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场
【摘要】高校学分制的实行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学生宿舍、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网络利用、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学分制;挑战;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分制将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学年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实行了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学分之后,学生进入不同的教学班级学习,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已“名存实亡”,从而使学年制下赖以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载体和平台失了应有的功能,给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学分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校原有学年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一般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行政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综合测评作为学生奖惩评价的衡量标准。实行“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分制条件下,新生进校后也进行班级的划分,但是随着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程的不同,学生每学期都会进入不同的教学班级学习,原有班级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从而使学年制下赖以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载体和平台失了应有的功能。由于这种班级概念的淡化,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其一、信息传递难。学年制下全班同学有一张统一的课表,上课教室、时间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相关的教学信息、管理规定、文件精神、通知等一般都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以年级会或班会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传达,而实行学分制后,由于每位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个人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喜好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其上课的时间、地点也不尽相同,造成相关信息难以传达。其二、管理考勤难。学年制下,全班同学遵循一张课表并都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上课,课堂考勤一般由班长或学习委员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点名,辅导员班主任可以按课表进行考勤抽查。学分制下,按行政班级进行上课的情形很少,甚至没有,因为学生通过自主选课,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的个人课表,造成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会在不同的地点上课,而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上课的学生可能会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年级或行政班。这样,班干的点名,辅导员的抽查都已经不切实际,而由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考勤却又存在着诸多不便。例如,同一份考勤记录较难送达到所有上课学生所在的不同院系。其三、评奖评优难。学年制下,各高校都以综合测评作为奖惩学生的标准,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一般都涉及德育(思想品德素质)、智育(学习成绩)、体育、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这种以行政班级为基本单位来搜集各种原始数据进行测评的方法,随着班级概念的淡化,也将困难重重。由于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在同一个时间段,每个学生所修课程的门数,以及所修课程的难易程度都不相同,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可比性变小,并且对德育素质也难以进行打分,造成学生评奖评优工作难。
(二)对党团等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学分制下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较分散,而且允许提前或滞后于标准学习年限(4年)毕业,允许停学创业等,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变大,班集体的概念也逐渐淡化,造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开展。修满相应学分就可提前毕业也会使学生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分的取得,忽视理论课、政治课的学习,出现不愿从事班级等社会工作,政治觉悟低的现象。在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中,也因班级成员间的关系松散,使得依赖于年级、班级而组建的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难开展。诸如组织发展党员的学生座谈会,支部大会,预备党员的考察等活动都因失去了原先的工作环境而变得生疏。
(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范围内自主地选择所修的课程,从而区别于学年制下的同一班级、同一课表、同一时间、同一进度的学习形式。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过去习惯在老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一旦需要自己独立地去安排个人学习的时候,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可形成学习上的障碍。这种学习上的自主性,课程选择的随意性,也使得学生之问平时的接触和交往变少,同学问的关系和感情变得冷淡,再遇到经济上的贫困,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的不适应等多方面原因,就有可能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二、学分制条件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选课制、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在横向(班级间)和纵向(年级间)上的流动性变大,还以班级作为基本的教育管理单位,已无法完成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学分制下的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学生社区,将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和新途径。
(一)以学生宿舍作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立足点
新生进校后都要进行行政班级的划分和宿舍的分配,其中行政班级的成员因每学期的个人自主选课而进入多个不同的教学班学习。实际上无论是教学班还是行政班都因成员的流动性,成员关系的松散性以及时空的不统一性而无法组织集体活动,也就不可能再成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切入点。相反,宿舍的成员较稳定,流动性不大,而且无论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呈现多大的多样性,毕竟早、中、晚都会有接触和交流,从而为集体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创造了条件。在成员的关系上不像行政班那样松散,宿舍内部以及相邻的宿舍成员之间,关系都较紧密,几年的大学生活会使大家相互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以学生宿舍为立足点,以若干宿舍或若干楼层为标准,确立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并配以辅导员和相应的学生干部,进行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弥补学年制下以班级为基本教育管理单位的不足。
(二)加强学生社区建设,构建党团教育新体系
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工作的重心移向了学生宿舍、学生社区,相应的党团工作也可以从宿舍和社区人手,以解决学年制下的学院设党总支,年级、班级设党支部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模式。可以考虑将同一院系、同一专业的学生集中安排于一幢或几幢宿舍楼居住,在此基础上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分团委,在相应的宿舍楼或楼层设党支部、团总支,逐级分管学生党团工作。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来看,同一幢宿舍、同一个社区内的学生在时空上相对集中、统一、稳定,这也为政治学习、学生党员的发展、预备党员的考察等众多支部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现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舞台。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走到一起,学生自进校入团至毕业都作为一名会员自发地、积极地参加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这样一个人员稳定、活动易于开展、成员间关系紧密的集体组织可以发挥学年制下班级的一些功能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其一、学生社团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阵地。例如一些高校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社团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和讲座、专题征文、交流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修养水平。其二、学生社团繁荣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学生社团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志向有选择地加人社团,通过参加社团的特色活动,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三、学生社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缓和了非学习性因素造成的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学分制条件下,同学间的交流少,隔阂多,更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学习与成才。但在社团内部,全体会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相互接触和交往的共同语言和文化氛围,长期的社团活动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了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同学感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品质的锻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和管理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上网的人数和频率在不断增加。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管理,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解决因学分制的实行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带来的一些不便和冲击。学校可以在网上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栏目,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通过网络开设博客、邮箱、论坛等,进行个别事务的处理和心理辅导,既可以克服时空的障碍,还可以避免某些问题当面交流所带来的尴尬,从而拉近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
三、提高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行学分制后,打破了原有以院系、专业、年级和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的传统模式,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挑战。努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准确掌握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为了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除必备的工作能力、管理的方法和经验等基本素质以外,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熟悉所在院系学分制条件下教学计划的安排,专业知识的结构;要掌握学生选课系统的操作方法,选课的注意事项及技巧,能够解答学生选课中出现的问题并协助学生完成每学期的选课活动;要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