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汉
炼油化工生产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走出事故怪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这里,我谈一谈所知道的三次安全事故,或许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能有些借鉴意义。
1965年10月17日下午,车间小修班在双炉裂化后半部的塔6底部至换—21之间的管架上动电焊,火星溅落下来,掉入管沟内,把多年积存的瓦斯引爆,长长的一排管沟盖板被全部掀翻,炸飞的水泥盖板深深地嵌入保温铁皮中。
第二天,我们在事故现场会上看到一地狼藉的惨状,我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因为我的汽油操作岗位是从操作室出来到汽油储罐容—1调节液面和脱水,这里是必经之路。如果恰巧碰上这次爆炸事故,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事隔十年以后,1975年一年中,我厂又发生两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都造成人员伤亡,教训极其惨痛和深刻。
1975年1月4日上午10点,因原料车间(又叫成品车间)97号罐(内装比重很轻、极易发挥的石油醚)解冻处理不当,造成石油醚“突沸”冒顶,大量瓦斯油气漫过公路,向常减压装置蔓延过来,被加热炉的火引燃爆炸,造成3人死亡、3人重伤、7人轻伤。
这次事故起因是原料车间97号石油醚罐底部冻结,加温解冻后脱水过快。如果缓慢脱水,就不会造成油罐盘管突然与石油醚接触,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不会造成“突沸”冒顶。我和刘道水同志听到汽笛声,跑步来到常减压车间装置,大火刚刚着完,其状惨不忍睹,只见辛思民被人抬到抬把子上,身上衣服基本被烧光了,痛苦地呻吟着;张朝松是刚从部队转业来的职工,被严重烧伤,这两人很快离世。民族女职工阿依斯罕,也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年年底,12月20日下午6时,双炉裂化车间操作三班和操作四班交接班时,发现迭合液态烃储罐容—2底部的脱水开关冻结,由于脱水开关解冻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液化气外泄,大量液态烃四处蔓延并迅速向加热炉飘去,很快引起连续三次剧烈爆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的严重事故。
在炼油工业生产中,要确保安全生产,避免事故发生,经验很重要,细心很重要。
1975年石油醚冒顶引发常减压火灾爆炸事故和双炉裂化车间的液态烃外泄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起因都是细节处理不当。原料车间97号石油醚储罐底部冻结,要是在处理解冻问题时多一些经验,多一份细心,知道石油醚的特性就是轻,易挥发,易突沸,加温要缓慢,然后在冻结后缓慢脱水,就不会出这么大的事故。双炉裂化的迭合液态烃储罐底部脱水开关冻结,更是一件很好处理的小事,为什么会酿成如此大祸?还是因为当事人经验不足。本应当关闭开关解冻,却错误地把开关打开解冻,以至于一旦解冻,容器里的水量很少,大量液态烃就会喷涌而出,开关无法关闭,最终不能靠近而不可收拾,酿成重大事故。
12月20日双炉裂化事故,现在想想都后怕。那场爆炸事故极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连锁爆炸。因为当时是正在开工状态下,整个装置都是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运行,后半部全是汽油瓦斯,一旦引爆任何一台容器,对炼油厂都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但是,在这场事故中,那么大范围的火灾和闪爆,为什么却没有引起更大范围的连锁爆炸事故呢?这得益于我厂从60年代起就形成了一个好传统:开展并推广无泄漏装置创建活动。假如当时独山子炼油厂的双炉裂化装置没有达到无泄漏装置的标准,后果真是不堪想象。
直到今天,我们这些双炉的老人碰到一起都会情不自禁地谈及1975年12月20日下午那场本不该发生的严重事故。
曾任单炉裂化车间党支部书记的高永贵曾经说过:“对事故隐患警惕性松一松,那么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攻一攻,这时真正的事故就离你不远了。”寥寥数语,透彻生动地把事故预防的重要性、麻痹大意的危害性说得一清二楚,对我们今天的安全工作也很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