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非常冷静地下令继续前行,完全不顾那些炮弹。
当然,他不管别人并不意味着别人也不管他,明朝海军副将邓子龙一眼就看到了岛津义弘旗舰上那高高悬挂起来的丸十字,挥舞着战刀指挥着手下勇猛地冲了过来。
邓子龙手下的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随他从浙江前来此地,这是一支老牌精锐,同样也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俞家军。
创建人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
既然被堵上了,继续埋头赶路做鸵鸟那实在有些不太合适,于是,萨摩人开始发起了疯狂的突击。
明军一下子没能扛住,在萨摩人的一阵炮火下,邓子龙所在的舰船开始着火。
危急时刻,属下劝说他暂时后退,然而年近七十的老将军毅然拒绝,并且掷地有声地表示道:“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最终老将军在熊熊燃烧的船上,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打死邓子龙之后,岛津义弘再次下达了继续前行的命令,但是没走几步,陈璘和李舜臣出现了,前者是迎面扑上,后者则从侧面袭来。
南陈北李一露面,便二话不说地发动了攻击,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最后一次歼灭日军的机会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数以千计的火壶投掷于日军战船,一艘艘战船霎时间化为火海。而火箭也一支连着一支地射在了船上。
位于中军的岛津家臣桦上久高率领战船十余艘,在一片混乱中逃往了观音浦。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李舜臣的眼睛,他立刻指挥船队追了上去,用铁炮一阵猛射。知道大事不妙的久高没有反抗,而是连头也不回地继续逃窜,一直到南海岛边上,最后连船都不要了,众人直接上岸就地逃散。
见他们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李舜臣也没深追,很快指挥舰队离开了观音浦,向着正在和陈璘队厮杀的寺泽广高船队冲了上去。
日军的阵形如同一条长长的带子,被从后面和侧面包抄上来的对手拦腰切成数段围歼。
一时间日军伤亡惨重,首尾不能相顾,就连岛津义弘本人的旗舰都发生了意外。
岛津、立花、宗的三家船队在包围圈中左右突围,在快要到海峡出口的时候,却意外碰上了漩涡,船桨都不听使唤了。
在他们到达唐岛的濑户口正要继续撤退的时候,突然风浪大作,一时落水的士兵不计其数,而岛津义弘的旗舰也随之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该船此时已经伤痕累累,帆柱折断,船舱内也开始进水,眼看着就要沉没,家臣种子岛时久看到这个情景立刻命令船只上前搭救,却被朝鲜水军缠住,脱身不得。正在危急关头,同为岛津家家臣的山田有信也赶到附近,这才将义弘一干人等救到自己的船上。
当时的现场目击者,岛津家家臣大河平某事后回忆称:“殿下(义弘)的旗舰眼看就要沉没,在生死之间徘徊,人人都为此捏着一把汗,紧张得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一般,唾沫也卡在了喉咙处怎么都咽不下去。”
此时李舜臣和陈璘的船队已经打败了寺泽广高和高桥统增,正在追着两人的屁股后面痛打落水狗。突然背后一阵喊杀声,一支船队如同神灵下凡一般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陈李两人的船队立刻陷入了枪林弹雨之中。
来人正是刚才逃走的桦山久高。
其实,刚才久高那一伙人虽然逃上了岸,却并未逃远,而是纷纷躲在了岸上的山林里观察着战局的动态,而李舜臣却误以为他们是真的逃到岸上落草为寇去了,于是一边盘算着待会儿打完了岛津再去抓流窜犯,一边又转过身子开始追着其他日军船舰了。
这就犯了一个不管是战场还是街头打架的大忌:将后背留给了敌人。
久高军的神奇复活以及完美的卡位,使得刚才还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寺泽广高和高桥统增士气大增,立刻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掉转船头向李舜臣、陈璘的旗舰冲了过去,搞起了前后夹击,并和久高军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包围圈。
于是,混乱的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日军被明、朝联军包围,而明、朝联军的最高统帅又被日军包围。
此刻的李舜臣第一反应应该是心头一颤,情知不妙,但是一切的一切都为时已晚。
几个萨摩人已经争相跳上了陈璘的旗舰,卫队赶紧上前拼死阻拦,怎料萨摩人彪悍又不要命,卫队纷纷被砍倒在了刀下,陈璘之子陈九经见势不妙立刻提刀挺身上前,意图抛命救父,怎奈何本事不济,几十秒内便被人白刀进红刀出地戳成了血人,然而名将之子的他本着最后的意志愣是做到了“血淋漓,犹不动”。旗舰士兵几乎全军出动,才好不容易赶走了萨摩人,保住了陈璘一命。
这时,李舜臣的旗舰也被数十艘日船团团围住,一阵炮火猛烈的轰击之后,船上血肉飞溅,火海一片。李舜臣胸口亦中流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奄奄一息的李舜臣拉住闻讯赶来的侄子李莞:“前方战事紧急,若是让他们知道主帅战死必然会影响士气,我死后,你替我指挥军队,而且,别把我的死讯泄露出去……”
李莞含泪答应,几分钟后,一代名将抱憾长辞。
相当遗憾,也是理所当然的是,李舜臣最后的遗愿并没有实现,很快整个露梁海峡都知道了他的死讯,明、朝联军的士气一下子降落到了谷底。
其中,朝鲜水军率先崩溃,失去了如同神明一般光辉领袖的他们,很快四处逃散开去,明国军队虽说还能接着打,但是看看周围到处都是死命逃跑的朝鲜弟兄,自然也战意顿消。
就这样,经过了整整一夜的厮杀,日军终于冲出了包围圈,明、朝水军也撤向了古今岛。被解除了海上封锁的小西军团也终于得以平安地从光阳湾出海,向着釜山方向航去。
十一月十八日,也就是泗川会战之后的一个多月后,日本方面的撤退终于开始了。
撤退以在蔚山城苦战不已的加藤清正为首,黑田长政、锅岛直茂,接着是立花宗茂和小西行长等人。
殿军自然是岛津义弘。
萨摩军在当月二十四日,最后一个到达了日本的对马岛,标志着历经七年的朝鲜侵略战正式告终。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是非对错,已经没必要去讨论了,侵略者就是侵略者,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终究是一场罪恶的行为,对于这样的行为,纵然能够理解,也绝对不能接受。
这场战争是很无语也很纠结的。
本不应该侵略的,去侵略人家;本没必要去插一手的,去插了大大的一手;本来应该上下一心奋起反抗赶走侵略者的,反倒没了声音。
不仅如此,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也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日本方面认为,即便是穷尽举国之力,也是没可能打过当时世界第一的大明帝国。总的来说,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且不光荣的战争,早知道说什么也不去那个鬼地方了。
他们同时认为,也因为这场战争,才导致了丰臣家政权的最终灭亡。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详细说。
韩国和朝鲜方面则非常自信地认为,这场原本要危及大明王朝的战争,是靠着朝鲜人民义军和世界级名将李舜臣的力挽狂澜,才得以摆平的。不仅如此,无数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也应运而生,比如《名将李舜臣》之类。该剧中,大明王朝从上到下无不对英勇的李舜臣俯首帖耳,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话得有一句说一句,朝鲜虽然是被害人,也确实被打得特别惨,但却并非一无所获。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算得上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了,没有之一。
在朝鲜的时候,为了驱寒,加藤清正从日本国内带来了很多看起来红彤彤的干货,吃了之后会感到嘴里火辣辣的且浑身发热。
这就是传说中的辣椒。
在战后,这种食物留在了半岛上并且开始被农民们广泛种植,不仅如此,他们发现,将辣椒和腌制蔬菜放在一起,会变得更具风味。打那时候起,韩国泡菜才开始是辣的。而这玩意儿也成了今天韩国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招牌之一。
因为一场被侵略的战争而意外得到了自己的民族招牌,也算是捞了一票了。
至于明朝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动静和反应,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后五十年不到,明朝就没了。被灭了。
被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场战争消耗了明朝太多的国力和军力。
明朝当时的实际军队总人数在八十四万五千人左右,其中十六万六千多人去了朝鲜,相当于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数字不可说是不大,尤其是对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而当年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苦心经营的戚家军、俞家军等军队,都在这七年里被消耗殆尽。
至于财政开销,那更是大得惊人。
虽然这是一场日本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但是从头到尾朝鲜就基本上没怎么自己动手打过。不打也就算了,连军费粮食都是明朝自己掏的腰包。
所有的财政支出,单靠明朝中央政府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由太仓仓库来负责。
战争期间,太仓方面每年支出的金额是二百四十万两白银,但是入库的却不过二百零四万两,处于一个不折不扣的赤字状态。
在万历死后不久,太仓仓库就已经完全匮乏,造成了明朝后期的财政紊乱。
不仅如此,当明朝军队在朝鲜浴血奋战的时候,有一双眼睛在背后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战略战术、作战思想以及武器情报,并且深深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这个人叫做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大致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日本和明朝作为主要的参战方,都彼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耗,其中明朝较之更惨一点。
因为日本好歹还抢到了些许战利品,好歹也抢到了不少人口,带回了一些相当先进的手工技术,比如陶艺制作等等,但是明朝什么也没有得到。
出兵七年,出人出力出钱出粮,最后连对方的一句诚恳的谢谢都没有,最多也就在后来的日子里象征性地出兵协助明朝,跟后金的努尔哈赤来个武装游行,可不久之后当女真人的铁骑踏入朝鲜国内时,看到自己昔日的大哥再也没有援助赶走外敌之力后,朝鲜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
在这七年里,明朝失去了太多,却几乎什么都没有得到。然而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双手将侵略者赶出了朝鲜。
究其原因,我在战后万历昭告天下宣布战胜的一份诏书里找到了一句话,相信可以作为答案:“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我相信,在四百多年前,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贪财,或好色,或喜欢混饭;还有那么一群人,明明可以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明明可以不冒风险不遭灾,明明可以晃荡一圈之后安全回国,可他们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留在了战场,最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搏来了最终的胜利,因为在这些人的心里,拥有着一种无比珍贵的品质。
人,有着比心脏更加重要的器官,这东西虽然看不见,但确实贯穿存在于我们的脑袋和丹田之间。正因为有它,我们即便摇摇晃晃也能笔直向前走,也正因为有它,我们才能站得笔挺,如果轻易就退缩的话,它就会被折断,灵魂,会被折断。
比心脏停止跳动之类的事更重要的,是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间。
我们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