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好,诸位善知识,请发无上的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今天上午我们讲到了偈颂正宗分的第二分。正宗分的第一分是广解“常随佛学”,第二分就是广解“恒顺众生”。我们说“常随佛学”那个九个颂子,要学好了,要通达了,可以说,如何上求佛道啊,我们就明白了。“恒顺众生”,广解的这个二十个颂子,明白的话呢,我们如何按照五道次第,来帮助一切众生都圆成佛道呢,我们也能通达。
那么上午讲到了大乘的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在《行愿品》里面这个偈颂,将资粮道和加行道合为一体,有六个颂;大乘的见道有一个颂;大乘的修道分为四个部分,成就多闻及广辩是三个颂,成就解脱及威力两个颂,第三是严净诸佛国土一个颂,亲近一切如来一个颂,这是五道的修道。
“恒顺众生”里面将资粮道、加行道并为一起;然后见道是第二;然后修道第三。然后无学道就有五个颂,第一个颂是内体大行,十二力具足;第二是外行用海,内在已经成就了十二力,那么外在它的妙用呢,就是八大成就;最后就是总结一个颂,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所以“恒顺众生”这个偈颂,是由“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一直到“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总共二十个偈颂,都是讲“恒顺众生”。
那我们先学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六个颂,“恒顺众生”这个愿中,首先是对于有情这个颂。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发愿,常常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尽未来际,无有穷尽,这个是精进利他。不疲不厌呐。这是接引入的总道,同时也是成佛的大方便,自身精进恒常修习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十大愿王无缺,而又能够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也就是说以利行同事摄帮助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
对于修普贤行愿法门的人——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个偈颂,是愿我们常得善友提携。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所有跟我一样,修普贤十大愿王的人,大家都能够聚集在一起来,所以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那我们普贤这个境界是浩瀚无边的尽虚空、遍法界的。
我们凡夫今天的集会,都只是在地球上面的不同地点,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总在这个地球上。那如果修学普贤行愿法门成就以后呢,他就是以十方法界为家,以宇宙为家。我们今天现在大家都学普贤行愿法门,我们今天在方广寺里面聚会,共修普贤行愿。下一次,所有与我同修普贤行的人,我们可以到他方佛世界聚会,大家都成就的话。比方说,我们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聚会呢,同修普贤行。“于一切处同集会”,一切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净土,我们都能够聚会,同修普贤行。乃至于再下一次呢,我们可以去到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的净土聚会,这个是讲同行,大家能够互相提携,能够共修。
后面的两句呢,就是讲大家六和。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大家都是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切的法会之中,集会的时候呢,身、语、意业都相同,修学佛法,知见行愿都一致。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都非常和谐。所以,“一切行愿同修学”,大家的知见行愿一致,所以见面,就感到格外的亲切高兴,这个是与我同行者。
大家能够共修呢,功德就能增上。我们自己一个人修行,今天念一万句阿弥陀佛,那只有一万句的功德。我们十个人修行,每个人念一万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十万句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同行同修。
底下是第三,对于善知识。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我们在由学佛到成佛的过程之中,都离不开善知识。善知识,为我开示普贤行愿。“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并且希望常能跟随善知识修学,能跟善知识在一起;并且善知识见到我生欢喜心,不要讨厌我,如果对你有反感了,见面也没有什么用啊。所以憨山大师《费闲歌》上说,“修心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所以我们要修学普贤行呢,希望能够常遇善知识。
这是对于有情,对于同行,和对于善知识,我们的接人之道。
第四是对于如来。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希望能够经常地面见如来,能够常见围绕在诸佛身边的一切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所以“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并且能够在无量的诸佛面前,都能够广修供养,尽未来际无疲厌,这个时空都非常广大。能够面见诸佛,常见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啦,佛是一切世间的智慧明灯。“佛出世时我沉沦,今我出生佛灭度,忏悔此生业障重,不见如来金色身。”所以我们要忏悔宿世的业。那么现在要能够对于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如来都发愿,“愿常面见诸如来”,这样子地来发愿,与诸如来结下一个深厚的法缘。
那么我们还有一重意思呢,是从法性上来讲,我们修学普贤行,“恒顺众生”,用佛法的智慧,泯灭对众生外相的分别,见到众生的本性,都是平等一味的;泯灭烦恼妄想,保持显发自己乐明无念的真心,这个也是常见如来。我们能够常见佛和圣众呢,就犹如熏香,犹如在那个卖香的铺子站久了,自然“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自然身有香气,那么久久地亲近,能够成就无量的功德利益。这是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接人之法,待人之法。
应物之方,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住持正法,修习法藏。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们愿能够永远地受持、弘扬诸佛的甚深微妙解脱法,宏宣菩提正道,圆满普贤菩萨的无垢大行愿法门,而能常常精进地修习,并且尽未来际不疲厌、不间断。那么从自利上来说呢,是能够依止善知识,能够听闻正法,然后正思维,随法行道。对于断惑证真的修行道路上面,应该知道的法相、义相、证相,都能够“次第善巧,恒常精进,掇持有方”,这是从自利角度说的。
从利他来说,能够以此法门来劝导教化,光扬觉道,显说正法,这是“光显一切菩提行”。然后引导一切众生,趣入菩萨的修行次第,来修习普贤行愿法门,“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际无疲厌。”所以说我们自修和教化众生,都能究竟,都能够深入到无我清净的普贤之道,尽未来际恒常如是,尽未来际修习。
第二是在苦海之中成功德藏,也是一个偈颂。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我愿在一切诸有,三界九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九有呢,事实上还是三界,不过是开合不同。
九有,就是五趣杂居地有,事实上,它就包括了包括了整个的欲界。那么说五趣呢,是没有单独地列修罗,把修罗散入到天中修罗、人中修罗、畜中修罗、鬼中修罗,散入到诸趣之中。还有包括了色界和无色界,舍念清净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个样子呢,就是四有;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个也是无色界的四有,所以合成九有。乃至于更进一步把它细分呢,就可以开为二十五有,种种。
就是我在这一切的三界九有之中,“所修福智恒无尽”,修习自利利他的福德智慧。那么修福呢,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这个四种行愿;修智慧呢,就是“常随佛学”。我们要“常随佛学”,内心要能够“随喜功德”,外缘要能够“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样子地来修智慧,所以,“所修福智恒无尽”,恒久精进不息地去修行。
后面的两句,“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能够依靠禅定力,生起一切通智的根本,能够次第成就无上的功德藏,那么这个是依靠定而成就功德藏;依靠慧成就功德藏呢,就是般若,是断惑证真、成佛之佛母。以此为因,能够出生利他的方便,能够成就自我的解脱,乃至于无尽的功德法藏,都是依般若而得成就,这是“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那为什么要在苦海之中,在这个一切的诸有之中,来修福德和智慧呢?来获功德藏呢?是因为要在这个苦海之中,一切诸有之中,能够策发精进,成就迅速;在这个苦海之中,能够对众生生起无尽的悲心。然后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花果。
“无尽功德藏”,《华严经十无尽藏品》,上面有说到十无尽功德藏:第一是信,第二是戒无尽功德藏,第三是施无尽功德藏,第四是闻,第五是惭,第六是愧,第七是智,第八是念,第九是持,第十是辩。
事实上,这个与我们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七圣财,前面的七种呢,都差不多,后面的加了一个念、持、辩。所以说,“信戒施闻有惭愧,智念持辩无尽藏”,这个两句就可以把十无尽功德藏,归纳起来。事实上如果要展开来讲,华严的《十无尽藏品》呢,要说很久时间,大家有时间的话,有根器的话,应该好好地闻思。
那么这样的话呢,我们就对于“恒顺众生”,这里面的接人之道、应物之方,六个颂都讲说圆满了。这个也就是对于资粮道、加行道,讲说圆满了。
这样子地修的话,一定能够迅速地开悟见道,所以也就能够进入到大乘的见道,见道位的修习。打个比方来说,资粮道位,就好像是参加比赛,要得到这个参加竞赛的资格。加行道,就是比赛之前,先做一下热身运动,考的成绩更好一点。那么见道,就好像这个长跑,枪一响,然后大家都往前跑。修道就是跑的过程之中。无学道就是已经跑到了,或者你得到冠军了。
这就是说大乘资粮道是我们得到了参加成佛的比赛的资格;加行道是加功用行;见道是开悟;修道是悟后起修,是真修;无学道呢,圆满成就。
2.大乘见道
大乘的见道,见什么?开悟,悟什么?明心见性,见什么呢?
第一见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就是见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那么也就是说,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所以说缘起性空;实相无不相,所以说性空缘起。
第二是见利他的功德,见我执自私的过患,见平等性,能够树立无我的正知。
第三是见广大佛刹无量诸佛,莫不恒演无上菩提之道行。这个是什么?真正地体认,能够见到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这样子的见道。
见道位就一个颂。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这个就是讲大乘的见道位。
“一尘中有尘数刹”呀,这个不可思议,一粒微尘里面呢,它有无量无量的佛刹。事实上这个一尘,就表示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我们能够随举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都能够各各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次第地普观,都能够一一含摄尽虚空、遍法界,乃至于尘刹海的无量法界的事理,都能够含摄无余,这个是“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刹有难思佛就是各各的俗谛的事上,就是指一一刹都能够各各普具无量的觉法,也就是佛法,难可思议它的数量,所以说“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每一尊佛都有诸大菩萨和阿罗汉海会围绕。那也就是说,我们各各的觉体之上呢,都有无量的眷属含摄的觉体。
“我见恒演菩提行”,如是的主伴庄严,重重无尽的境界上,一切都是在作有言无言的教化众生;同时相应,具足显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我就修行成就无上菩提正真之道,也就是亲见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
事实上呢,第一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个是讲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我们这个佛教里面,尤其是华严法门,经常会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个好说嘛,大能够包容小。但是芥于纳须弥呢,一般人就不理解了,这个不是凡夫的境界。为什么一颗芥菜子,能够把须弥山都包含进去呢?
为什么?因为不管须弥山也好,芥菜子也好,它的本体,都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外相不同,所以从本体上来说呢,可以是芥子纳须弥。并且来说,在佛菩萨的那个事事无碍法界之中,也都能够圆满地显现。
有一位禅师,他就有这样子一段开示。有一个人做太守,他有一次呢,去拜访一位禅师,他就问弹师,说:“禅师啊,芥子纳须弥,怎么理解呢?”
这个禅师给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太守啊,听说你读的书超过一万卷,是不是?”
太守说:“是啊。”
禅师再问他:“那你那个脑袋,只是好像一颗椰子那么小小的,那里面能够装一万卷书吗?”
这个太守哑口无言。
然后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芥子纳须弥?为什么“一尘中有尘数刹”?这个也就说呢,我们能够见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第二句,“一一刹有难思佛”,就是见平等性,树立无我的正知正见。“一一刹有难思佛”,都能够在一切的刹土,在一切的微尘,都能够见到我们的真如自性;能够见到一真法界;能够见到诸法的本性;所以能够见平等性。
第三句、四句,就是了佛的大事因缘。“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我看到的一切呢,都在演说(菩提就是觉)觉悟之法;都是在演说诸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事实上也就是说,一切的境界,无论它是有言无言,它都是在显示诸法实相。这是见道位。
事实上,见道位也就是什么情况?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真正地体认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3.大乘的修道位
那么“恒顺众生”的第三个内容呢,就是已经讲到了大乘的修道位。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到了修道了。修道就有七个颂。七个颂其中第一是成就多闻及广辩三个颂;第二成就解脱及威力两个颂;第三是严净诸佛国土一个颂;第四是亲近一切如来一个颂。
成就多闻的三个颂呢。
我们看第一个是——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这个是赞叹修道位修行的方法呀,甚深汪洋广大如大海,所以一切呢,都是说“海”。在修道位上,你真正开悟以后起修,为什么说他是真修呢?因为开悟以后你起修,他是不可思议的,他的空间、他的时间,都是很广大的。
第一,他悟以后起修,他面对的,他修的空间是什么?是“普尽十方诸刹海”,是横遍十方诸佛的刹土,无量无边的刹土,好像大海里面的水滴一样,这样子浩瀚无边的空间。
十方诸佛刹土都是修道位的修行人,他们所修行的空间,所修行的空间范围。并且来说,在因中修道位上修的时候,是“普尽十方诸刹海”;在果地上,无学道上,他成就的时候,就是什么?就是力量,就是“速疾周遍神通力”。我们底下会讲到十二种力,十二种力怎么来的?就在修道位上修的时候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