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否认日语中所用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在那个航海技术尚不发达,中日两国尚且不能频繁往来的时代,很多汉字以及汉文化实际上只能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其实中日韩三国的关系从来都是交融错杂的。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
话说在宋代,有一个叫荀凝的中国人因躲避战乱而逃到了朝鲜半岛,因为当时正值高丽显宗时代(公元1009~1031年),“荀”字的发音在朝语中同“显”,所以他不得不避嫌改姓为孙,叫孙凝。
他们孙家在高丽后来成了名门望族,人称安东孙氏,出过不少位高权重之人,比如一个叫孙干的,当过高丽将军;还有一个子孙叫孙处讷,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时候,曾率民间义军和日本人作战,表现非常英勇。
只是没想到三百年风水轮流转,当年跟日本侵略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孙家,其后人却为了讨生活而从韩国移居到了日本,并改姓安本。昭和三十三年(公元1957年),安本家的次子在佐贺县出生,被父亲安本宪三取名为正义。
他便是日本着名资产家、软银(SOFTBANK)创始人孙正义。
说回正题。由于当时日本的文化局限(没有文字),导致很多渡来人纵然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却也只能当无名英雄,比如你无法知道把稻种带来的中国人姓甚,也查不到帮着设计古坟的朝鲜人名谁,在说起他们的时候,只能称其为引进稻种的中国人,造坟墓的朝鲜人,真正能留下姓氏名号的虽说不是没有,但真的非常罕见。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说法:渡来人里头,但凡能够留名的,那必然是大人物,而在这些大人物之中,最最出众的,堪称是千百年间渡来人里最显眼的超级大人物的,有两个,一个叫弓月君,一个叫王仁。
这两位都是中国人,都有自己原来的汉姓,前者姓嬴,后者姓王。
中国姓嬴的不多,确切地说是很少,再说得精准点,那便是只此一家——秦始皇嬴政他们那一族。
事实上这位弓月君,正是秦王朝的皇家后裔。
话说那一年正值天下大乱,先有陈胜吴广,后有项羽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皇朝秦朝就这么被打垮了,但所幸嬴家的人没有被杀绝,当然皇帝是肯定不能继续做了,为了保命,大家纷纷改名换姓地逃出了首都咸阳。
其中有一拨人为表不忘帝国大业,改姓为秦,然后一路逃到朝鲜,安居了下来,这便是弓月君的先人。
定居朝鲜之后,秦家代代都受到了当时半岛统治者的重用,到了弓月君那代,他被自己所在的百济国国王封为重臣,并派遣为使,出访倭国。
结果不知是何缘故,弓月君见了倭王就表示,自己在百济已然是混不下去了,一直都想着弃暗投明,只是苦于出路难找:回中国吧太不现实,毕竟自己出身成分不好,跑过去肯定要被当成打着秦皇朝旗号反攻倒算的逆贼;可去稍微远一点的匈奴大草原吧,又实在受不了那顿顿吃羊肉的日子,想来想去,还是请倭王行行好,把自己给收留了吧。
当然,这收留肯定不是干白工,弓月君表示,自己不是一个人,自己的身后,有数千百济人民,他们多是百济的技术工以及文化人,只要倭王愿意收留自己,那么这上千位高精尖人才,也能一并跟随来倭国。
当时倭国的国王叫誉田别尊,也就是被后世称为应神天皇的那个。
这里有个事必须要先说明白:其实天皇是公元7、8世纪前后才出现的称号,在此之前倭国的国王一般都称大王,只不过后来的日本人为了体现出一种天皇家族万世一系的光辉,所以才把另外一些大王都冠以天皇的名号。
说到“天皇”,又不得不提到一本《日本书纪》,堪称是东洋《史记》,也是着名女王卑弥呼在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她在书中被冠以了神功皇后的名号。当然,有后必得有王,跟卑弥呼拉郎配的,是传说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
虽说平白无故地多了一个老公还是个天皇,确实听起来不错,可卑弥呼在历史上的形象是圣女而非剩女,这等于是在玷污人。
其实《日本书纪》这本书,虽然自称是正史,可你不能把它当正史来读。
该书开篇第一卷,说的是两兄妹通过直系近亲通婚的方式,弄出了日本列岛和日本诸神。
这在中国是绝不能放入“正史”行列的。不过这并非是说古代的日本人修史精神不严谨,也绝非说《日本书纪》是满纸荒唐言的扯淡之作,事实上这本书里大多数史料还是非常靠谱的,我们现在说的事有很多也都以这本书为依据,只不过就书本身的性质而言,《日本书纪》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政治宣传教材更为贴切些。
此书成书于养老四年(公元720年),修撰编写耗时三四十年,历经天武、持统、文武等数代天皇,而修撰此书的最大动机,是天武天皇通过发兵攻杀亲侄大友王子才得到王位,虽然事成但毕竟名不正,于是为了宣扬自己正统,这才命令手下修史一部,先是把关于大友王子一切正面的事迹给抹杀了,以至于今天的你在《日本书纪》里很难找到大友王子被册封为太子,然后还曾经登位当过天皇的记录。
同时,天武天皇还鼓吹了一下君权神授,表明自己今天能登大位,绝对不是因为杀侄篡位,而是八百万诸神早在千万年前就已做定的冥冥安排,是正统中的正统,不仅自己正统,就连天皇这个皇位,也是神安排的正统,从神的时代开始,就一直来历清楚并代代血脉相传,这便是被后来日本的国粹主义者们喊得震天响的“万世一系”的由来。
说回来。对于弓月君的移民要求,应神天皇表示非常乐意接受,他当即让对方赶紧回去,准备停当了之后随时欢迎来倭国定居。
然而,弓月君这一去,便再也没了音讯。倒不是他放鸽子,而是出了岔子。
百济隔壁的新罗国王,把那一行人给扣住了。
按说本来没新罗国王什么事,可他觉得这帮高端人才白白跑到倭国去实在是一种浪费,所以这才横插了一脚——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大家都是朝鲜人,既然你百济没打算挽留,那就为我新罗所用吧。
当弓月君他们准备经过新罗境内渡海赴倭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新罗士兵团团围住,由于这群人死活不答应为新罗王效力,坚持要去倭国,便被软禁了起来。
这一软禁,就软禁了整三年。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应神天皇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向朝鲜半岛发兵,用武力带回这批移民。
奉旨领兵前去的,是一个叫葛城袭津彦的人,此人乃倭国大将,同时也是应神天皇的亲家——他有个女儿叫磐之媛命,嫁给了当时的王子大鹪鹩尊,也就是日后的仁德天皇。
要说日本人的尚武精神那真是自古以来源远流长,葛城将军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对马海,直插新罗境内,才刚和新罗王打一个照面,对方便被他那强大的气场给吓软了,当即就派使者跑葛城袭津彦那里讨饶,表示这都是误会,一切都是误会,我现在就放人。
就这样,弓月君和他的追随者们,终于踏上了倭国的国土。
来到倭国之后,这些人被应神天皇奉为上宾,其中弓月君还被封为通融王(也有说法是被赐名的),并赐予了大片的领地,本来应神天皇还想再赏个姓的,但弓月君表示,自己虽然人在异乡也愿意入乡随俗,但毕竟是大秦子孙,所以多少还是让自己留一点祖宗的痕迹吧。
于是,应神天皇便准了他沿用旧姓,姓秦。
这就是日本秦氏的由来。说起来此姓在日本至今还有人用,他们基本上都能算是弓月君的后裔,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秦氏作为日本的名门望族,也产生了无数分家,在那些分家里,同样也是名人辈出,比如战国时代四国地区的诸侯、人称姬若子的长宗我部元亲,再比如盘踞萨摩、打遍亚洲都罕逢敌手、人送外号鬼石曼子的岛津义弘等等。
弓月君和他的追随者们的到来,让日本兴起了一场产业革命。
移民里,有人会养蚕,有人会纺丝,这些人通通都被应神天皇封为重臣,先给一块领地几个生口,再赐一个日本式的姓,而且这姓很有讲究,不是随便乱叫。比方纺丝的那位,天皇赐他姓波多,这是因为生平第一次穿上丝绸衣服的天皇,觉得丝绸这玩意儿披在身上非常舒服,其柔软度仿佛贴身的肌肤一般,而在日语中,“肌”的发音和“波多”一样,故而给了此姓。
这算是开了一个先河,日后天皇再赏人姓氏的时候,多会从那人的工作出发,你干什么就让你姓什么,比如服部家,他们祖上是给天皇造衣服的;再比如犬养家,他们祖宗多半就是为皇上养狗的。
不光纺织户,其他的那些打铁的、造锅的、烧陶的渡来人们,也纷纷得到了同样的恩赏。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些人受到了在自己国家一辈子都不可能受到的厚遇之后,便发奋卖命,不仅自己努力干活报效大王,同时还主动将平生的本事传授给日本人,起到了“一帮一,一片红”的良好作用,使得全日本的技术水平一下子就提高到了无限接近中国,马上就能超过朝鲜的先进地步。
更有人还主动向天皇上奏,将自己亲属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引荐到倭国来。
对于这种要求,应神天皇一概来者不拒,并且还表示,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偷渡到倭国,有一个算一个,都能重用,而组织偷渡的蛇头,也有重赏。
这种大力鼓舞挖墙脚的圣旨一下,直接就在朝鲜半岛掀起了一股移民潮,尤其是百济,因为一直跟倭国都走得比较近,国民中有海外关系的也比较多,一听说只要会点技术活儿就能上倭国去吃香喝辣,于是便呼啦啦地接连走了一大群。
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叫王仁的,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而且也不像是个会养蚕纺纱的人,但却整天都在嚷嚷着要见应神天皇,并且还声称天皇若是不见自己,那将是一大损失,日后铁定会后悔。
应神天皇知道后,便亲自召见了那人。
两人见面,刚一寒暄,天皇就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发现来人在礼节方面,做得似乎非常到位,至少跟之前的那群纺纱的挖煤的完全不一样。于是便问道,老先生你叫什么?以前是做什么的?
“在下叫王仁,是博士。”
博士就是博学多才之士的简称,中国自古就有这个职位,通常是管理典籍顺便培育人才的。
应神天皇一看来了文化人,连忙改了口气,用非常敬重的口吻说,那老先生您来到我倭国,有何指教?
王博士一看人家如此客气,于是也连忙谦恭了起来,口口声声称对方为大王,并且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表示自己这次是怀着一项非常崇高的使命前来的。
应神天皇忙问是什么使命。
“听说贵国尚无文字,老夫愿意将中原所用汉字引进倭国,至少让大王和诸位大臣们,能够识文断字。”
应神天皇听完,皱了皱眉头,没有出声。
虽说在此之前就已经有朝鲜人将汉字传入了倭国,但始终不过是七零八落的两三字,今天传进来一句话,明天又带过来一个词,即便日本人想学,却也不知道从何学起,更何况中国的文化尤其是汉字这玩意儿,那真叫博大精深,一个连自己本身文字都没有,只能靠绳子打结画圈圈叉叉来记事的国家,想要仅仅通过这种极为零散的方法来掌握汉字,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别说对方是博士,就算是圣斗士,这事也办不成。
王仁似乎是看出了应神天皇的心思,表示说自己并没有靠一人之力这么红口白牙传授汉字的打算,而是带了教材过来的。
不,确切地说,是带了秘籍过来的。
看着对方那副神神叨叨的模样,应神天皇将信将疑地接过并打开了那本秘籍。
然后他的脸色就变了,手也开始颤抖起来。
此乃宝物啊!应神天皇由衷地感叹道。
说是宝物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是一本纸做的小册子,在那年头,日本还不曾有过纸张,即便国王也是头一回见着;其次,这本小册子里总共有一千个汉字,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四个字一组地整齐排列,且有仄有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本难得一见的认字好教材。
应神天皇如获至宝,当即聘王博士为皇室教师,让他以此为教材,专门教授王公贵族们认汉字。
至此,日本在文化方面,也算是终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和之前零零散散地接触那么百十来个汉字相比,现在总算是有一本比较科学靠谱的专业教材可供人们系统地学习了。
对了,我似乎还没告诉你那本被应神天皇奉为天书秘籍的教材名字,其实这玩意儿有个特别响亮的名儿——《千字文》。
《千字文》,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启蒙教材,类似于今天的看图说话。
你现在能在新华书店里买到的《千字文》普遍认为是南北朝学者周兴嗣所编,而王仁带到日本去的,应该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的修编作品,算是前身之作。
不过,拿着一本《千字文》跑去充大儒,这感觉就跟今天我对你说老子乃是传说中的超级历史学家,现在奉天承运,特地把一套传说中的历史秘籍赐予你,只要你读了它,便能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能史学家。
说着,便把那套秘籍往你跟前一亮,顺便还配上了神似“非诚勿扰”的效果音与灯光。
结果你放眼一看居然是一套《上下五千年》。
可能有点夸张,但基本应该就是这样吧。
除了汉字之外,还有很多无形资产被渡来人带进了日本,比如礼节,再比如节日。
像七月七日过的“七夕节”,其实一开始是被弓月君给引入的,但并没有特别受重视,一直到唐朝那会儿,因为两国往来越加频繁,外加那时候的日本也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贵族们开始大力追求精神文明,这才把“七夕节”在岛上发扬光大了。
有人说过,所谓的日本文化其实就是日本人将全世界的文化吸收进来,然后再加以日本式的消化之后所诞生的特色产物。
此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其实你只要看看日语就会明白,在日语中,有来自中国的汉字,有日本自己根据中文创造的假名,同时也有英语,德语以及葡萄牙语等从西洋文字中引用而来的外来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在日语中,能够找到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国家语言的影子。
而这种在文化方面几乎毫无排他心态,可以坦然将任何一种文化接纳为自己文化的精神和器量,正是从渡来人时代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