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世纪,汉武帝的西征师旅顿敝见此地势高敞,遂安排体弱有病困乏难行的将士筑垒屯守,人庶渐渐昌盛因此起名“高昌”。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50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维吾尔语“亦都护”意思是“王城”。故城略呈正方形,周长约5公里,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城垣用夯土筑成,因土质粘性好,残存的城墙最高达11.5米。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当年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当地居民逾三万,僧侣三千。全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长安城。现在城内建筑遗址星罗棋布,西南方向有一处寺庙遗址,寺门、广场、殿堂、佛龛及高塔均保存尚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于贞观二年(628年)春,曾留高昌讲经一个多月,人们至今仍能看到他当时讲经的场所。这座故城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火州等长达1300余年历史变迁,令人痛心的是这座历史名城于公元十四世纪毁弃于战火。
如今的高昌故城废墟内仍存建筑遗址,佛寺、民宅、手工业作坊、宫殿等遍布全城,有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从城北的入口处直通到最西南角的寺庙区。故城内的这条大道不知是原来就有,还是为方便游客后来加工而成,不仅是行人,连马车、汽车都可以在上面行驶。游人漫步其上看看两边残缺不全的宏伟古建筑,自然会想到一千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些动人故事,其中一定会包括高昌王与唐玄奘的那段交往佳话。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唐三藏玄奘为了解决佛性问题的争论,西行去印度求取真经。法师只身一人依靠识途老马,穿越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磺,到了伊吾(今哈密)。他本意从伊吾向西北,经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向西前进。恰好当时有高昌国的使人从伊吾回国,将玄奘在伊吾的情况告诉了国王。
高昌王鞠文泰立即派使臣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高昌。玄奘盛情难却,只好随使者而去。经六天的旅行半夜时分才抵高昌城,立刻被接入王宫后院。
鞠文泰和王妃都未入睡,一面读经,一面敬候玄奘法师的到来。见面后国王拜问甚周,直到天将破晓才告辞还宫。天刚刚亮疲惫不堪的法师还未睡宁,高昌王又率王妃以下众人前来礼问,请法师移住在王宫旁的道场中派人侍卫,又让高昌国的佛教大师前来相见,并劝说三藏不要再往西天取经留在此弘法.法师谢绝不应。
过了数十天法师执意辞行,高昌王又一心挽留,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法师,并说让全国人都成为法师的弟子,请法师讲经,数千弟子都作法师的听众,力劝法师打消西行念头。玄奘坚决不允,称即便骨头留下,神智也会离去。两人相持不下,高昌王虽倍加供养,每日亲自捧盘送食,但三藏滴水不进,以绝食表示西行决心。至第四日玄奘已气息奄奄。高昌王只好答应玄奘请求,条件是和法师结为兄弟,等法师取经回来时到高昌国留住三年,受国王及弟子们供养。并且让法师行前再讲经一个月,每次国王都亲自执香炉来迎接法师入帐并在三百余听众面前,跪在地上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上到讲经法坛上去为信徒们讲经说法。
临行那天高昌城的僧侣、大臣以及百姓倾城相送,国王鞠文泰紧抱法师恸哭不已,亲自送了数十里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