趁班干部找班主任汇报工作时,等他们汇报完后,留下交谈。总之,谈话应很自然,不使对方感到突然。
与班干部谈话,还要平等相待,虚心请教。班主任应放下架子,消除“我是班主任”的意识,对自己的学生也应彬彬有礼,虚心求教。这样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赢得学生的格外敬重,更乐意向你说实话。如果班主任没有聆听的精神,是调查不到学生或其他任课教师的真实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