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几年里,由于日本海军充分领教了李舜臣的威力,以至于在庆长之役开战之前,秀吉就决定想个什么法子把这位海军天才从地球上抹杀了。
明面的打仗是没希望的,背后的暗杀也是不靠谱的,想来想去,只有政治陷害这一条路了。好在千百年来,朝鲜跟中国学了那么久,富国强兵没学会,政治斗争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于是,日本方面故意放出风去,说加藤清正会在全罗道登陆,听闻此言的朝鲜宫廷立刻下令李舜臣出海阻击,打算将加藤清正消灭于大洋之上。
然而李舜臣拒绝了。
原因有二:首先,加藤清正部总共有三万多人,上千艘战舰,李舜臣不过几千人外加数百条破船;其次,李舜臣是学过算术的。
所以,抗命了。
这种行为是正确且勇敢的,后果却是严重的。
当时朝廷上下就哗然了,大家认为李舜臣胆子太大了,才打了几个胜仗就公然不把王命放在眼里,实在是有些嚣张过头,再加上一批被日本收买的朝鲜人在民间四处散布李舜臣勾结日本,拿了日本好处费之类的无聊谣言,所以,李昖打算将其罢官。
不过,很快就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为首的正是元均。
元将军的意思是:罢官是不够的,处死还差不多。
估计李舜臣平时做人实在做得太失败,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没一个人站出来公开反对这个提议。
所以,他就这么被关入了死牢。
不幸中的万幸是,李舜臣依然有一个朋友。
他就是柳成龙。
在这最危险的关头,柳成龙站了出来,为自己的发小辩护并且奔走相告,总算是让李舜臣从死牢里给放了出来。
不过,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出狱后的李舜臣变成了一介白衣,也就是普通的长枪小兵,并且还有红头文件,明确规定此人“永不录用”。
现在,元均死了,朝鲜的海军基本算是完了,朝廷总算是想起了李舜臣,连忙又将他从小兵帐篷里给解放了出来,重新任命为节度使,并且将一支船队交付于他指挥,让他带领着这支队伍全权负责抵御日本从海洋而来的进攻。
用来抵御日本海军的船队,总共只有十二艘船。
我没骗你,真的只有这些,其他的都被元均给败光了。
纵然是李舜臣,也没办法了。
在扑灭了朝鲜水上力量后,日军转而将矛头对准了汉城,不过在麻贵、解生两人的拼死防卫下,总算是守住了朝鲜的首都。
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候,明朝方面的援军终于如数全员开到了。
总大将邢玠以下,共分三路:东军指挥,麻贵;西军指挥,刘铤;中军指挥,董一元。
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人吧。
邢玠是时任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属于幕后指挥的级别,当时并不在朝鲜,对于不出场的人,我们就暂且忽略一下。
麻贵,大同人,回族,父亲麻禄,嘉靖年间的大同参将。他自年少参军,一路做到都指挥佥事,之后,又担任了大同的新堡参将。在此期间,发生了鞑靼入侵事件,边城山阴、怀柔等地相继如数被攻陷,唯独麻贵负责的右卫城丝毫不动,安然无恙,也因为此,战争一结束他便被提拔当上了副总兵。之后,他又相继担任了当时叛乱、入侵频发地区的宁夏以及大同的总兵。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宁夏发生兵变,当地豪族哮拜起事作乱,时任宁夏总兵麻贵奉命出兵平叛,在那里,他碰上了一起来的李如松。
最后的结果是哮拜被两人联手打败,并且灭族。
从此,麻贵晋升到了“名将”的级别,而他们麻家,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门,跟李成梁的老李家被合称为“西麻东李”。
这次麻贵担任的职务是备倭总兵官,也就是三路大军的现场指挥总负责。
刘铤,南昌人,广东总兵刘显之子,自幼随父上战场,从缅甸一直打到贵州,被人称作刘大刀,作战时用一杆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砍刀,根据史书记载,他能够拎着这杆大砍刀在马上“轮转如飞”。
这显然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事实上,刘铤之所以成了后世所称的“名将”,纯粹是因为这家伙运气好,死在了努尔哈赤的手里。偏偏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清朝的史书自然要将自己的开山老祖努尔哈赤给尽量往高了抬,而抬高努尔哈赤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栽在他手里的敌人也抬高一下。
最后一个董一元,虽然比起前面两人,名声方面是低了不少,但是能力却一点都不差。他也是将门之后,父亲董旸在嘉靖年间为宣府游击将军。当时,蒙古部族首领俺答进犯滴水崖,董旸力战至死,朝廷对其追赠嘉勉。其兄董一奎,曾任都督佥事,先后镇守山西、延绥、宁夏三省边防,以勇猛着称。
而对于董一元,世间普遍的评价是,不但勇猛不输给哥哥一奎,而且在谋略上更是远远地将其超越。
嘉靖年间,董一元任蓟镇游击将军。当时土蛮、黑石炭等部一万余骑兵进犯,总兵官胡镇率兵抵抗,董一元功劳最高,升任石门寨参将。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董一元任辽东总兵。当时,蒙古部泰宁速把亥被官军杀死,他的次子把兔儿联合各部落声称要为父报仇,屡犯边疆,董一元率部在镇武设伏,击败了把兔儿,此战共歼灭敌军五百四十人,俘获骆驼马匹两千余,蒙古豪族伯言儿战死,把兔儿受伤逃亡。
万历帝闻后大喜,他亲自祭告郊庙,感谢他祖宗朱重八保佑他大明获得如此胜利,进封董一元为左都督,加封其太子太保衔,赐世袭本卫世指挥使。
然而,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天下太平了,把兔儿虽然逃走,但本着一小撮境内外反动分裂分子毁我大明江山不死之心,依然在积蓄着力量准备下一步的反扑,对此,董一元决定先发制人。
当年冬天,董一元率领精兵踏冰渡河,直奔敌军老巢,过墨山时,天降大雪,大军急行四百里,三昼夜之后到达,斩首一百二十级,全师而还。
虽说人杀得不多,但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整个蒙古草原都震动了。
于是,原先跟着把兔儿一起作乱的各部落开始动摇,有的甚至主动要求和明朝重归于好,而把兔儿本人则彻底郁闷了,最后就这么郁郁而终。
值得一提的是,董一元当年曾任辽东总兵,任职期满后,万历找了一个人来继任他的位子,这个人便是李如松。
西麻也好,刘大刀也罢,说穿了纯粹是运气好,前者就压根没碰上几个能打的角色,所以不太打败仗,后者虽然碰上能打的还被人打死了,可人家偏偏喜欢抬高对手,因此,也就出现什么一百二十斤轮转如飞之类的了。
真正那个能打的,还真就运气不好了,碰上了更加能打的,一仗战败从此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黄尘之中。
刚才的那三位是陆军三路指挥,接下来再说说大明海军。
鉴于朝鲜海军已经处在了名存实亡的状态,所以明朝政府决定加派海军部队开赴朝鲜。海军为首将领有两个,一个叫陈璘,另一个叫做邓子龙。
陈璘,广东人,性贪爱财,凡经手军饷经费一定要扒去一层,不然晚上睡不着觉。
就是这么一个人,偏偏军事天分相当高,从陆地到海上,从山贼到倭寇,就没有他打不过的,但是因为品行很差,还不会说官话(陈璘说的是一口当时很少有人能听明白的广东方言),所以升官升得很慢,因为无法沟通,这次实在是因为朝鲜情况紧急,不得已才任命他为明朝海军总司令。
至于邓子龙,则完全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大爷,他是江西人,出国参战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小校做起,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且人品很好,待人宽厚,不搞歪门邪道,什么贪污军饷、克扣钱粮之类的事,在邓子龙这里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总的来说,这两人给人的印象是截然相反的,陈璘就好比弄堂里面整天不务正业偷鸡摸狗的中年二流子,而邓子龙就是那个见谁有难都会帮一把的邻家大爷。
这是一个是人看了都会顿感不可思议的组合,却也是一个相当无敌的组合。
庆长二年(公元1597年),上述的几位将领率七万余人再次开赴朝鲜。
出发之前,麻贵特地交代陈璘,告诉他大明的海军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只要率领舰队游荡在大洋之上,看到日本船只直接击沉就可以了。
于是,陈璘从海军指挥摇身一变成为了朝鲜海域的海贼王,但凡过往船只就没有他不抢的,有时候甚至连朝鲜的商船队伍他也要上去揩一把油。
而此时的李舜臣,又开始奋斗了起来。他带着被元均基本败光了的朝鲜海军,在鸣梁大破藤堂高虎的舰队,并且和陈璘联手,共同打击日军的补给线,展开了海上的封锁。
与此同时,各地的朝鲜义军、正规军再度活跃起来,纷纷和明军联手,共同打击侵略者,而在规模上,朝鲜义军有了相当的长进,比起之前文禄之役几百数千的小打小闹来,在庆长之役后期,义军基本动辄就能达到万人,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
而日本人那边的日子,则比较难过了。
这批五年前意气风发渡海出国的二世祖军团,现在早已没了当年的豪气。继续进攻,那是没的可能,要想撤退,却又因没有命令而不敢擅专,更何况海上还有明、朝联军的封锁。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固守,或者说死守现有的领地,拖上一天是一天。
于是,日本人开始在朝鲜大肆修山寨,造城池,加强防御以备不测,并且将自己的三路大军布成一个品字形阵线,以便互相呼应。
当然,麻贵并不打算坐视不管。
庆长二年(公元159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还处在修建中的蔚山城,突然迎来了以麻贵、权栗(朝鲜元帅)为首的将近六万明、朝联军。
这些人是来攻城的。
蔚山城,建造于蔚山之上,而蔚山,是釜山的最后屏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交通便利且可直达大海,一旦被人攻下,则意味着日军的后勤保障乃至回国退路被全部切断。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原本负责防守蔚山的两名主要日军将领——加藤清正和毛利秀元都不在现场,清正在离城不远的西生浦,秀元则去了釜山。
留在蔚山的,只有浅野长政为首的一万人。
二十二日,明军先头一千余人进行了突袭,日军措手不及,慌乱之中,毛利家家臣冷泉元满、阿曾沼元秀等人先后战死。
闻讯赶来的浅野长政立刻发兵追击,但是却中了对方的埋伏,一阵乱斗之后,日军损失五百余人,浅野率部退入城内龟缩不出。
同时,两国联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蔚山城的三面包围。
好在这时候,总指挥加藤清正迅速从西生浦结束了出差工作赶到了城里,开始带领大家一起抵御来攻的两国联军。
二十四日,联军开始攻城,但是日军依托要塞和险要地形,利用铁炮将来攻之敌如数击退。
二十五日,明军休息,本来朝军也是休息的,但是朝鲜大将扬元对着元帅权栗大声疾呼道:“明国人虽然休息,但是我们朝鲜人绝不休息!”
被感动了的权栗当即下令,由朝鲜人单独攻城。
于是,朝鲜人爬山,日本人打枪,明朝人围观。
结果是,一阵铁炮,朝鲜军争先恐后地逃下了山,开始和明军一起休息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