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创立于1984年11月1日,其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经过15年的发展,这家最初只有11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目前拥有数千员工和22家海外分支机构的联想集团。1996年联想集团的销售额为95亿元,利润为2亿元,其中仅海外市场的营业额即达(亿美元,联想电脑的年销量为22万台,占国内个人电脑市场的13%,联想的计算机主板年产量高达1000万块以上,占世界主板市场的10%以上!
联想创业之初,公司总裁柳传志就非常明白,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要坚决走自制产品的道路,在市场销售自己的拳头产品。而要形成产品,关键在于选择好一个突破口。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柳传志决定把这个突破点放在汉卡上。
当时的情况是:我国自1964年第一台119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问世,到1983年757大型向量数字计算机系统以及后“银河”巨型机系统落成,标志着中国计算机自行研制的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计算机“汉化”这一难题一直未能解决,当时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和实际应用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当时国内并非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科院计算机所有一位学术上最出色、最年轻的研究员,名叫倪光南。他从1974年起就开始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发明了在大型机上进行联想式汉字输入的方法。随后,倪光南又花了10多年心血,终于使微机也具有了联想功能,在中科院计算机所推出了“联想汉字系统,首创智能化联想功能。就这样,实现微机汉化的联想汉字系统的核心部件——联想汉卡问世了。遗憾的是,虽有成果,却一直无法形成产品,倪光南的梦想依然无法变成现实。”
一天深夜,两个不速之客叩响了倪家的大门。柳传志开门见山,诚恳地说明来意。
“你们有把成果变成产品的决心吗?”倪光南问。
“没有决心不会来请您。”
“好,我有几个要求。”
“请讲。”
“一不作官,二不接受采访,三不出席邀请。”
“一言为定!”
就这样,这位令许多电子公司垂涎欲滴的倪光南被柳传志挖了过来。
联想汉卡产品的顺利开发成功,为公司积累了发展壮大所需的宝贵资金,并一举将联想公司推到了中国计算机工业的最前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联想汉卡,就没有联想集团。
经过大约3年的艰苦创业,联想公司已经在计算机领域里初步站稳了脚跟。和当时许多其他的电子公司不一样,联想公司坚持走以自制产品带动销售的道路,这种经营方式需要公司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所以常令一般公司望而生畏,但这种经营方式的好处就是不太容易受到市场潮流的冲击,可以把产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回想起来,十几年的大浪淘沙,那些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一个个倒下去了,只有联想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枝繁叶茂一片兴旺。
1987年下半年联想公司开始着手构造外向型产业结构,准备放眼海外市场,向更高的目标进军。柳传志此时提出了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开发中心、争取股票上市这样分三步走的所谓“大船构想”
1988年4月,计算机公司在香港成立了联想电脑有限公司,建成“大船构想”的前沿码头。通过这个海外的贸易性机构,公司产品进入了国际流通领域,开业仅3个月,香港联想电脑公司便收回了全部90万港元的投资,并且第一年的营业额高达1.2亿港币。其发展之快出人意料。
1988年8月,香港联想公司又在当地买下一家有生产能力的公司—香港Guantum公司。两家公司一起,仅用半年时间就开发研制了四种海外新产品,并在1989年春在西德和美国举办的世界计算机博览会上一炮打红,一下子拿回了平均每个月4000台的订单。
1989年11月14日,柳传志的“大船构想”产业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宣告成立,随即香港联想集团也宣告成立,香港、北京两个集团公司统一制定战略决策,同步行动,密切配合,实现了包括香港联想在内的真正的“大船结构”为有效灵活地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市场形势提供了保证。目前,“联想大厦”已在香港建成,整个联想集团的利润中心正由北京转移到香港,联想的研究中心正在美国高科技之城——硅谷设立前哨机构……
1996年,联想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发行和上市工作进行得十分成功,投资者认购联想新股的热烈气氛令人久久难以忘记。至此,柳传志的三个战略目标及“大船构想”已基本实现。
在进军海外市场的奋斗和探索过程中,联想集团摸索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海外发展策略,这些策略正是使联想进一步迈向成功的法宝。
一是所谓“瞎子背瘸子”的策略。其大意是取瘸子的眼睛优势和瞎子的腿脚优势,互相弥补缺陷,那么走路就快得多。香港的联想公司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关键原因就在于优势互补。它是由香港导远公司、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和北京的计算所三家合资兴办的。
三家公司各有所长:香港导远对香港和欧美市场状况非常熟悉,并有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而计算所公司的优势在于有香港公司不可企及的技术和人才实力;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则能够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和坚实的资金来源。这三家优势组合在一起,就使得联想人在当时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避免了贸然出海的风险。在海内外的产业结构布局上,联想也巧妙地运用了“瞎子背瘸子”的互补原理。国内劳动力和地租都很便宜,联想就重点立足于国内发展生产基地;香港信息灵敏,渠道畅通,有利于从事开发贸易但缺乏高技术人才,联想就派遣一批高科技人员在港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同时,柳传志把北京作为大本营,亲自坐阵指挥,统一调配,使海内外企业互为依托、连成一体,形成了竞争力和抗风险力都很强大的企业组合。
二是“田忌赛马,”策略。基于联想起步晚,基础薄弱的事实,它果断地采取了集中优势、捏成拳头的产品开发策略。以286微机为例,当时市场充斥的主要是台湾和韩国的产品,在技术上属国际微机市场的中、下级水平。联想决心拿出公司的“高级,”产品来和他们竞争。结果,联想人设计出来的“286,”性能远远优于台湾和韩国的产品,很快得到了39个国家主顾的青睐。凭着这一绝招,联想集团成功地打入了国际市场。
三是所谓茅台酒当作“二锅头,”卖的策略。以往在欧美的计算机展览会上,几乎没有中国的产品。一个计算机水平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国,其计算机产品却在国际市场上毫无地位,柳传志暗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联想286打入国际市场。而唯一的办法在于利用国内生产优势降低价格,也就是说,把“茅台,”的质量与二锅头的价格合二为一参与竞争。这一招成效显著,1989年3月汉诺威国际博览会传来了喜报:联想286以其优异性能和低廉价格备受各国客商欢迎!柳传志的梦想实现了,联想人的成功再次为中国人赢得了自尊和自信。
目前,国际市场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计算机企业之间竞争之残酷已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对于年轻的联想集团来说,前面的路还很长,而且将充满了风险和挫折。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地希望,联想人用他们的意志和智慧,将中国计算机业的这杆民族大旗高高擎起!
点评:
计算机行业里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领地已经很小很小了。但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联想、方正这样一批企业在奋力捍卫这一片天空,他们是中国计算机业的脊梁。
联想集团的崛起有赖于技术的不断改进,其集中优势、捏成拳头的产品开发策略,正是联想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案例!崛起在东方地平线上的“东方通信”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突破旧观念、老产品和原有体制的束缚,抓住有利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成功实施跳跃发展经营战略,有效探索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新路和捷径,取得了持续发展的喜人成绩。公司现有1200多名职工,1996年销售额达40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东方通信人均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人均创利税30多万元,这在中国通信工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产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东方通信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结合企业优势致力于产品国际化,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产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树立起了东方通信自己的品牌。自从1994年9900X手机问世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市场供不应求,纷纷反映产品质量上乘,产品返修故障率低。世界上著名的移动电话手机分销商、美国施东施大公司总裁亲自考察东方通信公司及其生产线,当场称赞其产品质量好,优于原装货。东方通信人为国人争了气,为民族争了光。
东方通信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仅1993年当年,企业提取开发基金即达8000万元。企业与国内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负债率高达80%左右的条件下一直保持AAA级良好资信。企业依靠国际贸易中积累和确立的良好资信,终于获得在沪上市1亿元B股、邮电部4000万A股计划。在邮电部扶持下,国家有关部门热切关注并批准,于1996年8月创立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1亿元B股,筹资8000万美元。接着,又在11月发行4000万A股,筹集4亿多元人民币。企业投入3亿元人民币,当年发行A、B股筹集10亿元以上资金。
随着中国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东方通信拟定本世纪末实现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奋斗目标。由于东方通信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驾驭方向,创造未来,公司在产品和资本两个方面都具有相当的活力,展示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东方通信的创业者谙熟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存之道:企业要想驾驭市场,务必创造竞争优势。首先,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在企业劳动人事体制深化改革中,让员工随着企业同步进入市场,共同参与竞争,创造出人均近40万美元产值和销售额的高效率。前年,企业转换机制,又把东方通信推向资本市场,3亿元投资创造80亿元市值的资本运营高效率。如今,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东方通信已初步“突围”并拥有与国际竞争者抗衡的生产效率和资本实力。
其次,东方通信利用国内企业市场信息灵敏,用户需求熟知的优势,加快建立和扩展市场及营销网点,从而建立稳固的客户基础。截至1996年底,东方通信产销的移动电话手机达100万台,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1/6,亦即当前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手中,平均每6台手机就有一台是东方通信的产品。东方通信生产的移动电话基站系统设备更占有A网设备的30%以上。东方通信充分创造和发挥国内企业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撑的优势,在全国广泛建立维修服务网点,帮助培训维修服务人员,把便捷、满意的服务送到用户身边。
东方通信坚持以“服务至上、用户满意,”为宗旨,在本部建立全国最高级维修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18个维修点,还帮助运营部门或代理商建立大批维修点。公司内部更对每个营销人员实行严格的服务质量责任制,要求做到一般质量问题随时随地地解决,重大质量问题返回公司需在4一8小时之内修复,让用户深感使用“东信,”手机的便利。
目前,东方通信利用自身的资信优势,还帮助用户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渠道。东方通信成功地创造综合优势,集聚了厚实的抗争能力。
东方通信董事长施继兴及领导班子认为,一个企业同一个人一样,成长中能够捕捉到一次良机,十分难得。东方通信及其前身企业于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启动之际,不失时机引进摩托罗拉先进技术,迅即填补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空白。东方通信绝不满足现状,在“东方通信”上市挂牌之后,在拥有百万“大哥大”客户基础上,东信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打出中国自己的“东信”(EAS—COM),手机品牌,并要加快名牌创立。同时,东方通信深切感到,不能总是长期依赖引进技术生产经营,务必奋起直追,勇于创新突破,开发出新的精品“大哥大。”作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国有企业“独子”,东方通信的经营者十分珍惜已经拥有的机会,决心把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个新机遇用好用足,向自身的能力和潜力极限挑战,精心培育和发扬“超越自我,产业兴国,”的企业精神。
点评:
1.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移动通信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异军突起,占据了近17%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东信,”的决策者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工业振兴之路。移动通信技术可谓名副其实的高科技,这方面与国外差距甚大,但“东信,”人并不气馁,他们首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些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及新产品的开发,并且自1994年就有了自己的新产品9900X,质量水平优于原装货。
2.“东信”人除在产品开发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外,在资本运营、市场营销方面也十分成功。他们深知要同国外品牌竞争必须有雄厚的实力及一流的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迅速实现增资扩股,1996年当年发行A、B股筹集10亿多元资金。同时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扩展市场份额,提供一流的售后服务。
案例5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勇攀科技高峰
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蛇口开发科技有限公司。1985年7月组建,1986年初投产。是一家由200万美元贷款起家,现拥有总资产10亿元,员工4000余名,以生产计算机硬盘磁头为主要产品的高科技外向型中外合资大型电子企业。近年来,不仅产品外销占全国计算机行业出口总额的1/3,而且磁头产量居世界第三位。1995年公司产品销售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利润增长100%。
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多项荣誉,公司被深圳市认定为高科技企业,连年被评为“三超,”企业,并被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全国500家大型企业第299名。全国电子行业最佳经济效益第14名,工商银行AAA级信得过企业。中国银行全国最佳信誉企业,海关信得过企业,1994年被深圳市评为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