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史上这起前所未有的“巨人”合并给双方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施莱普一语道破这起强手联合的好处“通过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将会发挥各自的长处与优势,在全球市场上确保卓越的战略地位”。他表示,这起合并行动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够在21世纪属于领先地位的汽车制造企业。
“最新型的和最赚钱的公司”,这是两位总裁对未来公司的预测。他们认为,两家公司的合并不仅将在欧洲和美洲大陆继续他们的宏图,而且还将开发亚洲和南美的新兴地区。
而最能反映股民对这起合并持乐观态度的是,两家公司股票在合并的消息公布之后,行情立即看涨,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天就飙升了17.8%,上涨了7375美元,以48.81美元报收。奔驰公司的股票价格同日也猛增了8%,以每股192.4马克收盘,比前一交易日上升了14.95马克。
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公司股票结构将会有重大变化。奔驰公司目前75%的股票被欧洲股东拥有,只有10%被美国股东购买。但是合并之后新公司发行的股票,在欧洲和美洲将会基本上平分秋色,奔驰公司的股东稍稍超出,但显然打破了目前两家公司的股份在两大洲失衡的局面。
给全球造成极大的震动的两巨头的合并过程却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前面提到施莱普向伊顿抛出橄榄枝后,伊顿的回答让施莱普受到极大的鼓舞。双方简短地谈过之后,伊顿说“我们很有兴趣”。他表示将对联合的可能性作一些研究,并向施莱普保证,两周之后将和他通话。
简短的对话标志着工业史上这起最大的动作拉开了序幕。两周后,伊顿与施莱普通了电话,电话中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只是约定了接头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商谈的内容无疑是最大的商业秘密。
洛桑、伦敦、纽约,这三个城市是施莱普和伊顿进行商谈最多的地方,前后一共有10余次。他们接头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一直没有让外人看到他们的行踪。德国的《明镜》杂志戏谑地评论他们的行动说,他们就像已婚男人偷偷和情人幽会而又竭尽所能躲避妻子的注意一样。
每到一个城市,他们照例订一个豪华的旅馆以掩人耳目,然而同时又在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订一个小旅店,这才是他们真正要去的地方。即使居住在小旅店里,他们仍然是“鬼鬼祟祟”。如果要出门,他们总要等走廊里的人走尽的时候,因为这样他们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整个奔驰公司里只有两人知道即将付诸实施的庞大合并计划,其中之一当然是总裁施莱普,另外一个是负责公司规划的监事会成员埃克哈德·科德斯,这位也是合并计划的坚决拥护者。就是这两位谈论合并事宜时也总是遮遮掩掩,奔驰公司以代号“丹佛”来代替,而克莱斯勒公司则以“克利夫兰”为雅号,整个合并计划被称为“嘎玛计划”。
双方的谈判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然而谈判中的问题盘根错节,遇到的阻碍不可谓不多,许多时候碰到双方僵持不下的问题,其中一方面干脆走人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将采取何种经营法规?就使双方首脑人物一筹莫展。然而,合并毕竟是对双方都有重大利益的事,双方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
1998年5月份,两家公司“偷偷摸摸”进行谈判的日子终于过去了。5月7日,随着奔驰公司总裁施莱普掷地有声的宣布以及克莱斯勒总裁伊顿给员工的公开信,惊人的合并方案终于诞生了。消息惊动了两国政治和经济界的重要人士,各界人士对两家公司合并好评如潮。有人称两家公司合并为“天堂里的婚姻”。
德国总理科尔、奔驰公司后盾德意志银行主要负责人之一希尔玛·科珀以及美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华尔街的头面人物对这起合并道尽了溢美之辞。
这起合并行动在汽车业内产生的冲击波更是空前的。业内人士预计到,随着这起惊人的合并行动,必须出现新的一轮汽车公司购并的浪潮。
汽车大国日本被这次合并行动震惊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董事横滨大造说,这次合并使日本汽车制造商“如梦方醒”般地注意到:北美和欧洲的汽车工业已经十分迅速地对它们的业务实现了全球化,合并就像一次“大地震”,将会大大加快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公司进行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总经理奥田硕说,他预料这次合并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将会加剧,丰田公司将不得不作出反映,以迎接紧迫的“挑战”。
经济学家们认为:两大巨头的合并发出这样一个信号,一个国家制订的工业政策未来将越来越有市场,政治家们对未来企业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公司和企业唯一为之负责的,是它们的股东,而不是政府。
在为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欢呼的同时,也有一种冷静的声音在提醒合并会带来的困难和弊端。德国著名的《法兰克福》报说,虽然合并之后规模大大增加,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奔驰和克莱斯勒能否双赢还不得而知。
此外,如此规模的合并虽然史无前例,但从以往汽车行业的合并来说,成功的范例屈指可数。奥迪公司花了10年时间才融入大众公司,宝马公司在接管了英国的罗孚公司以后困难也不少。韩国的起亚集团和瑞典知名的富豪汽车公司都试图与法国雷诺公司合并,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国际观察家强调,奔驰和克莱斯勒虽然宣布了合并,但真正的合并到位尚需时日。
这两家汽车公司在合并过程中进行的谈判是非常艰难的。其中涉及到两国的法律、税法以及存贷制度等各种分歧。在并购价格上,双方要找到一个一致的看法并不容易。从双方的文化背景来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语言上的沟通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大多数德国人会讲英语,而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会讲德语。
说服克莱斯勒公司接受奔驰公司的经营模式,施莱普和他的谈判人员费尽了唇舌。当然最能使美国人动心的仍是“利益”二字。施莱普说,如果沿用奔驰公司的运营机制,合并后的公司将充分利用现在奔驰公司的许多条件,比如接转帐目及税收方面的优惠等。
两家员工和工会组织得知合并的消息并没有喜形于色,相反却暴露了各种焦虑和不安心情。奔驰公司工会面对突然而来的合并心存怀疑。他们担心“一群陌生的股东”闯进奔驰公司会夺走他们的利益,而且还担心合并之后的公司各项政策是否会比现在苛刻和死板。比如说现在奔驰公司中每年享有30天带薪休假,而在克莱斯勒的假期只有14天。克莱斯勒公司员工也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比如该公司的领导者们的年薪是2000多万马克,而奔驰公司老总的年薪却只有区区一二百万马克,未来公司将如何平衡这一矛盾。
不过,对于未来两家公司的融合,奔驰公司的总裁施莱普表现得非常乐观。其实在奔驰公司里,已经有某些方面采用了美国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诸如结算方式以及公司领导层薪水领取制度等方面。因此,德国媒体这样评论,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已经在施莱普的领导下变成了德国的美国企业。毋容置疑,两家公司的真正合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施莱普前期为此有意无意所作的准备工作以及双方领导层决定一试的信心必将成为两家公司成功融合的润滑剂。
点评:
1.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两大汽车巨头的合并,充分体现了两家公司,尤其是奔驰公司总裁丰富的想象力和出众的胆识。缺乏骇世惊俗的胆量和想象力,这一举世震惊的创举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2.两家公司的合并过程,同时就是一个企业创新的过程。它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购、营销、技术、零部件生产的一体化导致成本大幅度下降,规模收益巨增;(2)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兼容并蓄,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营运机制和公司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