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力学专家,在业界已小有名气。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如果是一只乌鸦和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撞,那么,乌鸦的身体一定会把金属材料制造的飞机一瞬间撞出一个洞来。”
他告诫说:“这种事在前苏联已经屡次发生过,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幻想把高空掉落的东西稳稳接住,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
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恐万分地告诉他,他们那先天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他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一把推开椅子便冲了出去。当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慌失措地站在那里。他的女儿穿着一条浅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上,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看见爸爸妈妈跑来了,小女孩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飞”了下来。
很多人吓得“啊”的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落下,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拉着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坠落的“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啊——”随着一声尖叫,那团蓝云已重重地砸在他伸出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突然狠狠砸了下,腿像树枝一样“咔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打着石膏,缠着绷带,阵阵钻心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倒抽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们对他说:“您总算醒过来了,您站在高楼下面接孩子实在太危险了,万一……”他笑笑,看着床边自己那安然无恙的小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那时,只有爱,没有力学。”爱的面前,没有力学,多么感人肺腑的话语啊!
看到这个爱的故事,我们难道不对这样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伟大父亲肃然起敬吗?我们难道不觉得身边有无数像这位力学专家一样的父亲值得我们崇拜吗?
当然,像这样惊心动魄的事例,生活中还不多见。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的那些微小、平凡却又让人感动无比的事。它们是那么容易地被忽略,在岁月的长河中又是那么容易地被冲走,但是它们背后隐含的浓浓的爱却如同河底的金砂,慢慢地沉积,永远不会流失,永远会闪闪发光。只要父亲还健在,只要我们愿意发掘、懂得发掘,我们会随时感受到父亲身上这种令人掉泪的关爱。
对父母的感恩,千万不要懈怠!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央视曾经播出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洗脚水,荡得水花四溅,放在他妈妈的面前,稚嫩地说:“妈妈,洗脚。”许多人看了以后眼睛都湿了。这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要向世人推崇和弘扬的,那是一种以孝为先的孝道,延续数千年仍然亘古不变。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孝”早已成为中国人衡量某个人的品德和修养的标准。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子人人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把儿女对父母的恩情视为比天高、比海深的事,忘恩负义,天理不容!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父母不一定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放歌,自由奔跑,品尝着生活的甜美;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体会冬日的暖阳,秋日的丰硕,夏日的激情,春日的婀娜,饱尝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追寻着生活的梦想,憧憬着未来,可以展示自我,施展才华,解读活着的内涵,体会奉献的快乐;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充盈着丰富的感情,体会到人生的真诚。
直到父母两鬓斑白时,尽管我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但我们的父母依然会清晰地记起我们脸上绽放的第一次微笑,记起我们蹒跚走出的第一步,记起我们喊出的第一个字,记起我们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戴德呢?
在一篇《也许,我们一生都不理解母亲》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在母亲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她的病历。病历上显示,母亲得了早老性痴呆症已经两年时间了。天哪!我们的母亲!这一下,好像母亲在世时所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都有了答案。她竟然用她生命中仅有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她为了不拖累我们,竟对我们隐瞒了她的病情这么久。而处在这种折磨状态下的母亲,竟然也不向儿女们要求一点点关爱。为了不使我们厌烦,她竟然以蹲厕所的方式抑制她面对我们时控制不住的唠叨。
我们口口声声地说爱我们的父母,可我们真正理解过母亲吗?当母亲希望把她内心深藏的东西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如果我们最初像热心的邻居张叔张姨那样与她耐心沟通,她可能会避免病魔的侵袭。而我们却让母亲带着儿女对她的不理解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深深的自责曾经发生在许许多多人的身上,是我们年迈的病入膏肓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人生的感恩课。
是的,损失了的文物永远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当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时,殊不知,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有声的言语、无声的行为教诲。它可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而往往当我们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猛回头,它已永远消失了。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经历一次次重演,趁着老树的虬枝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回家,去问问父母的近况。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到父母还能清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千万不要懈怠。
《常回家看看》这首简单通俗的歌曲之所以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动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唱出了无数家庭的心声,“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一桌好饭”一样,都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意。
小时候,我们都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等长大了,就再也不用听父母唠叨了,再也不用听那些刺耳的噪音了。
可以不听父母唠叨做作业,可以不听父母催着睡觉和起床,可以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不按点回家吃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那一定很自由,很幸福。可是等到我们真的长大了,离开了父母,听不到唠叨,不但没有觉得幸福,反倒多了一份孤独和牵挂。一个人生活,衣服也没人洗了,想起母亲唠叨“快脱下来”,那刺耳的声音竟是那样叫人留恋;一个人去食堂打饭,想起父亲从邻家叫我们回来吃饭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此时此刻才明白,原来父母的唠叨声竟是这样珍贵,它是父母关心我们、疼爱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
孩子咿呀学语,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学会了说话;孩子学走路,父母不厌其烦地鼓励我们,在他们的唠叨声中,我们走得越来越稳;在妈妈敦促的唠叨声中,我们按时完成了作业;在父亲地唠叨声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我们的学业更上层楼,上了大学;在唠叨声中,父母帮助我们出主意甚至求人帮助找到工作;在唠叨声中,我们知道了注意的事项,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在唠叨声中,把对象领回家;在唠叨声中,结婚生子……父母的唠叨,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工作中的金玉良言,是对我们努力向上的鞭策。每一句父母的唠叨都饱含着他们对孩子的无限希望和期待,每一句唠叨都蕴涵着父母温暖无限的爱。我们的人生如帆船,父母的唠叨声则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航员,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大道。
父母不惜磨破嘴皮子,不厌其烦地说来说去,本意都是为了我们好。如果我们有缺点或者犯了错误,父母不批评不指出,反而视若不见,甚至处处迁就,那不是害了我们吗?我们不能一听父母说自己的缺点就心烦,就摆一副讨厌的样子。当父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父母的唠叨是不是有道理?一般来说,父母是不会无缘无故唠叨的。如果他们唠叨的并不是事实,那我们应耐心听完后,等他们心平气和时再做必要的解释。古语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我们能体会到父母的唠叨实际上都是出自亲情与关心,相信就能理解和正确处理好父母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了。当然,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人的确天生就有一张“唠叨嘴”,稍为心烦,就会唠叨不停。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做子女的心里当然是不好受的,但还得学会去了解和体谅他们的性格。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了解了父母的这种个性,心里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谅解。再多想想他们唠叨的初衷,自己的心里也会开阔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