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拱北门宦自创建以来,从无教主、教长之称谓,仅仅有一个当家人执掌教务和处理拱北内外的事务。当家人由拱北内外知名人士推选产生,有一定的任期,不能世袭,凡当家人必须是从出家人中产生。大拱北门宦系统的出家人,从幼小时进入拱北,追随先贤风操,弃俗离尘,不娶妻室,至诚清修。始传者祁静一,一生静修,单独干功,固守童贞乾体,刻苦磨炼,终达高品。他的超然卓绝的苦行精神,对道统后代及教众,起了深远而又崇高的师表影响。嘎的林耶大拱北门宣中认为:人由气生,气有神旺,养气全神,可保真道。嘎的林耶道功入门下手处,主要是保精、养气、炼身还灵。在谨守五功天命之余,修真养性,力行苦功,以绝尘弃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故凡进入大拱北出家者,皆以淡泊宁静守身,脱尘绝俗,终身不求婚配。从而一心归主,静心修道,达到归真复命的最终目的。据载,祁静一“从婴孩以至童真,乾体未破,聪明睿智,颖悟奇特,知生客死归,不愿在尘,虽顺世缘,毫无沾染”。最终达到返朴还真,穷理尽性,尽人合天的境界。后来的继任者们也均未婚配,超脱世俗,一心干功,实践着复归本然的传统。
(二)笃志清修,潜心养性的功修思想
嘎的林耶主张凡诚心干教门的修道者,必须不迷恋尘缘世味,淡泊明志,宁静清心,因此该门宦所属各地的先贤墓庐和静修地,都远离城镇人群密集之处,多在清净幽雅的山林之间,意在脱尘养性。大拱北门宦始传人祁静一,曾奉其师华哲·阿布都·董拉希“嘎的林耶教门是单独的,你必须抛家离乡,绝尘弃俗,要入山静修”之命,先是在汉中清真寺自我功修3年,奠定了习静基础。后又到陕西留坝县境内的紫柏山金板黑安洞静修3年,再到西乡县滴水崖继续修真养性3年,并到西乡县沙河坎蔡家岭再习40天静功,从而达到了“人极大全,真一还真”的境界。之后,又去汉中牛头山附近的静室寺和南山中的玄阳洞两处静修达5年之久,到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才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台子拱北的师祖马腾翼,也曾遵其师祁静一让他脱尘弃眷,静修教门之命,修真养性。笃志清修,潜心养性是嘎的林耶宗教功修中的一条规律,尤其是在掌教人和传教人中得到充分实践,从而也成为嘎的林耶宗教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三)注重三乘,重视道乘的修道思想
嘎的林耶对宗教功修实践的总体认识是,教乘是一切宗教功修的基础,是最根本的原则,是修身之道,在此基础上才有道乘、真乘的实践。教乘的念、礼、斋、课、朝,念主是人心有所归,而不致流荡忘返,身心俱有收束;礼拜是人践其原来所历之境,步步渐次以返,以复归于真主;斋戒能抑气质以强心,心强则明,从而化私欲而见真性;纳天课乃衰多益寡,豁达和众之心,以我之所有者,为天下之所有;朝觐是归本探原之功,是天下一家、人类平等、世界大同的表现。教乘的五功,为修道之功,常念则得所归,礼拜则明所归之路,斋戒绝物向道,课则舍己去私,朝则自远之近而复归于本体洞然之位,是教乘维持的必然功课。教乘、道乘、真乘是分言的修真养性,尽人合天的法则,是磨炼己私的砺石,是一贯性的修持,绝不是分开单独去干。即所谓“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显性,性不显是己私所遮蔽”。因此,在严肃谨慎的遵行教乘后,还需紧密实践道乘,并希望进而趋向于真乘。嘎的林耶道乘功修法则,据传是由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授给祁静一,之后又密授给后代弟子,代代递传至今。这种道乘的功修法则,只能由拱北当家人或年高德望的出家老人才能授传,其他人无从领受也不能传授,坚持耳提面命,一脉相承的传授方式。
嘎的林耶重视道乘的核心认识是,清真之道有表有里,真如任何一个物体即有表面,又有内部一样,教乘是“表”,而道乘是“理”,道为教之精髓,教为道之肤表。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表”及“里”,最终达到表里一致,外表行动与内心世界相统一,“认己归真”、“天人浑化”、“清心显性”的目的。对此,有记载说:“认得自己性灵本然,便认得行造化之原之主。己身之性有四:真一、体一、数一、万有。真一为原主,数一为原种,体一为原,万有为全能。经云,你认得自己,便认得造化之主。此四性必要明师指点,日日修炼,四性归一,乃为真一还一,此一节言修炼性命之理,一切贤人上人能炼,常人愚人不能够行在位分上,此理深奥,千本万卷经典上未讲到,归根之处,纸上不能写出,总要口传心授。”嘎的林耶拱北的历辈当家人,身体力行的实践道乘,祁静一出世超尘,历年苦功修持,最喜穷理尽性,唯爱尽人合天,紫柏山明心见性,滴水岩复令归真,成为真一还真之贤者;后子河拱北道祖杨保元,前后在甘肃长麻尔(今玉门县境内)南山石洞、陕西北吉原坐静修道10余年,达“纯真无俗,天人浑化”的境界;台子拱北先贤马明清先后在陕西西乡仙根寺、河州东乡黑泉沟、椒子沟、河州城角寺及街子索麻等处,修真养性,刻苦参悟,“明了三乘礼,清心道成全”。嘎的林耶各拱北的当家人和先贤们皆斩断世俗的万缘,终身不婚配,而一心实践三乘之礼,以保精、养气、炼身还灵,归真复命,成为全人。这一点在中国伊斯兰教各门宦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充分显示了嘎的林耶对道乘功修的高度重视,和“修身以礼明心以道,尽性复命,全体归真”三乘功修实践之路。
四、库布林耶门宦的宗教教理
库布林耶,亦称张门门宦,据传创建于明末清初,是我国东乡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伊斯兰教门宦。信奉者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康乐、东乡、和政、广河、积石山、临夏、兰州等县市,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也有信奉者散居。因该门宦的创建地和主要传教人都葬于东乡族自治县大湾头村,因而也称大湾头门宦。该门宦的创始人穆乎隐吉尼出生于伊拉克的者俩尼城,据传,穆乎隐吉尼曾“三出中原”,第一次到中国湖广、云南、甘肃等地传教,第二次曾在甘肃白石山的星红洞坐静4。昼夜,修身养性;第三次经新疆莎车、喀什到青海等地传教,最后落居东乡大湾头,创建了张门门宦,成为库布林耶思想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和承载者,已传教11代。该门宦的宗教教理源于13世纪波斯苏非派哲学家纳吉姆·丁库布拉维所创的库布拉维教团的宗教思想。主要的拱北有:东乡大湾头拱北、康乐草滩拱北、兰州西坪拱北(现已迁至五星坪)等。
中国库布林耶门宦的宗教教理,首先表现在对四乘修持的认识上,他们主张礼乘、道乘、真乘、超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礼乘即教乘的奥理,贯穿渗透于念、礼、斋、课、朝的意义中,坚持参悟、静修的功课,礼、道、真、超乘的收获,无疑也在其中。礼乘是大道,道乘是干办,真乘是奥妙,超乘是机秘。礼乘是体的干办,道乘是心的干办,心寓于体,体不离心,二者交融,就有真乘的显然,进而修身炼性,可领会浑化归一、唯主永存、天人合一的超乘境界。四乘的修持,须在礼乘的基础上进行,教主选熟知教义、信仰纯正、身体力行的教下,面对面的传点道乘的机秘和修持的规范,以起到“点一悟十”的作用,从而受传者坚持修炼,争取升高品级。但礼乘的遵行如有失误可以纠正弥补,伤了道乘的诚信和干办,有失“伊玛尼”(信仰)的危险。道乘的修持如“缸边上跑马,石崖上修路”,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接受。所以,在库布林耶中修持礼乘以上功修者,除历代教主外,并不多见。即便是修持道乘的人,如抛弃礼乘五功的遵行,只攀道乘,也只能是如缘木取鱼。
库布林耶门宦宗教教理的第二点是,重视教主的地位与作用。库布林耶的教众把教主尊称为太爷、老人家、阿爷等,教权的交接实行世袭制,已传17辈,都是创始人穆乎隐吉尼的后裔,现在传教者有14人。新教主继任,要有教人乃至上百人作证,继任之日,要在道堂里大干“尔曼里”,并向教众讲义那拜(近主之道),开始行使传教权力。教主被认为是指导和调养教众认主与近主之道的唯一老师(穆勒什德),教主与教众是真传实受的师徒关系,对教众亲自授传“道”的秘意。库布林耶中有“念了千经万卷,比不上穆勒什德的一点”,“凭穆勒什德之调养,把七层心的机秘知了时,才认识心了。凭穆勒什德之调养,把如亥乃巴齐、如亥亥哇尼、如亥引沙尼、如亥义扎费的事情知了,才认得乐亥了。把才智之光亮与‘青龙宝剑’知了时,才认得阿格力了”的传统观念和说法。在每次宗教活动后,教众要跪在教主面前,行“拿手仪”、做“都哇”、受教道。教众得到教主的指点和教诲后,涉身行事,遵守其道,这也是库布林耶中所传的“遇明师求正道,真主的本然怀中抱,一字分三是大理,三字归一好巧妙”的作用与真言。世袭周替的穆勒什德,被认为是导师或引领正道的人,是教众联系真主的媒介与桥梁。教众只有“抓”住了给自己传教的老人家,才算“抓”住了自己在门宦信仰的根本。
库布林耶门宦宗教教理的第三点,表现在宗教活动的各个方面。念经的念法有口念、心念、意念、气念四种,除口念外,其余三种念法要有明师传授,称之念无字真经。念“则克尔”须在夜晚进行,独居暗室,肃跪拜毡,默念而不出声。这种口念到默于心念,进而意念,默运气念,不思尘世,忘乎一切。念“则克尔”的深化是入洞静修,称为坐静。每次坐静选人迹不到之处,或40昼夜,或30昼夜,最长者达120昼夜。坐静前,至少连续封斋3个月,逐日束紧腰带(称束龙带),昼夜循规念经、赞圣、求祈、礼拜,很少休息,最后杜绝饮食,坐静完时体瘦如柴。
库布林耶还重视念“卯路提”,这种高声颂词,有大赞、祈文、赞文,有领赞、合赞、轮赞;有跪颂、站颂、走颂等多种形式,格调各异,抑扬顿挫,激励人们衰思忏悔,富有吸引力。在礼拜中,库布林耶传统中有一拜坐中的礼拜,一抬手、站、念、一鞠躬、一叩头、坐、一个色兰,其举意、念词、时间等。这种礼拜由穆勒什德传点,否则无效。
库布林耶求主赦罪的方式多样,常见的有捧手做“都哇”,念“大求祈”和意为显贵的求祈——火者求祈。火者求祈的场面肃穆,开始后,任何人不能说话,不乱视,只低头钦尊,否则失其意义。
参考文献:
(1)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页。
(2)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8页。
(3)金宜久:《伊斯兰教概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5页。
(4)杨怀中标点:《钦定兰州纪略》(卷60),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5)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3页。
(6)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7)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8)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
(9)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10)陈国光:《新疆伊斯兰教史上的伊斯哈充耶——兼论我国哲合林耶门宦的来源》,载《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
(11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页。
(12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页。
(13)《哲合林耶道统史小集》。
(14)《清高宗实录》(卷1341)。
(15)《哲合林耶道统史小集》。
(16)《哲合林耶道统史小集》。
(17)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哲合林耶道统史小集》。
(19)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20)《哲合林耶道统史小集》。
(21)《清真根源》。
(22)《清真根源》。
(原文刊载于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