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循声望去,不知何时七姑已立于身后。
莫老五惊喜异常,叫道:“七儿!”辛怜道:“夫君,别忘了你的承诺。”莫老五道:“什么承诺?”辛怜嗔道:“你说过只要救活七姑,你就娶我。”
七姑忽然泪涌满眶,道:“大将军,让我去死!”
辛怜愤愤地道:“什么话!”
这日黄昏,莫老五三人来到亭口山西岐兵阵前,被有莘氏和西岐众将接住。
有莘氏虽然摆下“天绝阵”,但乌子卅并不入阵,有莘氏心急如焚,盼着莫老五早日到来。有莘氏已知辛怜自择佳婿,有莘氏一族乃名门望族,辛怜贵为御妹,双方门当户对。丈母娘疼女婿天经地义,有莘氏竟不顾母女重逢,先朝莫老五相看半天,自然越看越喜欢。西岐众人并不知莫老五的真正来意,却知他是朝廷的“辅国大将军”,又是有莘氏未来的女婿,也都满脸喜气,施礼相见。七姑曾代尹晴给有莘氏传令,彼此都熟悉,互相行了礼。
莫老五被前呼后拥迎入大帐,有莘氏请众将散去,帐内只余辛怜、莫老五和七姑。
有莘氏压低嗓音说道:“大将军,我等皆为圣道中人,不必讳言,请问大将军有何破敌之策?”莫老五道:“适才看了军帅所布之阵,可谓神鬼莫测。”有莘氏道:“布阵于仓促之间,哪里能摆出真正的天绝地断?”莫老五道:“乌子卅知军帅善布兵阵,断不会轻易前来破阵。”有莘氏道:“不错,老身千方百计引诱,乌子卅就是不入阵,我已无计可施。”说到此停住,示意莫老五继续往下说,莫老五道:“军帅,何不逼其入阵。”
有莘氏忙问:“如何逼之?”
莫老五道:“乌子卅没有率兵直取岐山,军帅一定知其原因。”有莘氏道:“一路山地,运输不便,冒然进兵,粮草难以接济,所以乌子卅想在边境决战。”莫老五道:“不错,此战之关键在于粮草。路上我已察看清楚,乌子卅的粮草定是屯在安邑。安邑就是乌子卅的软肋,军帅何不突袭,劫其粮草。”
七姑道:“粮草生死攸关,安邑定有重兵。”有莘氏道:“安邑处于亭口、太峪之间,距离两地各有十里,屯粮于此便于接济。安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有变乌子卅大军须臾可至,随时接应,所以驻兵只有两千。”莫老五道:“夺其粮草,迫其攻阵。”
辛怜道:“他要是不来呢?”
莫老五笑道:“乌子卅有一万两千人,按每人每天一斤半口粮计算,加上战马饲料,日需至少两万斤。密须至此,道路难行,每辆车载不过两百斤,一百辆大车所运粮草,仅够一日所需。若一次赶运三日所需,则要三百辆大车,浩浩荡荡,目标极大。密须至此少说也有三天路程,也就是说乌子卅至多三天必须运粮一次。军帅夺得安邑屯粮,再派兵击其运粮车队。乌子卅若不孤注一掷入阵决战,只能坐以待毙。”
有莘氏眼睛闪亮,连声说道:“高!高啊!”
辛怜道:“乌子卅会不会纵兵抢粮?”莫老五道:“此地属西岐边陲,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乌子卅能抢得多少?且民众多已逃离,哪里还有许多粮草任他来抢?”转向有莘氏道:“兵马夜间暗伏安邑,次日黎明强攻,只图击溃,不必聚歼。”有莘氏自言自语道:“出其不意,以多胜少,不错!”朝莫老五瞧去,暗道:“此人胸中竟有如此韬略,难怪王师屡屡败于其手。”心里越发喜欢,暗赞辛怜有眼力,能寻得这等郎君。
是夜,有莘氏母女同住一室,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辛怜说了如何遇到莫老五,如何逼他承诺婚事,又如何逼走七姑等。有莘氏听得哈哈大笑,道:“我女有勇有谋,慧眼识珠,为娘替你高兴。”辛怜道:“娘亲,七姑想夺走孩儿的夫君,我那夫君还老护着她,你快把七姑弄死。”
有莘氏在辛怜鼻子上轻轻刮了一下,道:“敢跟我儿争风吃醋,真是找死,不过无圣谕而擅杀圣道姊妹,为我道规所不容。”辛怜眼珠转了转,悄声说道:“悄悄杀之,圣主怎会知道?”有莘氏略略思忖,道:“既然七姑得大将军呵护,悄然除之并非易事,如今之计只能把她逼走。”辛怜道:“她死乞白赖的,又怎肯走了?”有莘氏微微一笑,道:“打完这一仗,为娘为你二人操办婚事。那时七姑已是无趣,不用你赶她也就自去了,你和你的夫君就独享洞房花烛吧!”
辛怜既兴奋又羞涩,扭捏半天才道:“全凭娘亲操办。”
接下来西岐发生了一件世人尽知的故事:周文王亲访姜太公。
原来姬昌夜得一梦,梦见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姬昌正欲躲身,耳听一声响,火光冲霄……
姬旦善于解梦,告曰:“西岐将得栋梁之臣,大宝之士,真不让大挠伊尹之右。昔商高祖武丁帝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今父亲梦虎生双翼,乃熊也。又见火光,乃火煅物之象。我西方属金,火煅寒金,必成大器。此乃圣人兴周之兆!”
姬昌属黄帝一脉,祖上曾随商汤起兵推翻夏桀,受封于西岐,国号“周”。太公掸主政时,曾励精图治,无奈西岐土地贫瘠,民难果腹。太公掸在弥留之际传下话来,说多年后会有一位圣人来至西岐,以其旷世奇才,振兴周邦。此后历代国君包括姬昌在内,都盼着这位圣人早日来临,翘首百年。民众称这位尚未现身的圣人为‘太公望’,即太公掸所盼望的人。
姜子牙的钓鱼台,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三十里的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景色绮丽,山清水秀。姜子牙手无缚鸡之力,深知要改朝换代必须倚仗西岐,于是昼思夜想如何结识姬昌,进而进行游说。而姬昌经牢狱之灾后,内心忐忑,如履薄冰,昼思夜想如何招揽英才,共保西岐。姜子牙料定姬昌对人才如饥似渴,哪怕是奇人异士也不会放过,于是想出两个奇招,首先编了一些贤士已临西岐的歌谣,让民众传唱,做好舆论准备,再就是怪招钓鱼。姜子牙名为钓鱼,鱼钩却离水三尺,且用直钩背杆。姬昌得报,心下颇奇,恰又夜得一梦,决定明察暗访,瞧个究竟。
正是夕阳西下之时,天际透出缤纷彩云,蟠溪河映着异彩霞光。这位被千古传诵的圣人,看似全神贯注进行垂钓,实则潜心静候另一位圣人的到来。因姜子牙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后世依此情景,传下一句歇后语: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历史事件往往都是如此,既有巧合,又有必然。两位圣人均精熟卜卦预测之事,此次会面实际上就在情理之中。二人见面时说了些什么,历史学家猜了三千年,依然是众说纷纭。不知道姜子牙到底说了些什么,竟让姬昌不由分说把他塞进车辇之内,拉了八百零八步,以至于后人牵强附会,说正因如此,姜子牙确保大周江山八百零八年。
《史记》倒是记载了姜子牙初遇周文王时说的一段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天下归之。”
以上只是一段仁德说教,有人推测姜子牙主要说了两点。
一曰“修德以倾商政”。后人解读其中的含义是:殷商君臣骄奢淫逸,西岐君臣就要俭朴开明,这是兴周之兆。纣王贪酒好色,不得人心;西伯侯就要行禁酒令,以得人心,这是兴周之基。纣王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使民众贫苦不堪;西伯侯就要推施‘裕民’之策,使民殷富,民富则国强,这是兴周之本。纣王从妇人言,戮杀忠良;西伯侯就要推施仁政,修德行善,罪人不孥,这是兴周之必然。”罪人不孥,即刑不累及妻子儿女,比起殷商动辄祸灭九族,更加人性和尊重生命。
二曰“翦商”。“翦”古文同“剪”字,即剪商之羽。姜子牙出任西岐丞相不久,恩威并济,使四十多个原殷商诸侯国归顺,西岐的地位大为提高,甚至虞、芮两国为争田地失和,还请西岐裁决。《史记》和出土的甲骨文有西岐依次伐“犬戎”“密须”“邗”“耆国”“崇国”,以及“伐蜀”“征巢”等记载,可见西岐不但向西,而且还向南开拓了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以至于“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商既失羽,还如何振翅?
姜子牙还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使用人才。
当年在昆仑山上,太乙真人代表元始天尊跟姜子牙有过一段谈话。太乙真人是姜子牙的师兄,哪吒的师父,著名的得道高人。太乙真人命姜子牙下山,并布置了三大任务。
第一是“推陈布新,改朝换代”。商周之战是有道伐无道,救民于水火。改朝换代的目的就是要缓解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延续奴隶制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