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建设,必须提高科研水平。开展科学研究已成为加快重点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处于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前瞻性,将极大地促进学科发展,要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态势和学校的自身特色确定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制订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已确定的研究方向,选好研究课题,深入持久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拓展科研优势,形成科研特色,提高科研水平。如果科研水平上不去,学科内容就无法更新,实验和教学水平就很难提高,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建设也就必然失去动力和活力。
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建设,还要建立好的机制,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发展的基础,学术带头人是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科研机构必须拥有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富有开创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直接负责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相关学位点、学科的建设。保持一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是实验室发展的希望,将给学科建设注入永不停止的生命力,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文科基地建设,就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其自身生命力。高校科研机构应以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抓住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开展科技攻关和高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不断增强实验室和基地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学科建设的经济基础,为重点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不断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总之,为促进重点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高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措施,加强实验室和基地建设,真正提高其整体水平,使高校重点实验室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的保障。为了鼓励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给教师搭建工作平台,学校加大了科技投入,制定了《绵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办法》,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源头创新,培养新的科技优势。
六、科研促进教学
(一)科研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进
1.通过科研条件建设,改善了教学条件。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建设4个重点实验室,购买了大量先进的设备,不但改进了科研条件,而且改善了教学条件。
2.通过科研促进图书资料的建设。在科学研究中,购买了大量学科前沿参考书和图书资料,这些资料对教师备课,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术活动促进本科教学
学校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学校各学科发展、开阔学校学术视野。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学术梯队的搭建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专题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对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术专著作为教学参考书促进教学
专著作为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往往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前沿知识,如何有效地把专著中的知识和内容充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则成为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学校为贯彻“精品”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积极强调有专著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部分充实到具体的讲授中。通过把专著作为教学参考书融入教学进程这一有效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水平提高相互促进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我校教师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近年来,我校教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4项,同时,我校教师还主持了26门精品课程,其中,7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七、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高校科研的希望和出路就在于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工作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全方位地为所在区域发展服务。高校通过社会,履行自己的使命,赢得办学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办学能力,实现区域社会和大学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区域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积极融入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去,为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充分认清了自己在创新链中间的位置,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市场,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学校直接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学校专门联系省、市科研管理部门,积极为相应的院系联系相关企业,为学校科研资源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作出了贡献。
特色名校
一、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反映事物的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一般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特色,或者说事物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无我有。这种情况较少,我们将它称作独特性。因别人没有,无可比性,自然处于优势地位。独特性往往与独创性相连,后者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人有我优。这种情况较常见,我们将它称作比特性,即在比较中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比如,企业生产的优良产品,农业培育的优良品种,军事制造的优良装备,大学发展的优势学科等。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事物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三是人优我特。这是事物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另类体现,我们将它称作优特性,即当彼事物均优时,本事物则以特取胜。这里的“特”表现在特定范围里,如特区、试验区、基地等,或表现为更大范围或者更高层次上的独特性。
我们说,大学的特色要建立在传统优势上,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不断根据时代的进步和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创新管理风格,创新校园文化。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必定是一所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大学,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包括人才竞争在内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特色大学必须想别人没有想的事,做别人没有做得更好的事。
二、我校办学特色的历史积淀
1.关于养成教育
培养适应西部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师资是西部高等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适应教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以适应育人。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大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师范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86年,绵阳师范专科学校(绵阳师范学院前身)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偏重理论教学和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考试成绩与其思想行为、实际表现脱节的现实和培养高素质普九师资的需要,提出“通过马列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知行结合的基础上,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从思想品德、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生活作风、组织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养成学生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秘书处印,1994年8月)。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如一,坚持通过大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基础文明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2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绵阳师范学院,如何从专科育人模式向本科育人模式过渡?如何从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向更高层次素质养成发展?学校根据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拓展和丰富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学校通过内建平台、外搭立交,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高尚人格。升本四年来,我校音乐学院杜贤良同学、文学与传播学院罗华同学分别荣获四川省第六届(2004年)第七届(2006年)四川省十佳青年学生,学生论文、作品分别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和播出。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媒体对我校实施学生心理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的经验进行了专题报导,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30年来,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坚持实施养成教育不断线,不断丰富养成教育内涵,不断拓展养成教育途径,形成了以“学生基础文明养成为体,以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养成为翼”的“一体两翼”养成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