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于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当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反帝运动时,列宁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中国的战争》,无情揭露帝国主义报刊对中国的诽谤,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人确实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究竟憎恶哪一种欧洲人呢?并且为什么憎恶呢?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国对华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列宁选集》第1卷,第214页。列宁还满腔愤怒地谴责沙俄单独出兵侵略中国东北、制造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的罪行,他痛斥沙俄,“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列宁选集》第1卷,第215页。并严正指出:“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政策。”《列宁选集》第1卷,第217页。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既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杰出的国际主义代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86页。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87页。正是由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艰苦抗战,才极大地牵制和分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兵力,使日寇向北进攻苏联的计划胎死腹中,从而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原载《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2期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包含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理想是属于世界观方面的问题,道德风尚是指的修养方面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与这两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人民群众的爱国观在民族感情的基础上提高、升华,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从爱国主义出发,逐步接受或追求、信仰共产主义。我们要继承中华各民族的优秀遗产,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百倍地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并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与做人道理的教育
历史教学要讲做人的道理,这是我国历史的优良传统。古语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太史公主张“述往事,思来者”,讲的都是要从学习历史知识里面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道理,首要的懂得爱国的道理,这是做人的根本。
章太炎一生鼓吹民族主义,主张宣传汉族的光荣历史。章太炎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固然不可取,但就灌输历史知识、宣传爱国,以爱国之理育人的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古往今来,运用爱国之理育人,在我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饮食亦尝胆的艰辛复国精神,屈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眷恋祖国深情,同样的,也是用爱国的思想育人。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等,都是把爱国当作做人的第一位。历史教育要让学生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中,领悟出爱国与否,是做人首要标准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与革命气节观教育
崇尚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文明。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各个阶级,各个民族,没有不讲究气节的。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然,这是封建的道德,地主阶级的气节观。但是,历史上的无数爱国志士都曾以此作为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座右铭。南宋抗战派将领文天祥被俘后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了《正气歌》。他歌颂了宁可断头,也要直笔的齐太史和晋董狐;击楫中流、立志收复中原的祖逖,在匈奴受尽磨难终不变节的苏武,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化身。文天祥通过赞扬他们的不屈正气勉励自己,表现了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的伟大民族气节。
我国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在外患日重、内忧不止的情况下,更是英雄辈出。如近代的林则徐,邓世昌、左宝贵、左宗棠、徐骧等。还有无数革命的先辈,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在刑场上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像中国近代史上的徐锡麟、秋瑾、林觉民,中国现代史上的林祥谦、李大钊、刘胡兰等。以上这些历史人物,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去实现自己的信仰;但维护正义、进步和统一是基本的共同点。历史教学应讲述活生生的人物活动,做到在动之以情中喻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地继承我们民族的气节观,并进而升华和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文明。
爱国主义与文明礼貌教育
我国从古至今,在国际上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从来也以此为自豪。为人处世,与国结交,都以礼为先;两国相争,先礼后兵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礼”和“仁”。他主张的“礼”表现为严格恪守尊卑长幼的次序,其目的在于用宗法等级的伦理思想巩固奴隶制等级的服从秩序。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当然,这些封建剥削阶级的道德内容是不足取的;然而以礼来巩固政权,作为各种关系的联系纽带,并赋予它新的内容,却不无可借鉴之处。
再从“礼所以修外”看,中华民族确实体现了相见以礼,平等待人、和平友好、维护国威的文明传统,而且越是盛世,就体现得越为明显突出。开元初年,日本使者请儒生授经学,唐玄宗变通“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惯例,派四门助教赵玄默到使者寓邸传授儒经,不因国家强盛而表现骄吝。再如明朝郑和率领当时举世无比的船队七下西洋,虽然有着宣扬国威等政治目的,但所到之处,不灭人之国,不劫国之民,不以势压人,而以礼相尊,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今天,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讲文明礼貌的历史传统,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前途教育
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培养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这是由爱国而产生的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表现出的政治态度,而理想从来就是体现人们最高精神境界的,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就构成一代的精神文明。革命理想成为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的鼓舞力量。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理想“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这一理想,反映当时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为实现自己的信念始终如一,继续坚持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使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就在他弥留之际,仍谆谆叮嘱他的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彻底解救中国的道路——共产主义的道路。从此,时代的潮流把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在所不惜。他们深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为代表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我们应当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抉择,从而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
历史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原载《历史教学》1989年第6期
近些年来,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已引起多数历史教师的重视。广大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和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突出的是,如同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掘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授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影视界、学术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师生思想极为活跃,全国各个阶层对民族历史的反思颇为强烈的形势下,坚定地、有效地用民族辉煌的历史教育下一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如何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从而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本文拟就如何深化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益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知识充满爱国主义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把通过历史对人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针对十年动乱时期历史课被取消,造成青少年历史知识严重贫乏,爱国主义传统遭到破坏的情况,国务院领导同志强调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指出,“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布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利用祖国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传统对全体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使学生受到历史上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和优秀历史人物高贵品质的熏陶感染。笔者曾对194名中学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些毕业学生有的现在是工人、干部、大学生),有151人确认自己由于学习历史,了解了祖国的过去,从而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感情,并成为努力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有103人确认自己是由于学习了历史才懂得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为了使学生陶醉于过去的光辉历史,安于落后的现实,而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民族有能力,有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面向世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信心。这是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大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能更加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一代一代地进行下去。爱国主义教育决不可视为权宜之计,而是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教学的永恒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所在。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应当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怎样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呢?我们认为应当注意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要给学生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要具体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重要情节,有声有色地描述爱国者的形象和活动,无情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罪行,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二是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史实的基础上,引出一定的道理,做到就事论理,以理育人。三是要注意充分使用乡土历史教材,结合统编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历史沿革,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并从热爱家乡开始,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从而使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具体、现实。二、全面发掘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
重点中外古今的历史,都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它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就中国古代史而言,至少应包含以下诸方面:(1)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祖国历史;(2)经济、政治发展的先进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3)民族融合和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史和科学家的崇高品德;(5)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6)少数民族在缔造和建设伟大祖国中的卓越贡献;(7)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斗争传统;(8)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传统;(9)善于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伟大民族;(10)平等待人,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等等。历史教师要善于全面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