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天皇说什么,他又接着补了一句:“如果定都葛野,不仅能镇住肆虐的魔物,也能保皇家万年。”
其实秦家人说的这个概念我们至今都还在用,一般而言你家房子若是恰巧东南两面有水,北面有山,西面是大道,那么在找人看风水的时候定然会被赞不绝口,有点本事的风水先生还能顺口吟出一首诗:“朱玄龙虎四神全,男人富贵女人贤。官禄不求而自至,后代儿孙福远年。”
就这样,葛野成为了新首都,并被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平安京,也就是后来的京都。
当然,本着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的态度,我们显然不能把定都平安一千年不动摇这事儿的原因仅仅归于单纯的风水好,事实上的确也不只是因为风水,还有其他各种原因,比如日本特殊的国情之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事关国体政体的大事,或多或少地总会被烙上些许中华的印记。
延历十六年(公元797年),也就是迁都平安京后的第三年,桓武天皇下圣旨,说要征讨虾夷。
虾夷就是北海道,最开始叫毛人。
北海道这个地方,在当时的日本属于外围势力,就是名义上确系皇家领土,但时不时地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滑出版图。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如果朝廷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话,便会派人前去征讨,而要是那几年日子过得比较困难,那也只能睁眼闭眼随它去了。
桓武朝的生活似乎比较滋润,所以天皇一直在打北海道的主意,从迁都平安之前就是如此,迁都之后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挺国泰民安的,于是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动起了刀兵。
只不过这一回情况有点特殊,虾夷之地的首领阿弓为流,是个相当不好对付的狠角色。
此人从延历八年(公元789年)开始就竖大旗造反,七八年来不仅数次打退前来围剿的官兵,甚至还把势力从北海道扩张到了本州岛的东北部,故而天皇在出兵之余,也不得不思量一下这领兵大将究竟该让谁来担任。
其实这事儿本来并不新鲜,虾夷隔三岔五造反,朝廷例行公事地去剿,然后胜败乃兵家常事地有输有赢,如果这也算事儿的话,那我们这本书干脆叫“日本上下两千年”得了。
事实上之所以要把单单这一回拿出来说,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为了本次征讨虾夷能顺利进行,天皇特地设立了一个官位,叫征夷大将军;第二,任征夷大将军的那人,叫坂上田村麻吕。
征夷大将军一职,在当时属令外官,也就是编制外的职务,而且不常设。说难听点就是编制外的临时工,但权力很大,是由天皇直接任命的军事指挥官,并且一旦被任命,那就有全权指挥军队的自由,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个职务的诞生其实也和中国有关,确切地说是日本学习中国后的产物。
遥想当年,日本样样都以中国为榜样,文化科技自不在话下,到最后连思想理念都没放过,把华夷思想也给搞了一回拿来主义,弄出了个日夷思想。
简单来讲就是以日本为中心,除了中国和朝鲜之外,周边四方的国家都是化外番邦,然后根据东南西北分成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设立了征夷将军(注意没有“大”)这个职务,同时应运而生的还有征狄将军、征西将军等名字和意思都差不多的职位。
征夷将军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如名所示的那般对东夷用兵,即征伐虾夷人,所以也叫镇东将军、征夷使等等。
然后到了延历九年(公元790年)那会儿,桓武天皇先是任命了一个叫大伴弟麻吕的人为征夷使,接着又在四年后将他的官位升级为征夷大将军,并配发节刀,命其出兵虾夷。
按理,这个大伴弟麻吕应该就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征夷大将军了,但实际上话却不能这么说。
这主要是因为大伴弟麻吕尽管拜领了节刀,但并没有真正去虾夷打仗,而是把战事都交给了他的副手坂上田村麻吕。
不仅如此,在公元795年,大伴弟麻吕还将节刀交还给了朝廷,表示自己并不适合担任此职。正好此时那位坂上田村麻吕在虾夷连战连胜,凯旋归朝,于是延历十六年(公元797年),天皇便将征夷大将军一职封给了他。
所以一般认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征夷大将军,是坂上田村麻吕。
这人我们在上一部里曾经提过,乃是从中国大陆渡来的大汉皇裔东汉氏之后。他生于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自年少起就以武勇而闻名,长大后在近卫府任职。
大伴弟麻吕拜大将军那会儿,朝廷给他设了四个副手用于辅佐,田村麻吕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这场战绩,再加上大伴弟麻吕交还节刀撒手不干,所以天皇便封了田村麻吕为征夷大将军,同时,也要他做好准备再度出击虾夷,以期彻底剿灭阿弓为流。
延历二十年(公元801年),田村麻吕再度出兵,并且再度大获全胜,生擒反军士兵五百余人,这其中还包括了阿弓为流本人。
一个折腾了大家伙儿十几年的心腹大患就这么被除掉了,为了表彰坂上田村麻吕,天皇决定把原本只是临时职位的征夷大将军作为终身荣誉称号封赏给他。
所以一直到弘仁二年(公元811年)去世,田村麻吕都一直顶着征夷大将军的名号。
不仅如此,因为非常勇猛,他也被后世的日本民众尊为武神。
延历二十五年(公元806年),桓武天皇驾崩,传位于长子安殿亲王,称平城天皇,改元号大同;平城天皇在位三年后,把皇位让给了同母弟弟神野亲王,然后自己当起了上皇。
神野亲王称号嵯峨天皇,是一名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般来讲,平安时代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四处散发着文艺气息,在那个年代,京城的青年男女贵族们其乐融融地吟诗作赋、写字作画、结伴出游、观花赏月,甚至连偷情,也能被用最曼妙的词汇描述得无比罗曼蒂克。
这种往好了说叫温馨浪漫,往难听了讲叫安乐糜烂的风气,正是由嵯峨天皇开创的。
这个人虽然也不能说是无所谓权位,但比起国家朝政来,他显然更喜欢花鸟风月,特别是中土大唐的花鸟风月。
嵯峨天皇是一个很标准的文艺青年,能画画,能写诗——当然是汉诗。除此之外他还将日本原有的花道和大唐的花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茶花流派,名为嵯峨御流。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嵯峨天皇还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日本书法造诣最高的有三人:空海、橘逸势和嵯峨天皇,他们被合称为“书道三笔”。
或许有人会觉得当皇上的整天没事干练几个字,练出了境界也没甚了不起的,但你得明白,首先嵯峨时代的日本书法写的都是汉字;其次,那三笔里头的两笔,都是去过大唐的遣唐使。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嵯峨天皇的带领下,平安京乃至日本全国都掀起了一股以效仿大唐为尚的风潮,具体表现为大小贵族们写唐诗,说唐话,画唐景,以及建筑、雕刻全面仿照唐式,教育体制也无限靠近大唐,甚至连学生用的教材,都是原装唐朝进口。最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日本贵族学生们学的历史,并非本国史,而是中国史。
这被后世称为“弘仁文化”,基本上可以算是日本效仿大唐最甚的一个时间段了。同时,诸权贵们也借着学唐仿唐的机会,大兴唐朝的各种娱乐,一时间,整个上流阶层都弥漫着享乐安逸的气息。
此外,由于能写会画且享誉文坛,所以后世还给嵯峨天皇起了个能流芳百世,并且世界通用的洋气名儿:大种马(日文直译是指“生孩子很擅长之辈”)。
据不完全统计,这位天皇活了56岁,子女却至少有49名,平摊下来基本上是以每年一个的速度,生产着自己的后代。
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子女过多,活活地把皇家给吃穷了。无奈之下,天皇只能分出几个儿子,取消他们的皇室身份,让其改姓其他并独立门户,以减轻财政负担。
其中,有一拨皇子皇孙姓源,分别叫源信、源常、源融等等。
然后嵯峨天皇的弟弟大伴亲王,后来也当了天皇,叫淳和天皇,他有个儿子叫高栋王,也被取消了皇籍并赐予臣姓,姓平,叫平高栋。
这便是日本四大姓中平源二氏的来历。
因为后来一般名门武士多出自这两家,而嵯峨天皇跟淳和天皇又是兄弟,所以他们的父亲桓武天皇也被誉为是武士之祖。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里,在那位农民武士菊千代偷来的家谱上,第一个写着的就是桓武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