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计划包括三大系列服务工程,即金碟工程、宝典工程和千店工程。所谓金碟工程即每季度向已经购买爱多VCD的用户免费提供一张介绍中外最新大片的光盘;宝典工程是每两个月提供一本介绍最新VCD光盘的精美影视杂志;千店工程是每位购买爱多VCD的用户可以向爱多公司索取一张爱多卡,到爱多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上千家影音制品商店购买光碟时可以获得打折的优惠。
显然,爱多的三大工程已不再停留在VCD产品上,已从VCD硬件转向光碟、杂志及相关资讯软体,说白了,爱多想织一张网,将爱多VCD用户和其他品牌的用户都织进网中。这张网从表面看是促销,从长远来看,如果这张网建立起来,就可以避免一条腿走路,在今后推广DVD产品和其他产品时占尽优势。
这可能是VCD行业最好的出路,因为它迎合了下一世纪市场消费网络化、无形资产稳定化、功能服务多样化的市场大趋势。在爱多编织这张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涉足了市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比尔·盖茨称之为“内容工业”,因为像电视机、电脑硬件只是形式,而电视的内容、电脑软件、网络才是最重要的。爱多还准备在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正式向围绕VCD或DVD相关的信息产业进军。
点评:
“爱多VCD”的创始人在当今VCD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参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每走一步,都成功地把握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从而赢得了商战。这充分表明,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而要不断前进,持久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探索。
案例34“策划”创造的碧桂园奇迹
90年代初,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问一个问题:做什么最赚钱?相信他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炒股票,搞房地产。
“要爆发,搞房地产,要赚钱炒股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
对于搞房地产,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只要你能搞到地皮,又能通过关系从银行贷款,买卖钢筋和水泥,房子盖起来了,于是,你就抱回了一个金娃娃。
房地产就像一个气球,越吹越大,越盖越豪华,似乎整个中国人人都是大款。
气球越吹越大,终于广东省顺德市广珠公路南侧的1000多亩大地上,几百座灰色的小楼房,袒露着胸膛无奈地躺在那里,就像病危即将死亡的人一样,已经奄奄一息。
如同当时广东境内成百上千个花园别墅楼盘,这个号称面积最大的土地,显然处于“死火”状态。
中央加紧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像一匹野马狂奔不止的房地产终于被拉住了缰绳,几乎是“经济泡沬”代名词的房地产神话般地开始破灭。房地产开发商和炒家们开始“大跳楼”。
碧桂园,以位于顺德市陈村水道的碧江之畔桂山之侧而得名,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尽管投资逾亿的开发商反复宣传此地为“金三角的交汇点”又请名人题字,但前来看楼的人仍是伶仃可数。
为了救市,发展商多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希望出奇制胜,但也没什么高招。
碧桂园的老板是典型的农民出身。但是像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农民出身企业家一样,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经过多年的“洗脑”他们早已不是传统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种小农意识积淀很深的农民。
碧桂园的老板虽然自己没读多少书,但他很喜欢看书报。而且他决定培养好自己的子女,让子女们来弥补自己书读得不多的缺憾。他知道社会上办了很多贵族学校,为“大款”的子女们解决教育的后顾之忧。对于这位农民大款来说,为子女读书他是不怕花钱的,他决定送子女到广州从化的“中华英豪学校”
1993年8月的一天,当他驱车来到距广州两个小时车程的“贵族学校”时,惊奇地看到:这里也是偏乡僻壤,学校建在水田鱼塘之上,却有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用名车把子女往这里送。
碧桂园老板心头一亮:为什么不在碧桂园建一所“贵族学校”碧桂园是供“贵族”入住的,建这样一所学校说不定能吸引“大款”们在这里置业安家。再说,别墅区本来就要有学校配套。不过,通常的做法是先建房再办学。为什么不能倒过来,先办学,后建房?
有人说,精明的生意人眼中处处是商机。精明生意人之所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生意头脑,在于他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与传统思维定式相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常常具有突发性、跳跃性、情景性、直觉性和灵感性的特点。碧桂园老板可能不懂这些,但他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了创造性思维的这些特点,他从别人办“贵族学校”中来了灵感并突然顿悟。山路不通走水路,走出房地产搞房地产,而且巧妙地利用先办学,再买房子的逆向思维。
碧桂园是理顺了。楼盘不活先办学。可是一帮农民出身的建筑商怎么办起一个高档次的贵族学校呢?在三角洲的田园地带办学,能吸引大批都市的有钱人吗?
当碧桂园老板跃跃欲试办贵族学校时,广东各地的“贵族学校”风起云涌,各类贵族学校纷纷粉墨登场,在广州各大媒介上轮番轰炸,各出奇招:有的与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学校联姻,“与国际接轨”,有的聘请国内名牌学校教师以壮大势力,有的以豪华的校舍,便利的交通为号召,相比之下,碧桂园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这时,经人指点,碧桂园请来了策划高手王志刚。
王志刚认为,既然办学是碧桂园地产启动的一个启点,那就要把它当做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策划定位,如同阿基米德一样,寻找托起地球的那个支点。这个支点必须出奇制胜。广告设计要从总的战略着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94年1月3日,广州《羊城晚报》刊出了一则广告:标题是可怕的顺德人(之一)。广告的内容是“顺德人发达有三个奥秘:识做、搞掂、!昨天,顺德人撑起了广货北伐主力军团的大旗——!今天,顺德人要用财富栽培出智慧之果——识做!在珠江三角洲的黄金点——碧桂园,可怕的顺德人将要搞掂一个跨世纪、跨国界的文化工程……”什么文化工程?广告没有说。“可怕的顺德人”倾刻间又刮起了一股“悬念旋风”引起了读者的好奇欲。
几天之后,《羊城晚报》再次刊登“可怕的顺德人”之二,之三。直至25日,“可怕的顺德人”谜底全面揭晓,在《羊城晚报》整版广告中,语出惊人:
“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例。
与此同时,碧桂园学校还亮出一道王牌,与北京景山学校合办,把碧桂园学校作为北京景山学校的分校。众所周知,北京景山学校是中央高干子弟很集中的一所学校,邓小平的子女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经在景山学校读书。于是,“南北携手,共创新模”,“北京景山学校南下办分校”,各大新闻单位纷纷以“抢新闻”的姿态同时对碧桂园学校作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系列广告互相呼应,引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
奇特的广告和独具匠心的新闻炒作使碧桂园名声大振,碧桂园学校人头涌涌,车水马龙。学校原来担心1000人有困难,结果报名者突破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每个学位18万元,涨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而成为广东“贵族学校”的大哥大。开学那天,各式各样的名车竟有上千辆之多,其场面比“世界名车大展览”还壮观。
随着碧桂园学校的如日中天,“死火”两年的碧桂园地带日益升值,成了“风水宝地”。但是,要将碧桂园上千幢小洋楼卖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办“贵族学校”这步“生死之棋”下活了,下一步如何草船借箭呢?
很明显,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方式推销楼盘,如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管理先进、降价酬宾等只能是死路一条。房地产大势疲软时,要出奇制胜。
如何出奇制胜?
碧桂园的策划者认为,碧桂园的策划一定要跳出房地产概念,加大文化内涵,上升到“全新的生活方式高度,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开发形成全新市场,为居住者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居家的数次革命。
最初是“温饱型”有了厅房就满足了,至于有无配套设施,那是市政府的事。
80年代出现了成片开发的小区模式,布局统一规划,讲究综合配套,这就是“小康型”
无论是“温饱型”还是“小康型”都只注重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更新。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个体化,无疑成了未来时代的走向。
策划者把“第三种方式”称为“超级社区生活方式”——碧桂园方式。他们定下的广告语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成功人士的家园”
请看广告语中的一段:
(大款自诉)有钱当然住碧桂园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有情。只顾商场转战,冷落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赚钱是游戏,生活最真实。
感谢碧桂园给了我一次体味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机会,五星级的住所体现了我与众不同的尊贵身份,花园式别墅表达了我丽宅逸居的高尚情调,全寄宿的贵族学校,消除了我对子女教育的担忧。
碧桂园,有钱当然住。只要我喜欢,二三十万元一套小意思。
“碧桂园生活方式”推出来了,下一步策划者们让广东大小媒体爆炒“碧桂园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新名,并称之为中国人未来的理想生活方式。这种模式马上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议论。有人认为这是在“营造富人特区”中国的贫富悬殊已经拉开很大,只有少数富人才能享受得起。也有人说,他一看到有钱人趾高气扬过豪华日子就有意见,因为有一部分人并不是靠劳动致富。也有人说,看到富人们住进豪宅,心理当然不平衡,但关键要把这种不平衡转化成动力,才能推动社会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管人们如何议论,但口里总离不开三个字“碧桂园”最后,经过了大大小小的策划战役,那么多造势炒作的风风雨雨,总攻的时候到了。
从1995年3月起,以“碧桂园生活方式之谜”为总攻口号展开了全方位的主体广告攻势。碧桂园开始车水马龙,客似云来,最多的一天,别墅销售上千万元。一场战役打下来,楼盘推广额竟达亿元。在楼市低迷,特别是高级别墅纷纷死火的那几年,碧桂园不仅从“死火”的边缘起死回生,并独树一帜,在碧桂园1000多亩的桑基鱼塘上,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辉煌的现实,一个文化的存在。
“房地产不等于钢筋加水泥”“碧桂园生活方式”“跳出房地产搞房地产”一时成为人们口头经久不息的话题。
点评:
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同于常理的思维。当今房地产市场众商云集、竞争激烈,而成功者只是少数。“碧桂园”奇迹的创造者们正是成功地运用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跳出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将房地产置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给予房地产开发以文化为主调、集文化、财富、享受为一体的新的内涵,从而赢得了商场中的许多成功人士的欢迎,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案例35汉堡王国的经营之道
几年前,当麦当劳以金黄色的M标志和暖色调远涉重洋,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区安营扎寨的时候,人们对麦当劳能否在已经有几千年传统饮食文化积淀的中国占领脚跟持怀疑态度。不就是薯条、汉堡包吗?怎么能动摇中国这个以食为特色的泱泱大国,然而,仅几年的时间,麦当劳不仅没有被淹没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汪洋大海里,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在中国的饮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麦当劳连锁店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麦当劳的成功是“品质、服务、清洁、价值”的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创造性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成功,更是良好企业形象塑造的成功。
麦当劳作为全球最大的以汉堡为主的快餐公司,它以创始人是两个犹太人—麦克和迪克兄弟。1961年由克罗克取得了所有权;1965年当麦当劳股票上市后,麦当劳从此扶摇直上,在全球建立起汉堡王国;1985年麦当劳在全球的营业额高达110亿美元。
麦当劳无法不产生一种震憾,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卓越而成功的企业形象。
独具特色的标识系统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招牌色彩,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也许这是色彩心理学的问题,然而,应用到商业上,却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就拿交通信号来说,红色表示“停”黄色则是“注意”这是国际通行的解释。
麦当劳在调查中发现,顾客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专程来麦当劳的。那么,其他四分之三的人呢?则似乎是无法确定的。于是麦当劳的决策者们把招牌的底色做成红色的,而上面代表麦当劳商标的“M”字则是金黄色。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是你,看到红色,不是会自然驻足吗?而看到了金黄色的“M”字,以及金黄色的“麦当劳汉堡”字样,会不会产生食欲?红色令人驻足,黄色则提醒你注意。
于是,你便会不自主地产生一种欲望“麦当劳汉堡,吃一吃试试”然后,举步进店,成为麦当劳的一名顾客。
这就是麦当劳的一种策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跨进了麦当劳店。
而“麦当劳叔叔”的出现却有另外一个故事。
哥德斯坦是一名华盛顿特区的企业家,他于1957年加入麦当劳店,并开了第一家店。他要求他的广告公司为麦当劳做促销宣传——上电视、收音机及《华盛顿邮报》广告。I960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华盛顿台开播了一个新的儿童节目——波索马戏团。此节目是个全国性的联播节目,在各地由不同演员扮同一个小丑波索,并在各地演出。哥德斯独家赞助波索在华盛顿区的演出,这是因为这个节目很吸引儿童,而儿童是麦当劳最主要的顾客。扮演小丑波索的演员叫史考特,他每周都要在电视上滑稽地对小朋友说“叫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麦当劳呀!”
他那快乐而真诚的声调完全赢得了小观众的信任。波索被邀请为麦当劳新开的连锁店剪彩。人们把波索看成是麦当劳的代言人。
然而,好景不长。1963年初,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华盛顿台突然决定停播波索马戏团的节目。
惊慌气恼之余的麦当劳决定自创小丑进行宣传。在哥德斯坦等人共同努力下,第一个“麦当劳叔叔”诞生了。
“麦当劳叔叔”戴的帽子是一顶顶着汉堡、奶茸、薯条的托盘,鞋子像两块大面包,鼻子上装有一对麦当劳杯子。
造型有了,为了打开知名度,哥德斯坦不惜血本,将每年50万美元的广告费中的一半用于“麦当劳叔叔”的宣传。
大把的钞票终于使这个麦当劳形象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