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宦人道:“大王口谕,朝鲜王抵达朝鲜后,请莫行杀戮之事,教化土著,以德服人,兴业安邦。”箕子抱拳朝天一礼,道:“臣谨遵圣谕!”拉过余宦人的手,道:“小王赴国途中,手无刀笔,请宣诏使代为回奏。适才蛟龙显现,朝鲜乃虎踞龙盘之地,臣等定不负我大王所望,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化及万民。宣诏使一路鞍马劳顿,就请早早启程,回复圣命!”余宦人笑道:“朝鲜王有所不知,大王命咱家随朝鲜王同至朝鲜,行册封大典后,才能回转中土。”
没想到姬发关切之意如此浓烈,箕子感恩之情顿时溢于面上,诚惶诚恐,道:“大王圣眷,臣敢不从命。只是臣还有一事相求……此事如不能得大王恩准,臣死不瞑目!”
余宦人忙道:“朝鲜王请讲。”
箕子朝西望去,夕阳像抹了一层玫瑰一样绚灿,最后的辉煌竟不比朝霞逊色。箕子语气缓慢却十分坚定,说道:“我商汤龙族是帝喾后裔,黄帝一脉。先祖讳‘契’,受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佐大禹治水有功。自我商汤大帝与夏桀战于鸣条,灭夏开商,一直到帝辛自焚,历十七代,三十王,六百余载。今臣远离故土,奔赴朝鲜,万望恩准臣在百年之后,归葬于汤帝故里。”余宦人沉吟一下,面色诚恳,道:“咱家一定转奏,以咱家揣度,大王定会恩准!”箕子心下甚慰,转向族人,郑重说道:“你等听了,若得大王恩准,本王百年之后,请葬本王于汤帝发祥之地。你等要牢记于心,不得有误!”
箕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品格、操守,出走的举动,实现政治理想的抱负,以及日后创建朝鲜的行动,都使其成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因受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影响,箕子在入朝鲜之前先托付后事,叶落归根,要求归葬故里,便不足为奇了。
箕子礼让余宦人,道:“请!”
众人一路欢声笑语,朝东行去。箕子族人将尚白风俗带至朝鲜,至今朝鲜半岛仍以白为吉色。箕子等人一直走到今日朝鲜的平壤,举行了册封大典,正式建立朝鲜国。
在中国、韩国和朝鲜的正史中,都记载了“箕子朝鲜”,言之凿凿。
“箕子朝鲜”一直延续了九百多年,历经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94年被燕国人“卫满”推翻。卫满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所灭。汉武帝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和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不少学者认为,箕子朝鲜、卫氏朝鲜以及“汉四郡”,实际上属于中国历史体系。
之后,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公元918年,弓裔部将王建自立为王,建“高丽”王国。993年朝鲜向辽国称臣,1127年臣服金国,1231年成为元朝的属国,1392年李成桂称王,建“李氏朝鲜”。1591年日本幕府将军丰臣秀吉率兵侵朝,被中国明朝和朝鲜联军击败,史称“壬辰倭乱”。1637年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1863年哲宗去逝,王族李昰应之子继位即高宗,“大院君”摄政。1882年发生壬午兵变,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将军率三千兵马入朝,囚大院君,闵妃重新掌权。1884年12月4日,日本公使在朝鲜策划“甲申政变”,清朝派袁世凯统兵入朝,击败日军。1894年日本对驻朝清军开战,拉开甲午战争序幕。清军战败,结束中朝宗藩关系。1895年日本暗杀闵妃。1897年在俄罗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独立,成立大韩帝国,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从此朝鲜改称韩国。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高宗退位,并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签定《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半岛。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3·1独立活动”,同年在上海成立临时政府,后迁往重庆。二战结束,朝鲜半岛分为朝鲜和韩国。
“箕子朝鲜”开国,是朝鲜半岛开化文明的开始。
箕子被孔子称为殷代三仁之一,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共同推崇和称赞的圣贤。箕子创立了朝鲜最早的八个姓氏:景、秦、康、南宫、鲁、韩、鲜于、齐。箕子把中土的诗书礼乐、耕作纺织、医药卜筮、官制民俗等都带到朝鲜,并倡导族人与当地民众融合,开山筑路,修渠掘井,把朝鲜治理得夜不闭户,无盗无讼。
中国典籍《尚书大传》《史记》《论语》《孟子》《左传》《逸周书》《荀子》《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等,以及《墨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等,均有“箕子朝鲜”的记载。其中,《尚书大传》载:箕子“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汉书·地理志》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史书《三国史记》以及其后的《三国遗事》《帝王韵记》《朝鲜史略》和《海东绎史》等典籍,也都有“箕子朝鲜”的记载,并称其为“东方君子之国”。其中,《成宗实录》载:“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东国通览》载:“衣冠制度,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义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箕田说》载,朝鲜在清代仍为箕田制,也就是井田制,箕田之得名,正出自箕子。朝鲜半岛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也都承认这一历史。在朝鲜半岛出土的中国商代青铜器、陶器以及地面古迹和文化渊源等方面相互印证,“箕子朝鲜”成为无可辩驳的史实。
中国和朝鲜、韩国有着至少三千年的唇齿相依关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对朝鲜半岛有着深远的影响。朝鲜半岛至今盛行的端午节、春节等节日,都源于中国。朝鲜民族的襦裙,源于中国明朝汉族女性的着装,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绝迹,却在朝鲜半岛发扬光大,成为其民族的一大特色。
近年,有部分朝鲜和韩国学者出于某种原因,极力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建在平壤牡丹峰下的“箕子陵”即箕子衣冠冢,几千年来受到朝鲜半岛历代王朝的祭祀与修缮,1959年春建造“青年公园”时竟被挖开,古迹荡然无存。朝鲜出版的《朝鲜建国始祖檀君》一书提到了挖坟过程,说里面只有一些“破砖头和破瓷片”。这些“破砖头和破瓷片”究竟是些什么?成为一个谜。此后不仅朝鲜的各类出版物对“箕子朝鲜”讳莫如深,韩国现在的官方出版物也在极力否认。历史就是历史,“箕子朝鲜”存在了将近一千年,否认其存在等于割断朝鲜半岛的历史。于是有人抬出一位类似中国的盘古的朝鲜神话人物“檀君”,来填充这段历史。杜撰出的“檀君朝鲜”,自然无法自圆其说。
在此特录一段朝鲜半岛古今,以便读者印证。
话说箕子在平壤牡丹峰下举行“朝鲜王”册封大典后,便回中土朝觐。路过朝歌淇河边的帝辛墓,箕子触景生情,脱口吟成《麦秀之诗》,这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意思是说,河山依旧,陛下啊,当年你不纳谏言,才有了这等结果。《史记》在记录这首诗时又说“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周武王问箕子如何治国,箕子详细说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以及“五福”和“六极”等,此万言书《史记》正有明载,对周初的治国理念,产生很大影响。
在中土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箕子感慨万千。商亡周立,原本以为殷商遗族必遭灭顶之灾,没想到大周非但未对殷商遗族行杀戮之事,反而分封呵护,九州祥和,普天同乐。想当初,正是在他的力劝之下,丹枫才带着八万兵民踏上不归之路,箕子深感内疚,每天都会登上牡丹峰,遥望北极虚空,声声呼唤:“兄弟,回来吧!”风雨无阻,几十年从未间断,饱受煎熬。众人多次相劝,箕子道:“情义二字堪比天大,丹枫因我而走,至今生死不明,本王心有何安?”韩镐是个粗人,咧嘴一笑,道:“事情已过去多年,丹枫等人是生是死都已无关紧要,大王又何必如此自责?再说,那周朝窃取商地,大王又何必对周朝毕恭毕敬?”话音未落,箕子甩去一记耳光,喝道:“大周得了大统,就是我炎黄天朝,谁敢对天朝不恭,本王决不轻饶。至于丹枫将军,如同我的袍泽兄弟……”慢慢转面北方,留下两行浊泪。箕子一生温良恭俭,从未如此光火,以至于怒打韩镐,可见其对天朝对丹枫的一片深情。
一声声“兄弟回来吧”,手足情肺腑言动人心肠,箕子祈盼丹枫回归发自内心深处,期间多次派人到中土打探有无丹枫回归的消息,多次派人到北极探寻丹枫行迹,天天盼,月月想,直到去世的那一天,还是没有丹枫的任何消息,甚至连当年追赶丹枫的西岐兵马也不明去向。箕子九十八岁而终,轻唤着丹枫的名字溘然长逝。那日,天降暴雨,苍穹飞泪……
箕子族人发六百里加急,向大周天朝报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